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山窯

均山窯

三國、兩晉青瓷窯。在今江蘇宜興丁山鎮湯渡附近均山村之南山上,故名“均山窯”,又稱“南山窯”。該窯是在漢印紋硬陶燒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產品有碗、盞、洗、壺、罐、缽、盂等日用器。與浙江上虞、紹興等地同時期的青瓷相比,瓷胎租松,釉色青中偏黃,有的胎釉結合欠緻密,常見剝釉現象。

均山窯均山窯
三國、兩晉青瓷窯。在今江蘇宜興丁山鎮湯渡附近均山村之南山上,故名“均山窯”,又稱“南山窯”。該窯是在漢印紋硬陶燒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產品有碗、盞、洗、壺、罐、缽、盂等日用器。與浙江上虞、紹興等地同時期的青瓷相比,瓷胎租松,釉色青中偏黃,有的胎釉結合欠緻密,常見剝釉現象。

江蘇地域六朝青瓷窯的代表

均山窯均山窯
南京號稱“六朝古都”,為六朝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建國以來,有大批的六朝墓葬被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六朝青瓷製品,其中有為數不少的青瓷就出自江蘇本地的窯口——均山窯。均山窯遺址在江蘇省宜興縣鼎蜀鎮湯渡附近,最早發現於1959年,因離均山村不遠,故定名為“均山窯”。

宜興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土地肥沃,既可發展農業,又有漁撈舟揖之利。山區又盛產瓷土和竹木薪炭,為發展瓷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早在東漢時,宜興鼎蜀鎮與南山一帶已形成一個制陶中心,燒造釉陶和灰陶等,均山窯瓷業是在漢代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吸取毗鄰吳興和上虞、紹興的早期越窯的先進技術,燒造出具有一定質量的青瓷器。

在已發現的瓷窯遺址計有龍丫窯、六十頭窯、馬臀窯、碗窯墩和大松園一號、二號窯六處,分布在南山北麓連綿1500餘米的範圍內。青瓷碎片和窯具的堆積十分豐富。在瓷窯旁邊均發現了漢代釉陶和幾何印紋硬陶堆積,而且青瓷盤口壺、泡菜罈、雙系罐等造型和裝飾也與漢代釉陶的同類型器物相似,瓷窯所用的大型瓷具為筒形、缽形等支丕件的支具,也是承襲漢窯的。由此證明均山窯是由漢代釉陶發展而來的。根據遺物特點,均山窯的時代在東吳後期到西晉。

均山窯青瓷品種常見的有缽、碗、盞、洗、壺、罐和泡菜罈。碗,廣口淺腹,上腹近直,腹向內聚收;洗,直口寬平唇,平底;罐,多數是雙系弦紋罐,也有直口寬平唇,肩安雙復系,上腹圓鼓,下腹向內斜收的;壺,大盤口、短頸。器物的造型具有矮胖豐滿落點。瓷器的裝飾因燒造年代的不同分別裝飾以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和鋪首,耳面常常印人字紋。均山窯的造型和裝飾具有與越窯相同的風格,所以陶瓷界有將均山窯列入越窯青瓷系統內。

宜興均山窯

吳晉時期南方青瓷窯址群。位於江蘇省宜興縣湯渡村附近的均山,分布範圍約0.5平方公里。1959年南京藝術學院首次發現兩晉時期的窯址3處。1975年宜興陶瓷公司又發現吳至兩晉時期的窯址3處。1982年又有新的發現。這一窯群,是中國南方早期青瓷的重要產地之一,為研究中國瓷器的發展和江蘇省古代制瓷工藝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在均山窯址發現有殘留的窯墩,直徑約20米,高4米。有的殘窯用磚築成,窯壁上架有石條。出土的窯具有窯墊、墊餅、窯托以及筒形、缽形、齒形和釘形窯具等,窯托中有的帶“……年廿二隻制”等銘文。出土日用器皿的碎片,有盆、洗、缽、盤口壺、雙系罐等。裝飾花紋有弦紋、網紋、羽毛狀紋、連珠紋、鋪首等。釉色淺綠微黃,或稱蟹青色,胎色黃白,根據釉色分析,是採用還原焰氣氛燒成。這種青瓷胎質細膩、堅緻,吸水率為3~6%,氣孔率為7~8%,燒成溫度1160~1260℃。有人推測宜興西晉周氏墓地出土的青瓷與之相似,很可能就是宜興均山窯的產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