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曲

圓圓曲

《圓圓曲》是清初詩人吳梅村的詩歌作品,也是清詩中享有最高聲譽的七言歌行。寫於1651年。在作者由明入清後八年。詩所寫的歷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變,而以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悲歡離合構成全詩的敘事情節。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所部農民起義軍向北京發動了猛烈攻擊,明廷在軍情萬分緊急情況下,最後才決定將駐防於關外的寧遠總兵吳三桂撤回保衛京師,當吳三桂軍行抵河北豐潤時,北京已經陷落了,並且得知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訊息。吳三桂弛返榆關,準備向起義軍投誠。傳說因為他聽到愛妾陳圓圓被掠,才憤而投清,並引清兵入關。在大戰中,起義軍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這一歷史的驟然變化,使本來走向勝利的起義軍歸於失敗,終於導致了清王朝的建立。

基本信息

詩歌簡介

11
《圓圓曲》是清初詩人吳梅村的詩歌作品,同時也是清詩中享有最高聲譽的七言歌行。寫於1651年順治八年辛卯初。在作者由明入清後八年。詩所寫的歷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變,而以吳三桂陳圓圓的悲歡離合構成全詩的敘事情節。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所部農民起義軍向北京發動了猛烈攻擊,明廷在軍情萬分緊急情況下,最後才決定將駐防於關外的寧遠總兵吳三桂撤回保衛京師,當吳三桂軍行抵河北豐潤時,北京已經陷落了,並且得知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訊息。吳三桂弛返榆關,準備向起義軍投誠。傳說因為他聽到愛妾陳圓圓被掠,才憤而投清,並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大戰中,起義軍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這一歷史的驟然變化,使本來走向勝利的起義軍歸於失敗,終於導致了清王朝在中國的建立。

歷史背景

《圓圓曲》中陳圓圓原名陳沅,又字婉芬,是江南蘇州的一個名歌妓,她先被外戚嘉定伯周奎攜往北京,預備送入宮中供奉液庭,但她沒有得到皇帝的垂幸,仍被遣出宮。一說她再回周邸後,於宴席上為吳三桂所識,並訂約聘娶。《圓圓曲》把吳陳情事從初識、定情、分離、被掠到團圓,在詩中作了生動的描繪與渲染,但在這當中一個嚴肅的主題卻始終貫穿於全詩。

11

這一主題或者說詩的意旨就是代表著當時多數人,特別是入清的故明士大夫,對於吳三桂叛明投清所懷的憤激與諷刺。詩以極其精巧的結構把這個主題和吳陳情事融匯在一體。在詩的開端中,作者用著強有力含義的詩句來申敘他的主題:“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燕。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這也就是全詩的要領。在開宗明義的這一節里,就牽涉到對這首詩的評價問題。詩中誣稱農民軍為“逆賊”,為“黃巾”,作者的反人民的立場是很顯然的。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們就看到在甲申事變發生了急劇變化之後,這時躍居於力量中心的是建立了新政權的建州奴隸主貴族集團,那些懷著亡國的沉痛的哀恨的士大夫,他們所面對的是入關新的統治者,而不再是甲申這一歷史悲劇的一幕了。

所以《圓圓曲》象作者其他以時事為題材的詩歌一樣,是在歷史新條件下,以曲折的隱晦的方式來寫對故國的情思,無可避免地其中部分地方反映了作者反人民的立場,但詩中所流露的對於故國的懷念,去也是出於作者的真情。這就是在評價《圓圓曲》的思想價值時必須肯定的地方。

藝術特色

《圓圓曲》的主題在全詩達到結束時,再一次以強烈的詩句顯示出來:“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這一段把詩開首的主題做了進一步的推演,“全家白骨成灰土”吳三桂投降後全家三十餘口被起義軍處死,是對於吳三桂最峻刻的諷刺。當吳三桂向清人乞援時,他還是以大明臣子的身份這樣做的,他所宣傳的也上所謂為君父“報仇”,但是從詩中傳誦一時的名句“衝冠一怒為紅顏”看來,作者顯然並不以吳三桂具有報國的誠意,更深刻地說,在所有故明士大夫的思想中,吳三桂的過在於投清,而不在於討“賊”。

他們把在新政權統治下無法表達的亡國的哀恨,都發泄在對於吳三桂這類變節投敵的人身上。所以詩雖以天亡“逆賊”,電掃黃巾開始,但實在卻包含著無法言說的亡國的隱痛。再看“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這四句,作者原也以為男女情事無足重輕,並且這也不全是為吳三桂申辯,而在於加重了“全家白骨成灰土”這一句話的含義,申明吳三桂所得的懲罰竟如是之殘酷。這就是在這通首不失風人意旨的詩中,卻也突出地呈示著一如史家的直筆一樣的嚴厲的諷刺。

