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在窗旁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塞弗爾特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當春天來到的時候,路旁的小樹在春日的照射下發芽開花。
媽媽她靜著止水,默不作聲
輕輕地轉向窗子哭泣。
——你為何哭呢,有什麼痛楚難言,
告訴我,什麼使你憂傷不安?
——我要告訴你,我要告訴你,
待到樹木永不再開花的那一天。
大雪飄飄,一會兒
雪花依戀上了玻璃窗。
窗旁,微弱的亮光,
媽媽靜靜地坐在那兒編織——眼眶裡噙著淚花。
——你為何流淚,有什麼不順心?
——我會告訴你,我會告訴你。
待到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
作品賞析
《在窗旁》就是一首以母愛為主題,表達詩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美好願望的感人詩篇。全詩通過一位具有慈愛之心的母親在春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里痛楚哀傷的心境,描述了母親對失去親人的思念和對戰爭的默默控訴。母愛是人類歌頌的永恆主題。母親的愛是人世間最無私最偉大最神聖的奉獻,母愛是無條件的,在母親的愛心中,人類體味到人世間最可寶貴的寧靜與溫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中國古代的詩,樸實而單純,千百年來,始終具有一種永恆的感人魅力,其原因正在於它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塞弗爾特的《在窗旁》從戰爭這一極端的背景出發,抓住母愛這個永恆不衰的主題,寫出了一個母親用愛心呼喚和平、用淚水控訴戰爭的心聲,使全詩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全詩共分兩段,由兩個不同的季節構成背景,一個是春光明媚的春季,一個是冰封雪飄的冬季。雖然這兩個樂章的背景色調並不一樣,但整體基調和旋律是哀傷而低沉的。如中國古代詩人陸機所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幹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人對自然的時令季節變化有一種特別的敏感。詩人在寫詩時,常常放景生情,或以情寫景,或以景寫清,使人的情感與大自然景物融為一體。通常,在這樣的表達方式中,詩人總是力求尋找人與自然景物的同形同構的對應,如面對春和日麗、波瀾不驚的優美景致,詩人則把酒臨風、悠然自得、心曠神怡,獲得寧靜柔美的審美感受,而面對霏霏霪雨、冥冥薄暮,詩人則滿目淒涼、傷感無限,產生悲愴憂患的審美心態。雖然,塞弗爾特在詩中也採取了以景寫情的慣常手法,但他匠心獨運,將啜泣哀怨的情調反置於明媚的春日,從而形成了一種情與景的強烈反差,正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語)在這種反差之中,母親的悲傷之心顯得更加強烈。春天來臨,萬物復甦,大地充滿了生機,嫩綠的樹芽生長看未來的希望。人們都被這盎然的春意所陶醉了,可就在人們盡情陶醉的時候,一位慈祥的母親,靜若止水,默不作聲,佇依在窗前,她的心並不平靜。殘酷的戰爭記憶在她心底烙下了道道傷痕,望著窗外的春天,她很想舒心地一笑,可她笑不起來,只有憂傷痛楚的淚水。詩人並沒有告訴讀者這淚水為何而流。按詩中的內容,可能是為了奔赴戰場毫無音訊的兒子,可能是為了嗷嗷待哺但被戰爭奪去生命的嬰孩,也可能是為了遭受凌辱和苦難的女兒。詩人的回答是巧妙而無聲的,這就給欣賞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讀者完全沒有必要去細追母親哭泣的具體原因,只要體會到母親那博大的愛心就足夠了。這愛心是偉大而永恆的,同時又是無私的。母親的愛,愛一切善良的人,愛整個人類,愛世界的和平,憎惡一切醜惡的人,憎惡血腥的戰爭。母親是愛與和平的象徵。母親的哭泣是為這個世界所有失去親人的人而流下的淚,是為這世界失去的和平而流下的淚。這充滿母愛的淚水,是最柔弱然而也是最有力的控訴和反抗。詩的第二個季節背景則是在白雪皚皚、死一樣靜寂的冬季展開的。大雪飄飄,覆蓋了萬物,世界已變得一片蒼白。這淒冷的色調象徵著一個沉痛的噩耗,是一紙無字的訃告,同時也是一個默默的哀悼。夜的黑色又吞噬了白色的晝日,可母親依然默坐在微弱的燈前,噙著淚水,在哀怨、回憶和思念中靜靜地編織著。她帶著絕望與希望,等待著“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