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缺素症

植物缺素症是指植物因缺乏某種必需營養元素而出現的生理病症。

植物缺素症

正文

植物因缺乏某種必需營養元素(見植物必需元素)而出現的生理病症。對於植物外表雖不表現出某種缺乏症,但產量因受營養元素不足而下降的現象,稱為營養元素潛在性缺乏。
症狀 通常表現為:葉色變異,如失綠、黃化或發紅(紫);組織壞死,出現黑化、枯斑、生長點萎縮或死亡;以及株型異常、器官畸變等。各種不同症狀的出現,與所缺營養元素的功能有關。缺乏氮、鎂、鐵、錳、鋅等營養元素時,植物的葉綠素合成或光合作用受阻,因而葉片出現失綠、黃化現象。磷、硼等元素的缺乏,使植物體內的糖類因運輸受阻而滯留於葉片中,從而產生較多的花青素,使葉片呈紫紅色斑;缺乏鈣和硼元素則細胞質膜不易形成,細胞正常的分裂過程受影響,常致植物生長點萎縮或死亡;缺乏硼還會影響作物花粉的發育和花粉管的伸長,使受精過程不能正常進行,產生花而不實現象。鋅元素的缺乏會使某些植物體內某些生長素的合成量減少,從而限制葉片的生長和莖的伸長,常是出現畸形小葉的重要原因。
病症出現的部位主要取決於所缺乏元素在植物體內移動性的大小。氮、磷、鉀、鎂等元素在體內有較大的移動性,可以從老葉向新葉中轉移,因而這類營養元素的缺乏症都發生在植物下部的老熟葉片上。反之,鐵、鈣、硼、鋅、銅等元素在植物體內不易移動,這類元素的缺乏症常首見於新生芽、葉。
起因 植物缺乏某些營養元素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①土壤貧瘠。有些土壤由於受成土母質和有機質含量等的影響,土壤中某些種類營養元素的含量偏低。②不適宜的pH。土壤pH是影響土壤中營養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pH低的土壤中(酸性土壤),鐵、錳、鋅、銅、硼等元素的溶解度較大,有效性較高;但在中性或鹼性土壤中,則因易發生沉澱作用或吸附作用而使其有效性降低。磷在中性(pH6.5~7.5)土壤中的有效性較高,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則易與鐵、鋁或鈣發生化學變化而沉澱,有效性明顯下降。通常是生長在偏酸性和偏鹼性土壤的植物較易發生缺素症。③營養元素比例失調。如大量施用氮肥會使植物的生長量急劇增加,對其他營養元素的需要量也相應提高。如不能同時提高其他營養元素的供應量,就導致營養元素比例失調,發生生理障礙。土壤中由於某種營養元素的過量存在而引起的元素間拮抗作用,也會促使另一種元素的吸收、利用被抑制而促發缺素症。如大量施用鉀肥會誘發缺鎂症,大量施用磷肥會誘發缺鋅症等等。④不良的土壤性質。主要是阻礙根系發育和為害根系呼吸的性質,如土體的堅實、僵韌程度,硬碟層、漂白層出現的高度,母岩的存在等,均可限制根系的縱深發展,使根的養分吸收面過狹而導致缺素症。在氧化還原電位較低的水田中產生較多的 H2S和有機酸等有毒物質,也能抑制水稻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使屬於主動吸收的元素(磷、鉀、矽)吸收不足,而引起缺素症。⑤惡劣的氣候條件。首先是低溫。它一方面影響土壤養分的釋放速度,另一方面又影響植物根系對大多數營養元素的吸收速度,尤以對磷、鉀的吸收最為敏感。這是氣溫偏低年分早稻缺磷發僵現象往往更為普遍的原因。其次是降水。多雨常造成養分淋失,中國南方酸性土壤缺硼缺鎂即與雨水過多有關。但嚴重乾旱,也會促進某些養分的固定作用和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從而降低養分的有效性,導致缺素症發生(見非侵染性病害)。
防治 可採取下列農業措施預防缺素症的發生:①根據土壤性質安排植物品種。不同植物及其品種對土壤酸鹼度以及對營養元素組成和含量的要求各異,因而在某種營養元素不足的土壤不宜種植對該元素敏感的植物。②合理的輪作,可避免因某種元素需求量大的作物連作、接茬而引起的缺素症。③合理搭配施用的化學肥料種類和多施有機肥料,以維持土壤養分元素間的平衡。④正確的耕作管理,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根系的縱深發展,防止有毒物質阻礙根系呼吸。
對於已出現的缺素症或營養元素潛在缺乏,經診斷確認後宜立即追施含有相應元素的肥料進行矯治。(見彩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