從藝術方面來看,《圓圓曲》的成功自然是由於作者所具有的非凡的詩歌技巧。自從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成為婦孺皆知的作品以後,還沒有一篇歌行能象《圓圓曲》那樣幾乎可以和《長恨歌》相媲美。吳梅村雖被認為繼承白氏的長慶體,但他並不把自己的作品限制在對於古人的模擬上,在《圓圓曲》中譬如作者所屢屢採用的蟬聯的句法,使詩歌顯得更富有音樂感,這在初唐詩人如盧照鄰、劉希夷的詩中早就有了,所以他是集合了眾多方面的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的。

作為歌行,敘事是重要的因素。這也是評價《圓圓曲》藝術特色重要的一面。敘事的藝術也就是剪裁與結構的藝術。《圓圓曲》從倒敘開始,然後寫吳陳的初見,同時補敘陳圓圓的鄉里和最初的入宮,詩再回過來寫定約、分離被掠、團圓,至此吳陳的情事就全部結束了。以下才從女伴心目中寫圓圓,這是這首詩中非常重要的一節,因為它顯示出作者的創作動機和靈感來源,近代學者把這一首和作者同時期的作品《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相比較,作了精闢的論斷。至詩的結尾則是反覆詠嘆,詩旨得到了最後的發揮。古人云情至文生,《圓圓曲》的成功是藝術上的,也是思想上的。梅村身經亡國、歷盡滄桑,他的詩都是反映了他一生經歷中感受最深的時刻。《圓圓曲》的細節雖然不一定和客觀史實完全相符,但那久已消逝了歷史悲劇的一幕,終於被作者為我們保存了下來。

詩歌結構

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下北京,推翻了朱明王朝。明寧遠總兵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勾引清兵進入中原,鎮壓農民起義。

從此,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滿清貴族開始了對整箇中國的統治。生長在那個時代的詩人吳偉業寫下了一首反映這一重大事變的著名詩篇《圓圓曲》,通過對歌妓陳圓圓曲折經歷的生動描寫,委婉曲折地批判了漢奸吳三桂叛明降清的賣國罪行。

《圓圓曲》是長篇敘事詩,它的結構安排十分别致,獨具匠心。詩歌先寫崇禎吊死煤山,起義軍向西北退卻,吳三桂占領北京。這裡最關鍵的兩句是“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全詩的“挈領”,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指出吳三桂表面打著復明旗號,實際上卻只是為陳圓圓這個歌妓而投降清朝。這就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懸念,使人迫切希望知道它的前前後後。詩歌接下去往上溯,回顧吳三桂當年在外戚田宏遇家的宴席上初見陳圓圓。但是,詩人又突然掉轉筆鋒,從陳圓圓的籍貫,出身寫起,以時間先後為序,依次描寫陳圓圓過去如何在蘇州做妓女,後被田宏遇搶到北京,送進皇宮。鏇又“奪歸”田家,結識吳三桂,訂下婚約;起義軍進入北京,陳圓圓做了俘虜。吳三桂得知這一訊息,憤然降清,追擊李自成,重獲陳圓圓。

這裡最有名的兩句是“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這是全詩的“中權”,一開一闔,與前後互相照應。底下詩人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述陳圓圓的半生遭際,諷刺吳三桂,以“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即吳三桂不惜一家三十八口被李自成殺掉,倒使陳圓圓一個女子名留史冊,作為整個故事的“收束”。最後,詩歌宕開一筆,用“君不見”三字引出春秋時代吳國為西施而亡的歷史傳說,點明吳三桂終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全詩總起來看,先是倒敘,再是順敘,後是總括與抒情。

詩歌這樣布局的妙處,可以從戲劇和電影藝術的角度來領略。就詩歌先倒敘,再順敘這種敘事方法而言,它很象是回顧式戲劇。這類戲劇的特點是從情節接近高潮,危機快要到來的地方開始,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動,回頭交代前面的故事,然後逐步向高潮發展。

詩歌技巧

《圓圓曲》包含許多類似於電影鏡頭的故事片段,詩人就象是運用蒙太奇。開始的時候先給觀眾展示最重要的一幕,再將鏡頭一個個往前推,到陳、吳初次相見。然後,來了一個化出化入,一下子轉為順敘,用一連串的鏡頭表現陳圓圓的全部經歷。接著,又將陳圓圓與其舊時同伴截然相反的境遇,陳圓圓本人前後迥異的貧賤與富貴,吳三桂全家的被殺與陳圓圓一人的受寵,兩兩放在一起,分別進行對照。最末,用一系列吳國滅亡的歷史鏡頭,暗示吳三桂即將來臨的可恥下場。這樣處理,全詩就顯得首尾連貫,層次分明,對比強烈,寓意深刻,藝術感染力也就更強了。

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蟬聯技巧的運用。敘事詩雖然和電影有著許多相通之處,但畢竟還是屬於語言藝術,因而表現方法自然有所區別。

