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土耳其卡里耶博物館其實是一處教堂,正式名稱是柯拉修道院教堂(Church of Chora Monastery),和伊斯坦堡的基督教堂一樣,建於五世紀的柯拉修道院教堂在鄂圖曼帝國時代被改做清真寺,同時在蘇丹的下令保護下,教堂牆上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絕美的馬賽克鑲嵌畫作,只被塗上灰泥,沒有被挖除破壞。
卡里耶(Kariye)位於伊斯坦堡的埃德內卡皮(Edirnekapi)區。詞典中卡里耶的意思是“城外”,在古希臘語裡有“鄉村地區”的意思。有史料證明,城牆外的一座禮拜堂的門廳非常古老。就在這座禮拜堂的舊址上,注斯提尼亞努斯(Justinianus)修建了第一座科爾拉(Khora)教堂。這座教堂後曾幾經翻修和重建,勉強維持到考門諾斯(Commenos)時期。當時正在對位於城牆附近的卜拉克赫尼亞(Blakhernia)皇宮進行擴建,這座教堂也因此而沾光。11世紀末,阿里克斯一世皇帝的母親瑪利亞·杜凱娜(Dukaina)又將其重建。教堂呈華蓋狀,穹頂由4個拱支撐。1204年至1261年期間拉丁統治時期,寺院和教堂漸趨衰敗。安卓尼古斯(Andronikos)統治時期(1282-1326),該寺院和教堂為著名作家、詩人並時任財政部長的提奧多·邁陶西特(Theodore Methocite)重建,並於1313年竣工。大樓的北部增建了一座輔樓,西部增建了一座外門廳, 南部增建了一個禮拜堂(Parekkelesion)。這些新建築都以壁畫和馬賽克飾貼面。禮拜堂位於建築的正南面,只有一個長方型中殿,帶地下室。禮拜堂的一部分由穹頂覆蓋,其餘部分由拱頂覆蓋。該建築只有一個橫軸。西面的外門廳是大樓的正面主體。北面的輔樓只是一條輔助通道。木製中央穹頂的穹隆較深,土耳其時代曾進行過修復。樓的外立面由圓拱、半高支座、神龕及成排磚石構成,顯得飄逸,有動感。東面的外立面與橫軸的外延部分齊平。中央橫軸面由個帶拱的半高支座支撐。
伊斯坦堡被占領後,此建築用作教堂。1511年由維西爾· 古蘭德·阿里· 哈迪穆(Visier Grand Ali Hadim)改建成清真寺,並建造了一所學校和學校旁邊的救濟廚房。改建後,馬賽克和壁畫裝飾均被遮蓋住,有的用木質百葉窗遮蔽,有的用白灰粉刷。1948-1958年間,美國拜占庭研究院承擔了揭示所有被遮蓋的馬賽克和壁畫裝飾的工程。
展品
參觀一次卡里耶博物館的馬賽克其實就讀了一次聖經,教堂的空間從一進門,牆面及小圓拱上,就在敘述基督及聖母的一生,從天使報喜、基督誕生馬槽、基督行使神跡、基督賜福、聖母的生與死及各位聖徒使者等,每一幅雖都略顯殘破,但表情栩栩如生,色澤依然完整,即使歷經數百年的塵封一樣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館藏文物
科爾拉(Khora)教堂牆面的馬賽克拼畫和壁畫是拜占庭末期(14世紀)的佳作,兩者極其相似。它們一掃前一時期馬賽克拼畫和壁畫千篇一律的單調背景。對深度的把握、對人物飄逸感和動感的追求、將人物形體拉長等構成了它們的特點。外門廳牆面上是耶穌基督的生平故事圖,內門廳牆面上則是聖母(Madonna)的生平故事圖。內外門廳之間的大門上是耶穌像。門左邊的牆上是耶穌誕生、耶穌在地方長官塞里努斯(Cyrinus)指導下進行人口統計、天使讓約瑟夫瑪麗亞離開、增加麵包片、水變酒等聖經故事情節。門左邊的牆上是天使通知耶穌誕生、治癒中風病人和兒童遭殺戳等正經故事情節。
教堂內牆上最精美的馬賽克畫面是聖像(Deisis)。畫像中耶穌居中;耶穌的左側是瑪麗亞,瑪麗亞的下面是伊撒克·考門努斯(Isaac Commenus);耶穌的右側是一位修女;她是米克哈爾·帕萊奧勒古斯(Mikhael Palaiologos)八世的女兒,嫁給蒙古王子阿巴卡·可汗。丈夫死後,她回到伊斯坦堡成為修女。 穹頂下的牆面上是耶穌及其先祖的畫面。教堂主體的正門上,耶穌居中,左側是修復此教堂並開創用馬賽克裝飾教堂之風的提奧多羅斯·邁托齊特斯(Theodoros Metochites)。
聖經中未記載的一些關於聖母瑪麗亞的故事取自《使徒信經》中的內容。在內門廳牆上的聖母故事包括瑪麗亞出生、幼年時代、瑪麗亞懷孕、瑪麗亞為聖體櫃買羊毛等情節。通向主堤岸的正門內側上方的牆上的馬賽克拼畫分別是聖母瑪利亞之死、抱著幼年耶穌的聖母、以及一幅聖像。禮拜堂內牆上全部由壁畫裝飾。橫軸上的耶穌復活畫面堪稱傑作。再往上全幅《最後的審判》畫面。據信禮拜堂神龕左右兩側為若干座陵墓。禮拜堂的穹頂上是瑪麗亞、幼年耶穌和12門徒的畫面。
參觀信息
景點交通:公共汽車:28, 86,90路到 Edirnekapi 後沿著 Fevzi Pasa Caddesi直走
開放時間: 周三-周一,0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