三彩釉陶女坐俑

三彩釉陶女坐俑

三彩釉陶女坐俑,此女俑梳球形髻,穿袒胸窄袖衫、朵花長裙,著披帛,雙手置胸腹上,安然垂足端坐在束腰墩形坐具上。從背後看,坐具似為籐竹扎制而成。

藏品簡介

高:28.5厘米
用途:明器
所處時期:唐 (618 - 907年)
出土時間:1953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王家墳村11號墓

歷史淵源

關於這種墩形坐具,孫機先生在考證唐李壽墓石槨線刻《侍女圖》文中有專門的解釋。此物叫筌蹄,本屬籐製品,供人坐之處的圓面小,接地之處的圓面大,兩圓面間以縱線條連線,中部微有束腰。“筌蹄”一詞來源《莊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原非專有名詞。筌作為捕魚之籠,外形和這種坐具還接近,但蹄作為捕兔的夾絆,和坐具毫無關係。《全梁文》卷61注中筌蹄又做筌提、遷提,李壽墓《侍女圖》中繪一隨從侍女正是挾提著此物,所以“筌”以象形,“蹄”或就是諧“提”之音、取“提”之意。還有可能它本是一個外來語的對音,因為這種坐具是從東南亞一帶傳入中國的。筌蹄在南北朝隋唐時期相當流行,最初是作為佛教用具,垂足坐其上是講經的姿勢,史書就有梁武帝索筌蹄為侯景講經的記載,克孜爾和炳靈寺等石窟的佛畫中也有坐筌蹄的。隨著佛教的世俗化,筌蹄到唐代已成為常見的家具,坐這種坐具的唐俑也就不乏其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