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歌堂

坐歌堂

坐歌堂是在瑤族地區和川東地區流行的一種婚俗,是女方家庭在出嫁前舉行的一種伴嫁歌舞的文藝形式。

瑤族婚俗——坐歌堂

在瑤族地區,流行著一種伴嫁歌舞的文藝形式——坐歌堂。
與漢族地區相比,瑤族的婚姻則保持了自由戀愛的傳統,父母包辦等現象比較少見。戀愛階段,青年男女無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瑤歌為媒。他們通過瑤族傳統節日如歌節、盤王節等,經及平時生產勞動中,進行對歌、相互了解對方情況,互訴愛慕之情。雙方中意者,互換信物,即是訂婚。訂婚之後,通過相互幫助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結婚以後,可以男到女家落戶,也可女到男家落戶,所生子女,可以隨母姓,也可以隨父姓。

坐堂歌歷史

“坐歌堂”的歷史源遠流長。隋唐時期興起,以後代代傳承,流傳至今,不斷光大。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就記敘了我國南方民間伴嫁唱歌的習俗:“嫁女之夕,新人盛飾廟坐,女伴亦盛飾類輔之,疊相歌和,含情悽惋。”湖南《嘉禾縣誌》更有詳細記載:“嫁女前夕,具酒饌,集婦女唱歌。歌闕,母女及村姑伯姨,相而泣,循疊相繼,達曙乃止。”明末清初時,大批“湖廣”移民進入四川,成為今天多數川人的先祖。移民入川,風俗習慣也隨之帶入。四川東部華鎣山扼移民入川要道,遂成為吸收移民最為集中的地區。隨時間的推移,具有川東特點的,有一套完整程式的婚嫁禮俗“坐歌堂”也逐步形成,但曲調、歌詞表現形式等方面,仍有濃烈的“湖廣”嫁歌的意味。此習俗一直沿襲到“文革”時才逐漸走向衰弱。

瑤族的婚禮程式

瑤族的婚禮程式,有其獨特的民族禮儀,尤以“坐歌堂”別具一格。
傳統伴嫁分為兩步,新娘出嫁前二晚坐歌堂伴嫁,叫"伴小嫁";出嫁前夕伴嫁坐歌堂,稱"伴大嫁”。入夜開始,通宵達旦,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長歌,第二天黎明時,跳伴嫁舞,之後新娘開始哭嫁。伴嫁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或嬉笑逗耍,或傳播歷史、生產知識,或歌唱風俗人情,但主要還是圍繞婦女生活和出嫁而唱,如贊姐妹、頌姐、女離娘、哭嫁妝、怨爹娘、罵媒人、做媳難、童養媳苦、分離歌、送別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輪唱、合唱、邊說邊唱、邊舞邊唱、哭唱、罵唱等。伴嫁舞多是生產勞動動作出升華,如把盞、香火、走馬、划船、賣酒、推磨、娘喊女等。

“坐歌堂”習俗的內容

“坐歌堂”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嬸娘和已出嫁的姐妹為一方,互相對歌。對歌分說郎、道情、盤歌三部分。“說郎”由嬸、嫂一方提問,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戀愛經過。“道情”是對歌的中心。雙方運用大量的比喻、雙關等手法,回憶共同相處的美好歲月,表示依依惜別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處理好婆媳、夫妻關係等唱給新娘聽,新娘都一一作答。這實際是新娘離家前,長輩對她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對父母兄嫂提意見,無論多尖銳,父母兄嫂也不能發氣。這些都可以說是瑤家的好傳統,也是瑤家母女恩愛、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盤歌”則是對歌雙方互相猜謎,歌聲委婉悅耳,歌堂呈一派熱烈歡快氣氛,一直唱到雄雞報曉,接新娘的人們到來為止。

