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茄子

地茄子

地茄子,中藥名。為桔梗科植物銅錘玉帶草 (Lam.) A.Br.et Ascher的果實。分布於華東、西南、華南以及台灣、湖北、湖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風,利濕,理氣,散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疝氣,跌打損傷,遺精,白帶。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利濕,理氣,散瘀。

主治

風濕痹痛,疝氣,跌打損傷,遺精,白帶。

相關配伍

1、治膀胱疝氣:地茄子30g,川楝子12g,小茴香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角膜潰瘍:銅錘玉帶草鮮果實取汁點眼。(《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長12-55cm。有白色乳汁。莖平臥,被開展的柔毛,不分枝或在基部有長或短的分枝,節上生根。葉互生;葉柄長2-7mm,被開展柔毛;葉片心形或卵形,長0.8-1.6cm,寬0.6-1.8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斜心形,邊緣有牙齒,兩面疏生短柔毛;葉脈掌狀。花單生葉腋;花梗長0.7-3.5cm,無毛;花萼筒壇狀,長3-4mm,寬2-3mm,無毛,裂片條狀披針形,伸直,長3-4mm,每邊生2或3枚小齒;花冠紫紅色、淡紫色、綠色或黃白色、長6-7(-10)mm,花冠筒外面無毛,內面被柔毛,檐部二唇形,裂片5,上唇2裂片條狀披針形,下唇裂片披針形;雄蕊在花絲中部以上連合,花絲筒無毛,花葯管長1mm余,背部生柔毛,下方2枚花葯先端生髯毛。漿果紫紅色,橢圓狀球形,長1-1.3cm。種子多數,近圓球形,稍壓扁,表面有小疣突。在熱帶地區全年可開花結果。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以及丘陵、低山草坡或疏林中的潮濕地。分布於華東、西南、華南以及台灣、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男子遺精,女子白帶,順氣散瘀。治一切頭暈,補氣,燉肉服。”

2、《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膀胱疝氣,白帶,遺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