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中文學明:垂穗薯蕷
拉丁名:Dioscorea tentaculigera Prain
屬名:薯蕷屬
屬拉丁名:Dioscorea Linn.
基本特徵
根莖不詳。莖左旋,無刺,無毛,乾時淡黃色。葉互生,葉片卵狀心形,紙質,兩面無毛,長7―11厘米,寬8―11厘米,銳尖或漸尖;7―9脈,背面隆起;葉柄長6―7厘米,無毛,上面具槽。雄花序3―5個束生葉腋,極細長,柔軟下垂,長可達35厘米,被短柔毛,由無柄的球狀聚傘花序排成的穗狀花序,稀於下部有1―2個分枝,各球聚傘花序相距5―6毫米;每球含花4―6朵;雄花無梗;苞片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齒,長約1毫米,寬0.8毫米,有小苞片;花被淺杯狀,冠幅約1毫米,裂片6,近相等,卵形,鈍尖,內彎,兩面有細小乳突;雄蕊6,花絲短,著生於裂片基部以下,花葯黃色,內向縱裂;退化花柱不明顯。雌花序(據Burkill)穗狀,下垂,花8―16朵;苞片寬披針形,漸尖,長1/2毫米,花被裂片卵形,先端內彎,外輪稍大;退化雄蕊小。蒴果壓扁後長方形,淡栗色,先端鈍,長約16毫米,寬10毫米。種子周圍有膜翅。 花期8―9月。
本種顯著特點是雄花序極細長,下垂,為無柄的球形聚傘花序排成的穗狀花序式;花被裂片卵形;蒴果長勝於寬。
據裴鑒等同志的意見(《植物分類學報》17(3):68. 1979),本種原列入根狀莖組是不對的,因為這個種的地下部分為直根系塊莖,色白,無苦味,不含甾體皂甙元,染色體2n=40,花粉粒為雙溝型,以及花的結構等和根狀莖組的特徵完全不符,應列入粘山藥組(Sect. 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但因我們沒見根莖,暫仍按Prain et Burkill意見仍放在根狀莖組之內。
生長地域
產臨滄,海拔1300米,生於山箐密林下。泰國也有。我國雲南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