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百色市礦務局辦公大樓的一樓有一間寬敞明亮的大堂,那裡就是廣西最大的煤礦——東懷煤礦的入口。為保證生產安全,煤礦有著嚴格的管理規定,無關人員不能下井。換上工作服,腰帶上得掛上定位器、蓄電池、自救器,這些近兩公斤重的裝備一個都不能少:定位器能通過井下的感測器,讓地面的調度指揮中心隨時知道井下人員的位置;蓄電池能為頭燈照明提供電量;自救器能化學制氧,一旦發生意外,可以提供夠一個人使用30分鐘的氧氣。
礦工上下班要打卡,但他們打卡是通過虹膜安全監控考勤系統,系統通過每個人眼睛裡的虹膜來識別身份。
進入井口要經過密閉的兩道門。第一個門完全關閉後,才能打開第二道門。“這兩道門不能同時開,不然風向會亂,鼓的風就送不到工作點。井下巷道內所有的門都必須遵守這樣的操作。”穿過門,便是礦井的入口,這裡像一個光線明亮的車間,轉盤轟隆隆地旋轉,等著礦工坐上車從巷道運進運出。
井下音樂不能太勁爆
坐在“猴車”(“架空人車”)上,順著索道“咔咔”地往礦井裡滑,一路有燈光照明。五六分鐘後,感覺溫度開始升高,耳邊傳來音樂聲。
音樂通過內藏在井壁里的音響播放。這些音響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民用的音響,外殼可以採用木質或者塑膠材質,而它們必須採用金屬製作。“下井的設備,最重要的就是要防爆。因此密封一定要好,接線的地方要看不到線頭。”
“音樂以悠揚、輕柔、舒緩的節奏為主。放音樂是為了讓礦工情緒平靜,心情愉悅,不能選聽了讓人激動的那種,太勁爆的肯定不能要。”
井下咖啡別有情調
咖啡吧距離地面垂直距離約160米。咖啡吧門口的牌子還是雙語的,有中英文對照。咖啡吧里四處晃動著頭燈,就像一個礦工俱樂部。
這個特殊的咖啡吧由一個舊的絞車硐室改建而成,面積有三四十平方米,裝修雖簡單但不失別致:用礦燈照明,廢棄不用的工具掛在牆壁上做擺設,同時坐下一二十名礦工沒問題。咖啡吧沒有專職的服務員,都是礦工自己輪流值班。
下午3時許,正是礦工們開始交班的時間,陸續有人走進咖啡吧來杯咖啡或喝水。這可能是最不專業的咖啡吧,因為選用的僅是簡單的速溶咖啡。不過這些並不重要。
“從這裡到工作面還有斜線距離3000多米。礦工們每天下井,要1個小時才能到達工作點,然後便在那么深的地底開始漫長的工作。咖啡吧就是給大家在井下工作時提供一個放鬆的場所。困了累了,來喝杯咖啡提提神;或者感覺心情比較壓抑時,來這裡坐坐,舒緩一下情緒。”
現代化設施確保井下安全
東懷煤礦年產原煤90萬噸,是廣西最大的煤礦。與北方的煤礦相比,廣西的礦井大部分屬低瓦斯礦,這一點比較幸運。因此,最危險的因素往往是由人帶來。所以,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和生產操作的規範尤其重要。在整個礦山的“大腦”——辦公樓里的監控調度指揮中心看到,整整一面牆的螢幕密切監控著礦井內各個角落,瓦斯、溫度、風速等各項指標實時記錄。
這是百色礦務局投入巨資建設的礦井安全信息集成系統。“比如,一旦某個點瓦斯超限,監控系統會發出警報,指揮中心就可以立即關閉井下的電氣設備,派人下去檢查。”
“現在關於中小型煤礦的礦難報導比較多,一般人就把井下的條件想像得很落後很恐怖,其實只要真的能下到井裡去看看,就能消除種種誤解。現在大的礦山都是現代化生產,採用掩護式液壓支架,人躲在支柱下面非常安全。只要各方面都按規範操作,礦下的安全是有保證的。”
能看電視能淋浴,能聽音樂喝咖啡,2010年10月中旬被困數月的智利礦工獲救,他們在井下悠然等待救援的新聞,讓不少人大開眼界,原來印象中昏暗危險的礦井內竟然會有這樣舒適的所在。而在廣西百色礦務局的東懷煤礦,礦工們也有著類似的享受——巷道內一路播放優美的音樂,井下還有咖啡吧供人放鬆情緒。2010年10月29日,在距離地面160米以下的咖啡吧里品嘗了一杯簡單的咖啡,見識了礦工們不簡單的井下生活。
特點
最有深度距離地面160米,礦工們每天下井要近1個小時才能到達
最具喜感
到門口一看,咖啡吧的牌子居然還是雙語的,有中英文對照
最不專業
僅提供速溶咖啡,不過對礦工們來說速溶與現磨有何區別並不重要
安全裝備齊全
定位器自救器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