漢族地區的坐歌堂

坐歌堂是川東地區源遠流長的優美動情的民俗傳統文化,閨女出嫁前夕,要唱嫁女歌,又叫“坐歌堂”。嫁女歌就是新姑娘過門前歡唱的一種喜慶歌曲,歌堂之夜,房中一張方桌,上置喜糧,兩個姐妹手執銀燈,把頭頂紅帕的新姑娘迎進堂中,坐在方桌上邊,姐妹分坐兩旁,歡唱嫁女歌。整個過程包括“迎燈”“開聲”“起歌堂”“壓箱錢”“送燈”等幾個階段。民國年間,這一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嫁女歌系列。此表演形式在華鎣山一帶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坐歌堂就在院壩中隨意擺上幾張桌子,放上幾盤糖果、瓜子、花生、葫豆,側邊放一缸老蔭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鄰親友、細娃兒、小妹崽,大家隨意坐著站著,鬧鬧熱熱,打打吵吵,恭賀新娘出嫁。親友們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過做女孩的最後一夜,那纏綿的離情別緒,令人盪氣迴腸。
伴著閃爍的星星和一輪明月,先起鬨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無法推辭時,就清唱起來,其內容不外乎是告別父母親友,或者歌頌父母的養育之恩,捨不得離開等。如流傳在肖溪、石筍、龍台一帶的謝父母歌唱到“一謝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盤大奴。奴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淚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乾留到。乾的拿給奴家吃,肥足樹苗長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高如山。如今難捨父母去,叫奴怎不淚漣漣……”唱了感謝父母恩情的歌后,就唱友情、愛情的歌了,唱到誰時,誰就向桌上丟錢,名曰“壓箱錢”。直唱到月落三更,才慢慢散去。
在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婚嫁歌》(坐歌堂)列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今,坐歌堂之習俗鮮有保留,零星分布在廣安等地區.由於不受現代青年人喜愛,很多歌堂上的內容面臨失傳,部分內容已經丟失,完整的坐歌堂已基本不存在.就廣安市廣安區方坪鄉某村所見,坐歌堂僅留下唱歌這一環節.

歌曲內容

廣安區方坪鄉歌堂里的歌有兩種調子:歡快的,主要唱對新人的祝福`罵媒`取笑和一些俏皮的段子;悲傷的,多為姑娘對自己母親或母親對女兒的掛念`擔心和抒發離別的痛苦.使用較多的俚語`語氣助詞等,善於以物為喻,以物抒情,細膩生動而形象!

歌曲註解

以下是以一首歌為例.括弧中的表示助詞`為哼調,以通音字代替某些發音,"[]"中表示該句的意思:
姊妹哭(悲傷地)
柑子樹(兒)柑子黃(口羅) [橘子樹上的橘子黃了]
佐手接個 柑子裳(喲) [我順手摘下一個想嘗嘗]
柑子好吃十二瓣(勒)
姊妹好耍 要分散(勒) [吃著好吃的橘子,看到它裡面長著很多瓣在一起,這使"我"想到姐妹在一起生活了這么多年,卻要分散了]
柑子好吃要剝皮(也)
姊妹好耍 要分離(也) [意思與上一句相似,說的是,吃橘子要剝皮使橘瓣分開,就好象姐妹分開一樣]

坐歌堂唱(哭)的是花園歌或哭詞

這是農村姑娘出嫁前的開口歌,一般要哭三天三夜,多者七天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出嫁的姑娘叫新娘,由姊妹或親友(總之要清白的處女)把她牽出來坐在桌子上方中央,用手巾蒙臉,開唱(哭)請拜。在北方的山區,多是新娘盤腳坐在閨房的床鋪上,由數位姑娘先後上床陪哭。
哭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哭離爹娘、離哥嫂、姐妹,也要哭外公外婆、姑、舅、姨、婊,還要隨著出嫁的禮儀程式,哭殺豬、進廚、接客、出席、梳頭、上轎等內容,其哭詞格調有抒情的,有說吉利的,有訴苦的,有罵媒的。總之,新娘通過哭嫁,把埋在心裡的苦樂與恩怨儘量地傾吐出來。下面列舉幾段哭詞的內容:

開口歌

新打剪子新開剪,小兒開口心有欠。
開口一聲聲不明,開口二聲驚動人。
驚動爹媽年紀高,驚動哥嫂不心焦。
驚動六親都得淡,只怕驚動外姓人。
我娘房子晾鞋子,鞋子腳下安金雞。
金雞開口我開口,金雞叫聲天天有。
金雞開口催天明,小兒開口訴苦情。
又怕小兒吃你的,小兒吃的掃倉谷。
又怕小兒穿你的,小兒穿的斷機布。
又怕小兒點你的,小兒點的過燈油。