《圓圓曲》基本上是每四句成一段落,各個段落之間的組接轉換,除了依靠故事本身的內在聯繫以及韻腳的變化以外,在形式上大量運用了蟬聯。如第二節描寫吳三桂戰敗起義軍,奪回陳圓圓,結句是“哭罷君親再相見”。第三節倒敘陳、吳當年初次在田宏遇家見面,起句便是“相見初經田竇家”,上下以“相見”兩字互相勾通。再如,“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寫陳圓圓被田宏遇送入皇宮,但卻不受崇禎的賞識,只好重回田府,唱歌娛客。而緊接著,陳圓圓又碰到了好運氣,在田府的宴席上被吳三桂看中,於是故事呈現出大落大起的氣勢,詩歌是這樣寫的:“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這和上一節之間用“坐客”一詞互相勾通。這種方法猶如電影鏡頭的化出化入,即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出,使一個場景徐徐過渡到另一個場景,給人以前後緊密聯繫的感覺,詩歌段落之間的過渡也就顯得非常自然,連成一氣。這可以說是詩歌這種語言藝術中的“蒙太奇”。

《圓圓曲》在藝術構思方面很有特色。詩人以西施比喻陳圓圓,說兩人都生長在江南水鄉,也都很美麗。西施是越國人,越王勾踐為了施展美人計,將她進獻給吳王夫差,使夫差沉湎聲色,不理政事,藉以滅亡吳國。而吳三桂爵封平西王,又姓吳,所以詩人利用“吳”字雙關,以吳王夫差比喻吳三桂。詩歌敘述陳圓圓入京以前的事跡,是這樣開頭的:“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這就巧妙地將陳圓圓和吳三桂與西施和吳王夫差密切聯繫起來,為以後陳圓圓嫁給吳三桂埋下了伏筆。篇末又說:“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徑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這是借歷史上吳國的滅亡來影射眼前不可一世的吳三桂,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圓圓曲》寫作之時,吳三桂正在漢中一帶,因而結尾兩句說:“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以漢水點明漢中,又融化了李白《江上吟》裡面的詩句:“功名富貴如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指出漢水永遠流向東南,匯入長江,直達昔日吳宮所在的江蘇;吳三桂必將和吳王夫差一樣,最終亡於荒淫。可見,詩人在《圓圓曲》中,同時運用了比喻、雙關、用典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歷史和現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更加有力地鞭撻了吳三桂重色賣國的罪行。

詩歌語言

《圓圓曲》的語言生動形象,色彩鮮明。這裡僅舉一例:“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繹樹出雕欄。”相傳陳圓圓在北京曾為劉宗敏所得,這四句詩就是描寫這件事情的。至於此事究竟是真是假,應如何看待,姑置不論,但這些詩句卻很能體現《圓圓曲》的語言特色。“思婦樓頭柳”典出唐代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裡是說陳圓圓已經是吳三桂聘下的愛姬。“天邊粉絮”比喻飄泊無定、尚未從良的煙花妓女。綠珠是晉代石崇的愛妾,絳樹是唐末著名的舞妓,而絳和綠又都是顏色,所以借用綠珠、繹樹這兩個女子來代指陳圓圓,則不僅切合陳圓圓的身份,而且使詩歌呈現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再加上楊柳之翠、粉絮之白、雕欄之美,就構成了一幅濃艷的畫面。這好比彩色電影,色彩的鮮明,更能收到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藝術效果。

《圓圓曲》是七言歌行,但它的韻律卻帶有近體詩的味道,讀來琅琅上口。如開頭三節:“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這裡,第一節和第三節都押平聲韻,格律與平韻七絕完全相合,而第二節則押仄聲韻,象是一首仄韻的七絕。如此相互交替重疊,整齊中顯出變化,變化中帶有整齊,造成了一種迭盪流動、迴環往復的音樂美。可以說,《圓圓曲》既吸取了近體詩格律嚴整、節奏鮮明的特點,又吸取了古體詩轉韻自由的長處,融為一爐,宛如奔騰向前的長江黃河,直瀉千里。

《圓圓曲》中存在著不少污衊農民起義的因素,必須予以批判。但是,作者吳偉業在當時敢於諷刺、譴責赫赫揚揚、炙手可熱的平西王吳三桂的賣國罪行,確乎是難能可貴的。相傳吳三桂曾經送很多金銀給吳偉業,求他去掉此詩,但他沒有答應,這才使後代的人們得以讀到這一優秀的詩篇。同時,《圓圓曲》的藝術特色也相當突出,通過上面的簡析,可以窺見一斑。對於這樣的名作,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作為詩歌創作、欣賞的一種有益的借鑑。

詩歌原文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晳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訊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烏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段落分析

《圓圓曲》是明清間著名詩人吳偉業所寫。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其人能詩能詞能文能畫,以詩的成就最大,為明末婁東詩派領袖,尤長於七言歌行。吳偉業注重詩歌具有敘述史事、抒寫個人情感的記事抒情功能,多記事詩歌,學長慶體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其取材多用正史,不用小說家言,敘事詩多為實事。

