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解釋
土地供給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給,即地球所能提供給人類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地的數量。土地的供給通常分為自然供給和經濟供給兩種。
土地的自然供給及其制約因素
土地自然供給的含義
自然形成的可供人類利用的土地稱為土地的自然供給。為此,土地的自然供給又稱為土地的物理供給或實質供給,它是指地球供給人類可利用土地的數量,這個數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資源和未來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即後備土地資源。
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70.8%;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29.2%。在陸地上,還有近50%的面積是永久冰蓋地、乾旱沙漠地、岩石、沼澤、高寒地區等目前難以利用和無法利用的土地。除此之外,尚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存在各種障礙因素,如高山、石山、峭壁、陡絕的山地、乾旱缺水的土地等。這樣,適宜人類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萬平方公里左右。
世界各國的土地自然供給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印度、法國、德國、義大利、巴基斯坦、英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18.1%~48.6%是耕地,而加拿大、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埃及,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2.9%~6.3%;南非、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巴西的永久性草場為國土面積的23.1%~68.8%,而加拿大、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的永久性草場僅為國土面積的1.5%~5.9%。世界若干國家的土地利用情況如下表:
世界若干國家的土地利用情況 單位:萬公頃
國家 | 國土面積 | 陸地面積 | 農業用地 | 耕地面積 | 永久性草場 |
埃及 | 10015 | 9955 | 348 | 297 | |
南非 | 12191 | 12145 | 9964 | 1475 | 8393 |
加拿大 | 99847 | 90935 | 6751 | 4566 | 1539 |
美國 | 96320 | 91619 | 41467 | 17424 | 23770 |
巴西 | 85149 | 84594 | 26360 | 5900 | 19700 |
印度 | 32873 | 29732 | 18022 | 15967 | 1055 |
印度尼西亞 | 19046 | 18116 | 4770 | 2300 | 1120 |
日本 | 3779 | 3645 | 471 | 438 | |
韓國 | 993 | 987 | 189 | 164 | 6 |
巴基斯坦 | 7691 | 7709 | 2703 | 2130 | 500 |
法國 | 5515 | 5501 | 2962 | 1846 | 1003 |
德國 | 3570 | 3488 | 1701 | 1190 | 491 |
義大利 | 3013 | 2941 | 1495 | 803 | 436 |
俄羅斯 | 170982 | 163812 | 21598 | 12215 | 9202 |
英國 | 2436 | 2419 | 1705 | 582 | 1118 |
澳大利亞 | 77412 | 76823 | 44011 | 4874 | 39103 |
註:其中,南非、加拿大、巴西為2003年數據。原始資料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原始數據詳見聯合國糧農組織官網。
表格轉引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鑑(2007)》,40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中國統計年鑑(2016)》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陸地面積為947.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499.87萬公頃,園地面積為1432.33萬公頃;林地面積為31259.00萬公頃,森林面積20768.73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牧草地21942.06萬公頃。未利用地263.8萬平方公里。 全國現有人均耕地1.3畝,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上述數據表明,我國土地(尤其是耕地)的自然供給十分有限。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每寸土地,特別是耕地。
土地自然供給的制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給受下列因素制約:(1)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氣候條件
(2)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質地和氣候條件
(3)具有可資利用的淡水資源
(4)具有可供人類利用的其他資源
(5)最基本的交通條件
土地的經濟供給及其影響因素
土地經濟供給的含義及概述
土地的經濟供給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給的基礎上,投入勞動進行開發後,成為人類可直接用於生產、生活的各種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給。開發新土地、用地結構的調整等活動都會影響土地的經濟供給。可見,土地的經濟供給是個變數。
在人類利用土地的過程中,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擴大土地經濟供給的活動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土地經濟供給的增加不僅指總量的增加,而且包含某種用途的土地隨著利用效益的提高在數量上的增加,以及一定面積土地上產出的增加。前兩者是土地經濟供給的直接增加,後者是土地經濟供給的間接增加。不論是日本的野口悠紀雄, 還是土地經濟學的鼻祖伊利·莫爾豪斯都特彆強調土地經濟供給間接增加的重要性。
土地經濟供給的影響因素
(1)各類土地的自然供給:某種用途的土地自然供給從根本上限定了該類土地的經濟供給的變化範圍,它是經濟供給的基礎和前提。
(2)利用土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技術的發展程度:隨著人類利用土地的知識和技能的逐步提高,人類可以更多利用原來未被利用的土地,使利用效益不高的土地變為利用效益較高的土地,這是間接增加了土地的經濟供給。而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在實現由土地得到更有效利用的同時,使新土地資源的發現及開發更加容易。技術發展甚至還能成為某類土地的替代品,亦相當於間接增加了某類土地的經濟供給。
(3)社會需求:社會需求的變化是土地利用方向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方向的改變則影響各類土地經濟供給的相對數量,從而間接影響土地經濟供給。
(4)產品價格:會對某類具體的土地經濟的供給產生較大影響。
(5)土地開發利用計畫:各國政府的土地開發利用計畫對土地經濟供給的總量以及結構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6)土地供給者的行為:土地供給者對土地的安排也有較大影響。
增加土地經濟供給的措施
相應的:增加土地經濟供給從它的影響因素入手,主要有擴大土地利用面積、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調整消費結構、利用新技術、保護土地資源。
土地經濟供給與自然供給的關係
(1)土地自然供給是土地經濟供給的基礎,土地經濟供給只能在自然供給的範圍內變動。
(2)土地的自然供給是針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動植物的生長而言的,現在人們偏重於耕地或糧食用地的供給。
(3)土地的自然供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定的,無彈性的,並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給是不同的。
(4)人類難以或無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給,但可以在自然供給的基礎上增加經濟供給。
土地的供給曲線
(1)土地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土地的供給曲線在全部土地數量的點上垂直。
(2)土地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的分析前提之所以得到土地供給曲線垂直的結論,並不是因為自然賦予的土地數量是(或假定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為假定了土地只有一種用途即生產性用途,而沒有自用用途。
土地供給現狀
生存環境問題,人口增長問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國情問題,都在影響著土地供給,土地供給成為世界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