掃歌堂

一根絲帕五尺長,借你絲帕掃歌堂。
莫說歌堂沒坐好,多少歌堂沒坐到。
莫說歌堂不稀奇,多少歌堂沒坐齊。
歌堂坐到這裡止,收了歌堂好道謝。

哭爹娘

今夜堂前一盞燈,小兒離別在天明。
我把爹娘喊眼前,細聽你兒敘根生。
正月懷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未定根。
二月懷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才定根。
三月懷胎在娘身,桃花太陽悶娘心。
四月懷胎在娘身,白米細面不想吞。
五月懷胎在娘身,腳pa手軟路難行。
六月懷胎在娘身,火紅太陽熱得很。
七月懷胎在娘身,頭髮深了纖娘心。
八月懷胎在娘身,上坡下坎娘擔心。
九月懷胎在娘身,娘奔死來兒奔生。
自從女兒生下地,洗屎洗尿操盡心。
一天餵奶七八道,兒哭一身痛在心。
白天抱兒不離手,夜晚引兒不熄燈。
兒有病痛忙熬藥,求神拜佛請醫生。
帶兒帶到十四五,就叫你兒學用針。
漿洗衣裳煮茶飯,樣樣講給女兒聽。
齊麻紡線我學會,勤儉持家牢記心。
帶兒帶到十七八,爹娘為我操碎心。
穿起新衣離爹娘,顆顆淚珠滴衣襟。
爹娘見兒要分離,難捨難分淚淋淋。
我勸爹娘莫傷心,定報爹娘養育恩。

娘哭女

菜子開花滿坡黃,女兒大了要離娘。
嫁到人家當媳婦,要有志氣有綱常。
走路出腳要端正,切莫搖頭又搖膀。
丫聲丫氣風流樣,逗起別人說短長。
夜晚早早關門睡,清早莫等大天亮。
三頓茶飯按時煮,一身衣服勤洗漿。
知人待客分輕重,穿衣吃飯論家常。
公婆若有話問你,輕言細語莫叫嚷。
姑嬸若是說笑話,切莫出言把她傷。
傷了姑嬸不打緊,別人說你不賢良。

哭歌嫂

我的哥哥我的嫂,我的嫂嫂好靈巧。
提筆就畫靈芝草,二畫二龍來搶寶。
三畫太公把魚釣,四畫神仙哈哈笑。
五畫鴛鴦把蓮鬧,六畫鸚鵡籠中叫。
七畫燕兒滿山飛,八畫陽雀晝夜嚎。
九畫喜雀枝頭跳,十畫錦雞叫聲高。

罵媒

風吹雨打桃花落,罵聲媒人與媒婆。
今夜請我歌堂坐,歌堂禮性都不說。
只說你那豬腦殼,往轉日子來扯過。
提起臉上不好過,今晚早去鑽狗窩。
明天去把上席坐,回去好把肚子過。
掃把擺鋪不嫌窄,明天好去送新客。
哪個興的媒說親,表你媽的傷心德。

哭殺豬

竹葉青來柳葉黃,殺大豬來宰大羊。
多宰豬來為的啥,不把豬兒來餵養。
爹殺豬兒為女兒,只為女兒要離娘。
娘殺豬兒我不吃,娘餵肥豬千瓢食。
跟到爹娘真是好,年年要殺豬幾條。
女兒是個啥子命,娘的肥豬吃不成。

拜祖宗

女兒穿上朱紅衣,六親姊妹都來齊。
親戚為兒送厚禮,六親為兒更淘神。
拜上祖宗與香火,孫女上前來跪著。
我把祖宗來拜過,再來拜上公與婆。
轉拜父母養育恩,長大分離各走各。
一朝天子一朝臣,女兒今日拜雙親。
雙親生我是女命,長大原來要離親。
是兒朝夕把安問,是女難報父母恩。
養兒恩情多得很,養女只是枉費心。
爹娘也莫太傷心,女兒分離要回程。

上 轎

抬轎師傅人抬人,慢慢走來慢慢行。
莫把女兒抖落魂,年輕女兒曉得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