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土耳其語屬突厥語系。11世紀,由西突厥分化出去的一支突厥人西遷伊拉克境,在巴格達建立了塞爾柱□國。14世紀初,由此分出的突厥族的一個首領奧斯曼,征服了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文學是在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定居的土耳其人的文學,有時也稱奧斯曼文學。
土耳其最早的口頭文學作品是行吟詩人所傳誦的神話和史詩,其中著名的《代代·科爾庫特的故事》是一部史詩性作品,它反映的某些傳說,可以追溯到西突厥中的烏古斯人在中亞居住的時期以及西遷以後的早期活動,對研究突厥民俗史和語言史很有價值。
土耳其的書面文學,和許多突厥語系語言的文學一樣,與早期突厥書面語的文學有淵源關係。中國唐玄宗為表彰東突厥闕特勤的功績而□建的闕特勤碑和其他碑的銘文(鄂爾渾碑銘等),是古代突厥語最古老的文字資料。11世紀中國喀拉□王朝著名的突厥語文學家馬哈穆特·喀什喀爾勒編寫的《突厥語大辭典》和玉素甫(即尤素夫·哈斯·哈吉布)創作的勸喻性長篇敘事詩《福樂智慧》,被譽為突厥語諸民族最早的辭書和古典文學作品。土耳其語文學家於20世紀40年代對它們進行了全面研究,陸續出版了譯本和轉寫本。這兩部作品開創了伊斯蘭突厥語文學的新時期。
此後,中國新疆、中亞到西亞的突厥語諸民族的文學,可以按照語言特點分為三個部分:
1. 察合台文學。通行於中國新疆、中亞、埃及和莫臥爾王國。如阿里·希爾·內瓦伊(一譯納沃伊,1441~1501)、巴布爾·沙赫(1483~1530)和埃布爾加齊·
巴哈德爾□(1603~1663)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為人所稱道。巴布爾所著的《巴布爾回憶錄》是突厥語文學中最早的自傳體作品。巴哈德爾□著的《突厥世系》是突厥-蒙古語中最早的重要文獻。
2. 亞塞拜然文學。《代代·科爾庫特的故事》是用亞塞拜然語記錄的。亞塞拜然方言和現在的小亞細亞土耳其語十分近似。著名作家有內西米(?~1418)、富祖里和沙赫·伊斯馬伊爾(1486~1524)。前二人的作品被看成整個突厥民族文學的財富。
3. 小亞細亞奧斯曼突厥文學。這是土耳其文學的前身。從13世紀開始,先有塞爾柱文學,後有奧斯曼文學。下面分別敘述它的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
古典文學(13世紀~19世紀)
有宮廷和民間文學。
宮廷文學吸收了大量阿拉伯和波斯語辭彙,語言典雅華麗,脫離了人民的口語,作品大多宣揚神秘主義世界觀。
著名神秘主義詩人有魯米(1207~1273)、蘇爾坦·韋萊德(1226~1312)和阿舍克·帕夏(1272~1333)等,其中阿舍克·帕夏所著《異鄉流浪者的故事》被奉為伊斯蘭的百科全書。14世紀詩人蘇萊曼·切萊比(1344~1422)創造了穆聖誕辰詩體裁——"梅夫利德"。16世紀是宮廷文學黃金時代的開始,這個世紀中產生了最出色的宮廷詩人富祖里、巴基。17世紀中葉宮廷文學發展到高峰。
納比 (1642~1712)的教諭詩《仁愛集》、內菲(1572~1635) 的諷刺詩集《命運之箭》以及埃弗利亞·切萊比(1611~1682)的散文《旅行札記》都是土耳其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品。18世紀中葉宮廷文學走向衰落,但是以描寫愛情和世俗生活見長的內迪姆(1681~1730)和著名長詩《美和愛》的作者謝赫·加利普(1758~1799)仍不失為土耳其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
民間文學中最豐富的是詩歌,其作者大多是行吟詩人或托缽僧。最受人民喜愛的有尤努斯·埃姆萊(13世紀)、皮爾·蘇爾坦·阿布達爾(16世紀)和卡拉賈奧蘭(17世紀)。民間詩歌除宣揚神秘主義思想、歌頌愛情外,也有反對暴政和宗教狂熱的優秀作品。民間哲人納斯列丁·霍加的笑話、軼事在土耳其民間文學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現代文學(19世紀迄今)
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在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改革,1839至1878年在土耳其歷史上被稱為"革新時期"(即"坦齊瑪特"
時期)。它的文學也逐步擺脫阿拉伯、伊朗文化的影響,竭力模仿歐洲文學。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抨擊封建專制和宗教傳統,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它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如話劇、小說、雜文、政論等;它所用的語言也是更加純淨的土耳其語。
這時著名的作家有錫納西(1826~1871)、納默克·凱馬爾(1840~1888)和齊亞·帕夏(1825~1880)等。錫納西於1859至1860年間首次翻譯了法國的詩歌,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詩人的婚姻》;阿卜杜爾·哈克·哈米德(1851~1937)最早接受歐洲詩歌的格律,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19世紀70年代末,由於第一次君主立憲運動失敗,文學的革新遭到挫折。1896年,一批作家以文學雜誌《知識寶庫》為據點,形成一個流派,稱為"知識寶庫派"。
他們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創作更加西方化,作品往往脫離社會現實,充滿悲觀絕望的情緒。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夫菲克·菲克雷特,土耳其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及散文家傑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及著名的小說家、長篇小說《藍與黑》和《破碎了的生活》
的作者哈里德·齊亞·烏沙克雷吉爾(1866~1945)。
20世紀初,封建勢力重新抬頭,1901年《知識寶庫》