《圓圓曲》是梅村體的代表作,和長慶體代表作《長恨歌》很相似,也是作為一首情愛為主線的詩來寫的。長慶體是指白居易元稹等發起新樂府運動中寫作的新式長詩歌行,以《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為代表。因二人詩集均名《長慶集》而得名。從內容上看,多敘寫時事,一般以情愛為主題或主線。音律形式為七言歌行,屬於與律詩不同的古體,格律不象近體那樣嚴格,但又多用律句,其中也常用對仗,通常數句一轉韻,平仄韻間隔使用。藝術風格婉轉纏綿,音調抑揚變化且和諧圓轉。

本詩主題過去認為是諷刺吳三桂的。以往文人對政治敏感,而歷史上吳三桂的名氣比陳圓圓大得多,人們不論反滿還是崇滿都痛恨吳三桂,而《圓圓曲》開篇即推出甲申年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山海關之戰,得出這樣的結論似乎順理成章。娛樂社會的好處是使文學從政治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就不難看出此詩是圓圓曲而非三桂曲。吳三桂在詩中所占篇幅很小,而大量的篇幅用來描述陳圓圓身世和遭遇,還不惜筆墨,傾注了深切的同情。尤其是本詩沒有提到滿漢的民族衝突,而引狼入室正是吳三桂百世莫贖的罪行。《圓圓曲》之作成,應在順治八年辛卯初冬,即與《聽卞玉京弾琴歌》為同一年之作品。

當時滿清替明朝皇帝報仇的謊言已被其兇殘的罪行所揭穿。他們大肆屠戮漢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屠崑山、屠江陰、屠湘潭、屠大同、屠廣州,除了瘋狂的屠殺外,還強行剃頭、圈地、掠奴,豺狼本性暴露無遺。作者作為明朝遺臣,對此隻字未提,實屬遺憾。由此可知作者在滿清統治的重壓下,不可能直數吳三桂的罪行,所以此詩主題是歌詠陳圓圓事跡。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得本詩主題不夠和諧,它雖以陳圓圓與吳三桂的關係為主線,但並不歌頌陳吳的愛情,而是一提到吳三桂,就旁敲側擊地譏刺嘲諷,可又不能寫成明白無誤的諷刺詩。從而影響了本詩主線陳圓圓愛情生活的性質,說不清究竟是幸福的抑或是悲哀的。主題的自相矛盾對本詩的藝術價值有所影響。

詩歌賞析

《圓圓曲》是一首長詩,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分六大段,前五段敘事,後一段議論。

布局謀篇是本詩的精華之處,古典敘事詩的情節結構,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順序展開的。本詩則把敘事順序也作為藝術構思的手段之一,運用倒述、追敘、插敘等手法,安排情節結構,通過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題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變化曲折,情節跌宕起伏。並且運用頂針格,以前後詞句相同相似或者相關之聯繫,使情節的時空大轉換平滑接轉,而不顯得過於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該段是布局謀篇最成功之處。首先開篇不凡,先聲奪人。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鼎湖,是傳說中軒轅黃帝升天處,這裡代指崇禎皇帝。玉關,代指山海關。出語就點出甲申年驚天動地的兩件大事,崇禎之死和清兵入關。重大歷史事件對人有一種自然吸引力,激發讀者的興趣。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此聯對仗工整,對比強烈,反差巨大,譏諷入骨。“六軍”統指明朝的軍隊,“慟哭六軍”和“衝冠一怒”人數雖眾寡不同,情緒倒很相似,但是“縞素”與“紅顏”不僅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意義上也極為不同。“縞素”是沉痛的,如果從順治八年乃至以後的歷史角度看,“縞素”象徵著對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徵著對漢民族沉淪的哀痛,而“紅顏”則明確無誤地指向極端的個人私慾。片言居要,一語中的,使吳三桂的漢奸嘴臉極為醜惡,真是大快人心。誠然,作者並未提到滿清,但是,山海關之戰就是清兵入關,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並不因作者的忌諱而有所改變。接下來模擬吳三桂的口吻加以辯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實為暗諷。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下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哭罷君親再相見”,似乎吳三桂出於忠於明室,才與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實吳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將山海關防務交由李自成派來的唐通接管,率領部下前往北京,“朝見新主”,這是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盧龍縣)張貼的告示中說的。當吳三桂行至河北玉田縣,突然獲悉其父被捕和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尤其是後者促使他改變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於是立刻返程殺回山海關,並覆信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可見吳三桂是雙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卻安排他去哭君、親,煞是好看。

