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

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是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位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內。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濕地技術、土壤污染修復、清潔生產、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十一五期間,實驗室獲得科技成果獲獎多項,獲得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源刊、EI源刊和國家一級期刊論文20篇。

基本信息

【實驗室全稱】: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依託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級別地位】: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介紹

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是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自籌建以來,十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為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科研團隊

實驗室擁有研究人員25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10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2人。整體上已形成了以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高學歷、高層次人員為骨幹的結構合理、層次完善的學術梯隊。

學歷構成

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4人、碩士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76%。

年齡構成

研究人員中45歲以上2人,35-45歲17人,35歲以下6人,年輕研究人員的比例為92%。

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

水污染物質的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行為。重點研究污染物的吸附理論與有效性模型;污染物降解和轉化機理;水污染監測原理與手段等;
污水處理新型生物反應器技術與工藝研究。重點研究可適用於城市污水和多種工業廢水處理的高效生物反應器的構建、反應機理、處理性能及工業化套用等。

濕地技術

水污染的生物控制——人工濕地技術。重點研究高效微生物種群的篩選、超積累植物的選擇與套用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的淨化機理,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構建與套用技術等;

土壤污染修復

(1)土壤-植物系統中典型污染物的環境效應、遷移轉化機制及污染預警。重點研究土壤重金屬、表面活性劑、化學肥料等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典型污染物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水平上的生物學效應及其生物標誌物的篩選等;
(2)多種污染物複合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污染控制。重點研究酸沉降與重金屬複合污染、表面活性劑與重金屬複合污染等的環境效應、演變規律及其污染控制機理,典型流域與區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物的削減與消納減排技術等;
(3)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重點研究典型工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環境風險,適合於各類工礦區污染土壤的高效及環境友好型生物、化學修復技術。

清潔生產

(1)表面處理及有關重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重點研究3R型電鍍及電子化學品的設計、配方,化學品再生,重金屬無損分離與線上回收,3R一體化設備集成技術等;
(2)環境友好型化學品及關鍵中間體的設計與套用。重點研究氰化物、鉛、鎘、鉈等高毒害化學品的替代品的構建,環境友好型精細化學品或關鍵中間體的分子設計、配方設計,新型環境友好型化學品的套用功能及環境影響評價等。

清潔能源技術

重點研究農、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及能源化技術,包括生物柴油技術、顆粒化生物質燃料技術等,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能源技術體系。

科研成果

實驗室“十一五”期間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攻關項目專題1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948項目2項、科技部項目5項、國務院其它部門項目2項、省級重大項目3項,總經費1100多萬元。
十一五期間,實驗室獲得科技成果獲獎多項,獲得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源刊、EI源刊和國家一級期刊論文20篇。

獲獎科技成果

林木立地養分效應配方施肥模型及套用研究(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景觀性組合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設計與工程技術(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蝕刻液循環再生機(長沙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專利列表

污水處理組合濕地系統及其污水處理工藝(專利號請查閱林科大官網科學研究欄目,下同)
以溶劑萃取技術從PCB蝕銅液中回收銅的方法
蝕銅液中銅濃度的控制方法和設備
一種銅蝕刻液及其循環使用方法
微蝕液過氧化物濃度、銅濃度的控制方法及循環使用
一種含二價銅化合物的溶解錫和錫合金的溶液
一種從含銅溶液中分離銅的方法及其套用等十餘項。

鑑定成果

組合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研究與釋放(湖南省科技廳,2006年)
生物質能源顆粒燃料成型技術(國家林業局,2005)

技術推廣

專利技術“污水處理組合濕地系統及其污水處理工藝”已在湖南省和雲南省推廣。
長沙市坪塘污水處理廠及中水回用工程
雲南晉寧縣六街鄉龍王塘村人工濕地項目
湘潭市水府廟旅遊區人工濕地項目
長沙市圭塘河人工濕地項目
長沙市濕地生態系統項目
長沙市梅溪湖水質保障人工濕地技術項目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