雜誌被封閉,文學再次陷入停滯狀態。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文學界才重新活躍起來。一些作家創辦《未來的曙光》雜誌,繼承了"知識寶庫派"的事業,但無甚創新。這些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有象徵主義詩人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以寫歷史和社會題材小說聞名的亞庫普·卡德里(1889~1974)。
此後又出現民族文學流派,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土耳其民族主義。這個流派的作家被認為是共和國文學的奠基者。他們儘量不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辭彙。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們主張廣泛採用民歌形式,用音節韻律來代替阿拉伯詩歌的"阿魯茲"韻律。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麥赫梅特·埃明(1869~1944)——土耳其國歌《獨立進行曲》的詞作者,亞赫亞·凱馬爾·貝亞特勒(1884~1959),以及一些被稱為"音節韻律派"的青年詩人。
在小說創作方面,他們要求取材於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戰爭延續了 4年,激起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文學潮流,出現了許多以民族解放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如女作家哈莉黛·埃迪普(1884~1964)的著名長篇小說《磨難》(1922)、《殺死淫婦》(1926)及亞庫普·卡德里的長篇小說《私邸出讓》(1922)等。
但這個流派中最有才華的作家還是厄梅爾·賽斐丁和雷沙特·努里·君泰金。他們的作品大多屬於現實主義範疇,有的甚至帶有自然主義傾向。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到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 )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又風靡一時。與他同時代的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稍後,迪納莫(1909~ )、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 )和阿·卡迪爾(1917~ )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及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和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40年代期間雄踞詩壇的是以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詩人。他們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 (1914~ ) ,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十分引人注目。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 (1939)是最早的現實主義作品。
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弦易轍,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政權更迭頻繁,各種思潮之間的鬥爭錯綜複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 )、奧斯曼·
沙欣(1938~ )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1935~ )。
在長篇小說方面,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30至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哈丁·阿里、薩德利·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 )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鬥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以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1954至1967年間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 )和奧爾□·
漢切爾里奧盧(1916~ )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
(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哈穆特(1930~ )、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 )和塔里普·
阿普阿伊丁(1926~ )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作家們不僅暴露社會的黑暗,而且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
奧爾罕·帕慕克—-土耳其文學旗手
奧爾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6年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帕慕克是土耳其歷史上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被稱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享譽世界的土耳其文壇巨擘”。難怪另一位土耳其作家這樣讚譽帕慕克的,“從現在起,全世界可以探討土耳其文學了。我非常看重帕慕克獲諾貝爾獎。”其自豪感真實發自於內心深處。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瑞典皇家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