也有人否定紅顏對吳三桂決策的意義,總覺得紅顏的分量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比起來似乎太輕了。可惜歷史並不永遠都在追求重大價值的平衡。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但不等於歷史總是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演成結局之前,隱含著多種可能性,歷史只能實現一種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也是偶然的。否則,人就失去了任何主動性和創造性,包括惡的主動性,這就是吳三桂必須為沉痛的歷史結局負責的原因。“衝冠一怒為紅顏”在人類歷史上也並非絕無僅有,吳王夫差與西施的故事與此也有相似性,本詩多處用以比擬。尤其是本詩創作時,滿清的兇殘使漢民族經歷了空前的浩劫,吳三桂為虎作倀,罪責難逃。

這一段寫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戰勝歸來,文筆雄渾,場面壯闊,有開篇不凡、先聲奪人和片言居要、一語中的優點。但是僅此兩點,還不能稱之為謀篇成功,因為這是圓圓曲,此段卻大談吳三桂,如果與主題沒有重大聯繫,似有離題之嫌。梅村謀篇之妙,往往出人意料。此段的創作意圖在於以戰喻美,曲線歸宗,這是其謀篇的第三個成功之處,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處。

以美的影響表現美,是常見的藝術手法。以戰爭來表現美,卻是少見的。圓圓曲所以要在篇首大談山海關之戰,看似離題,其實是為了塑照渲染陳圓圓的美麗。除此段外,全詩描寫陳圓圓容貌的,就只有“宮娥擁入君王起”一句,這句的直接目的還是要聯繫西施故事。顯然作者自認為對這一必不可少的任務已經有所交代了。首段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試看,為了一個陳圓圓,十幾萬漢子拚死搏殺,其人之美,就只能想像了。山海關之戰,的確與爭奪陳圓圓有重大關係。吳三桂殺回山海關後,李自成放了吳襄,如果放了陳圓圓,山海關大戰或可避免。但李沒有這樣做,這就等於宣告,對於陳圓圓李軍是志在必得,兩家就打了起來。平心而論,吳三桂在此戰中的責任不是最大的,設若日後他目睹滿清獸行,能幡然悔悟,及時反正,人們還可以原諒他,可他為了榮華富貴,不遺餘力撲殺抗清勢力,直到兔死狗烹,才亮出反清旗號,已經太遲了。李軍搶了陳圓圓,逼反吳三桂,且不願歸還,固然是重大錯誤,但其最大錯誤還是沒有估計到滿清是潛在的敵人。追贓助餉等屬政略性錯誤,需要較長時間才見效果,而軍事變在須臾。李自成主力部隊分布陝西、湖廣、河南等地,在北京的軍隊不多,與清軍相比不占優勢。只有聯合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防禦滿清才能萬無一失。李自成調吳三桂南下,派降將唐通率八千兵馬防守山海關,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假如李軍能想到滿清是潛在的敵人,絕無此舉,甚至也不敢搶奪陳圓圓了。李自成的舉措實際上是把滿清當成友軍對待,此事如果只是李自成一相情願,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據顧誠《南明史》載:甲申年正月,多爾袞聽說李自成已經占領陝西,便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陝北同大順軍聯絡,信中說:“大清國皇帝致書於西據明地之諸帥,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至於此後李滿關係如何,由於滿清善於篡改歷史,已無稽可考了。不過,李軍直到滿兵殺進己陣,才確信其為敵人。

九至四十二句是第二段,敘述陳圓圓歸吳三桂的過程。這一過程很長,一波三折,極具戲劇性。根據情節的變化,可分為四小段。

九至十二句是第一小段,寫吳陳初次相見。

上面提到的首段,其後半部分除文意之外,還承擔著建構情節結構的任務,要與後文巧妙地銜接。“電掃黃巾下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句很好地達成了這一目的。它借吳三桂之口說出,按照情節發展的自然順序,順勢推出吳陳相見的懸念,使讀者急於知曉相見的場面。可是,詩人並沒有順著自然時序敘述吳三桂如何奪回陳圓圓,與之重逢的情景,而是顛倒時序,描寫吳、陳二人的初次相見。這一情節變化時空差距巨大,轉換極為突然。使詩文敘事結構呈大開大闔、突兀跳蕩之勢,極大地加強了可讀性。這一轉換的相接處,第八句的末二字與第九句的首二字全同,都是“相見”,這種手法稱“頂針格”。具有平緩時序逆轉的突兀感和使音節圓轉順暢的功用。《圓圓曲》多處運用了“頂針格”,以此處最為吃緊。這一轉換,也使全詩的敘述,從吳三桂這條副線轉入主線,即陳圓圓事跡的敘述。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田竇”即西漢著名外戚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這裡代指當時的外戚,田貴妃之父田宏遇。此時主角還是吳三桂,他在田家觀看歌舞。後兩句點出第一主角陳圓圓,這位田家歌妓被許配給吳三桂。兩人初次見面,就納之為妾,可謂迫不及待矣。

引出陳圓圓之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介紹陳的身世和遭遇了。第十三至十八句再進一步倒敘,轉入了對陳圓圓身世經歷的描述,是第二小段。先交代她原來的身份。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詩中說圓圓是其小名,“浣花里”,暗示其名伎身份,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薛濤傳》:“濤,字洪度,成都樂妓也。居浣花里”。陸次雲《圓圓傳》稱其“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還填得一手好詞,有《舞余詞》,已失傳。《眾香詞》傳詞三首,一首《有所思》:“自笑愁多歡少,痴了。底事倩傳杯,酒一巡時觴九回。推不開,推不開。”寫得自然清麗,柔弱多愁,委婉道出對命運無奈的慨嘆。

“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一聯以西施喻陳圓圓,明喻圓圓之美,暗譏三桂有如夫差那樣好色荒政,夫差一見圓圓就坐不住了,三桂則更進一步,納妾,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採蓮人”用西施故事,李白《子夜吳歌·夏歌》:“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橫塘”,在蘇州市西南。這兩句以“採蓮人”、“橫塘水”點染女主角身份清純、居處優雅,命運還算不差,以與下文對比,並構成“頂針格”引出下文。

第十九至三十四句是第三小段,接著敘述陳被貴戚搶到北京,淪落為侯門歌伎,又變成吳三桂之妾。

“橫塘雙漿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風雲突變,那段平靜優雅的日子突起波瀾。此聯因果倒裝,使人產生懸念,而留給讀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

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座客。

座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這裡是陳圓圓生活經歷的一大轉折,可謂紅顏薄命。明末江南名伎在婚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權,與陳名氣相當的,大都嫁與著名文人,惟獨陳圓圓被搶,身不由主,豈非命運弄人?“熏天”兩句寫田家勢力很大,把陳圓圓送入宮廷,但後宮也仗勢欺人,陳圓圓雖然聲色甲天下,卻沒人愛惜。“熏天”,《呂氏春秋·離謂》有“毀譽成黨,眾口熏天”,形容惡勢力很大。“奪歸”四句寫陳圓圓淪落為田家歌伎的悲慘地位。“永巷”,皇宮中的長巷,漢朝是幽禁失勢或失寵妃嬪的地方,《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明清時也是未分配到各宮去的宮女的集中居住處。

“良家”指田家。“飛觴”形容喝酒作樂。“傾”,傾倒,指座客為陳圓圓聲色所傾倒。陳圓圓又從宮中被奪至田家,成為供人取樂的歌伎,內心痛苦無處訴說。此處作者為了渲染悲傷氣氛,有意淡化入宮事件,寫得很簡略,而外戚氣焰寫得很囂張。因而使陳圓圓進宮細節說法不一,一說是田宏遇購得,獻於宮中。一說是周后之父周奎購得,獻於宮中。還有一說是周獻於宮廷,宮廷又送給了田。由於此事與故事主線關係不大,茲從省略。

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峰迴路轉,座客中出現了吳三桂這么個情種,一眼就看中了陳圓圓。“揀取花枝屢回顧”是詩人形容吳三桂愛情動作表現的唯一詩句,一副色咪咪的樣子。“揀”字很微妙,唐杜秋娘《金縷衣》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以折取花枝代指情愛,這裡代折以揀,一字之差,褒貶立變。“通侯”本漢代爵位名,後用作武官美稱。一介武夫,不能托微波以通辭,只好揀取花枝,頻頻偷窺。“嬌鳥”指陳圓圓,“銀河”,用牛郎織女故事。吳想儘早把陳接回家中,成其好事。只恨軍令再三催促,才與陳圓圓相約而別。

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句是第四小段。寫陳又被闖軍掠奪的經歷。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相約”句是頂針格,“蟻賊”指李自成的軍隊,“長安”指北京。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這句寫得細膩、雅致。從“蟻賊滿長安”來看,這裡必是明火執仗的場面,詩句卻如此纖麗、文雅,可見運思之巧。“樓頭柳”化用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強調思婦的貞潔,“天邊粉絮”,滿天遊蕩的楊花柳絮,意指輕浮。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綠珠”,晉石崇愛姬,權臣孫秀仗勢劫奪,不從,墜樓而亡。杜牧《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記其事,這裡指陳。絳樹,魏文帝曹丕寵妃,詩文也指圓圓。此聯對仗看似工整,實為重複。可能是詩人為了加重事態的嚴重性和緊迫感。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好句。“若非”二字用的巧,引導人的思緒輕輕一轉,回到首段情節,乾淨利落的結束了這段長篇倒述,與上文銜接的密合無間,此句與“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相呼應,“衝冠一怒”終成“正果”。“全師”與“匹馬”的巨大反差,把吳三桂的自私行為深刻地印入讀者的腦海。那揀取花枝的“壯士”,令人噴飯。此聯不僅詞句引人入勝,更妙的是它在全詩中所處的位置,和對整體情節結構發揮的作用,堪稱結構關鍵句。

“若非”一聯還省略了闖軍搶奪的情節,這一省略很重要。因為“遍索”“強呼”已經把悲情推到極處,續寫下去很可能畫蛇添足,抵消詩文感染力。雖然這裡好象看點特多,可是作者卻斷然裁去,細微之處體現了詩人的價值觀和不媚俗從眾的藝術良心。但這樣一來,也使人對史實有所誤會。如陸次雲《圓圓傳》說是李自成搶了陳圓圓,其實是劉宗敏。全祖望所記當日與圓圓同被宗敏掠去的名伎楊宛的敘述,“據楊宛敘言,與沅同見繫於劉宗敏,既而沅為宗敏所攜去,不知所往。”。

吳三桂如何奪回陳圓圓,異說頗多。據況周頤《陳圓圓事輯》載被闖軍俘虜的明朝內監王永章的《甲申日記》所記:“四月初九日,闖下偽詔親征三桂。十二日起程。太子定王、代王、秦王、漢王、吳陳氏、吳氏、吳氏、吳李氏、偽後嬪妃皆從行。吳陳氏即圓圓,兩吳氏皆三桂妹也。念五日戰於一片石,闖大敗,退入關。太子與圓圓遂皆至三桂軍中。”從這聯詩文的口氣看,吳三桂是一戰而勝,奪得佳人。目睹者的記述與詩文語氣非常吻合。

到這裡,詩人把女主角的身世、遭遇及吳陳關係等故事主要情節一一鋪述,這才重新回到詩歌開頭的情節上來,續寫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戰場重逢以及她隨軍至漢中。這已是全詩敘事的尾聲了。

第四十三句至五十句是第三段。寫陳圓圓的幸福生活。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吳陳重逢,“雲鬟不整”、“驚魂初定”,痕跡猶存。“蠟炬迎來”,相傳魏文帝迎娶薛靈芸,燃蠟燭數十里,《太平廣記》記其事。場面不可謂不大。“專征”即自專征伐,諸侯有大功者可自己決定征伐,不須奉天子之命。《清史稿·世祖本紀二》八年九月,壬午,命平西王吳三桂征四川。“簫鼓”,高級官員的儀仗樂隊,也借指吳的軍隊。“秦川”兼指陝西四川。“金牛道”,古蜀道的主幹線,又名石牛道。相傳秦惠王將糞金的石牛贈送給蜀王,蜀遣五丁引金牛成道,名為金牛道。“斜谷”,在陝西眉縣,“散關”,在陝西寶雞市。這段如單獨來看,或可理解為抨擊吳驕奢淫靡,但聯繫後兩段,就只能理解為陳圓圓時來運轉,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

到這裡故事的主要部分全部敘述完畢,似乎本詩可以結束了。不料詩人又安排了兩段插敘,一段寫教曲技師和女伴的感慨。

傳來訊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教曲技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這八句是第四段。從豪家強載到專征四川已是整整十年,訊息傳到江南蘇州,“教曲技師”得知她還在人世,甚感欣慰,“浣紗女伴”實指當年名氣相當的蘇州名伎,憶及同行舊事。陳寅恪以為“浣紗女伴”獨指卞賽,但玉京道人挾故國之悲,憤然入道,自不會艷羨別人夫婿做建州侯王,恐仍以泛指為是。“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這聯寫得好,銜泥燕子,飛上枝頭,不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變了,成了鳳凰。雙層設喻,生動貼切,語意雙關,如今流傳極廣,使用頻繁,已為成語。“長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這聯不好,酸溜溜的。

第五段插敘寫陳圓圓自己的感受,是第五十九至六十四句。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俗話說,大有大的難處。名聲大,反而成了貴戚名豪的獵取目標,陳圓圓就隨著你爭我奪漂泊來去。連城的身價,帶給她的卻是無限的憂愁和痛苦。“一斛珠連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此聯哲理盎然,語趣橫生,耐人尋味。珍珠與憂愁相連,禍福相依,珠愁概使斛量,用詞尖新別致;腰肢細與衣帶漸寬同意,而暗添美感。其中“一斛珠”用唐玄宗送梅妃一斛西域珍珠故事。“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斯言差矣,狂風颺落花何錯之有。與如此下作之人栓在一起,何談春色。

四、五兩段為陳圓圓故事安裝了一個豪華圓滿的結局,但是這兩段不僅與前文的基調完全相反,而且也與後一段的調子完全不同,就象游離在全曲之外的孤章殘段。兩段的寫法也很特殊,都是最後一聯才使意義確定下來,如果改動這兩聯,意義便完全不同了。由此推知作者想藉此增添風月濃度,以沖淡全詩的政治色彩。作者對吳三桂全無好感,對滿清政權顧忌重重。

最後一段,模仿史家紀傳體,有論有贊。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詩人申說己論,先寫一段典故,借古諷今。“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用三國故事。《三國志·吳書九》裴松之註: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周瑜之名,得於赤壁一戰,本於傾國傾城無關。但文人墨客常把漂亮的小喬拉來作陪。杜牧《赤壁》詩云:“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說:“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漂亮的小喬,確使周瑜增色不少。吳偉業不似兩位那么浪漫,周郎一事純屬借用,意在挖苦吳三桂為爭奪傾國傾城的陳圓圓,背負了千載罪名。沉重的罪名說成“重名”,不僅平添了語趣,也加重了譏刺的語氣。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前兩句直陳己見,“大計”實在是事關民族興亡的抉擇,豈能讓色慾做主,何況是民族存亡關頭,無奈吳三桂在這關鍵時刻被性慾牽著走了。“多情”用得妙,與“無奈”配合,看似風月情濃,卻是針砭痛切。或以為“英雄無奈是多情”,乃是稱讚吳三桂愛情至上的情聖精神,此論不當。為成全自己的情聖情結,就可以糟蹋自己的民族、作踐自己的民族嗎,就可以置數百萬同胞的性命於不顧嗎?為了不致誤解,詩人在後一聯又從另一側面對“多情”加以注釋。“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這聯與“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都是對吳三桂選擇的評價,“慟哭”句從國家民族的視角出發,此聯則從吳的家庭親人落筆。詩人沉痛地寫出吳老總兵全家的累累白骨,山海關戰後吳襄及一家三十四口被殺,與吳三桂爭奪紅妝相對應,白骨與紅妝的對仗,以視覺的強列反差,和情感的強烈反差,從另一個側面鞭撻了吳三桂卑劣情慾作出的抉擇。“照汗青”三字有文章,因山海關一戰,陳圓圓名聲大振,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光照汗青,還遠遠不夠。顯然這個“照”字是留給吳三桂的。

最後八句是贊,詩人抒發感慨,但是即便純是個人感慨,也還惦記著吳三桂。

君不見,館娃宮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涼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館娃宮”,吳王夫差西施所建。“香徑”:采香徑,相傳吳王種花處,今名箭徑,在蘇州香山。“屧廊”,即響屧廊,屧是空心木底鞋。響屧廊,以梓板鋪地,西施著屧行於上,步步皆音。詩人感慨吳王夫差寵愛西施的種種豪華設施,都已塵封湮滅。不用說是瞄著吳三桂爭奪紅顏來的。顯然也不僅僅是感慨盛衰無常的泛泛之嘆。吳王夫差是被殺而亡的,這就暗示著吳三桂也不得好死。可見詩人對吳三桂的痛恨有多深。“館娃宮”、“采香徑”、“響屧廊”與“金牛車乘”、“斜谷畫樓”、“散關妝鏡”可資對照,亦見詩人確有抨擊吳驕奢淫靡之意。

四、五兩段的用意恐在詩外。“換羽移宮萬里愁”,“換羽移宮”是說曲調變換,但“萬里愁”與曲調變換難以接續,此句應另有寄託。是以“換羽移宮”影射改朝換代,為此,天下一片愁怨,而吳三桂賣身投靠,得益良多,官高舞侈,其樂融融。“古梁州”,指陝西漢中,吳三桂於順治五年從錦州移鎮漢中,至順治八年一直駐紮此地。“為君別唱吳宮曲”,詩人對吳三桂說:那些珠歌翠舞你恐怕聽膩了,我為你唱一支新鮮的詠嘆吳宮的曲子《圓圓曲》。“漢水東南日夜流”,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這裡東南流反其詞而用其意,更加確定的斷言:你的功名富貴是不會長久的。

作者簡介

吳偉業,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城廂鎮人。1631年崇禎四年中進士,授翰林編修,後任東宮講讀官、南京國子監司業等職。明亡後絕意仕途,一度想自殺報國。後迫於清廷壓力,礙於老母敦促,於順治十年北上應仕,感受到傳統“名節”觀念的沉重負擔,對於自己的屈節極為痛悔。後辭官歸里,寫下了不少憫時傷世和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篇,如《避亂》、《讀取史雜感》《圓圓曲》《蘆州行》《捉船行》《馬草行》等。吳死前曾說:“吾詩雖不足以傳遠,而是中之寄託良苦,後世讀吾詩而知吾心,則吾不死矣。”“寄託良苦”,一是指他的詩歌多影射時事,只是懾於清廷之威不敢直言;二是指以詩歌抒發自己失節之恨,希望後人能通過讀他的詩歌而了解他的內心痛苦,並體察他複雜矛盾的心情,進而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吳偉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學識淵博,著述甚多。他不但工詩能文,而且熟悉音律,擅長度曲填詞,雜劇傳奇、繪畫等。但他的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其詩取經唐人,各體皆工,而以七言歌行最能自成一體,時稱“婁東派”,世稱“梅村體”,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吳偉業的詩歌多傷世感慨之作,有強烈的時代特質,史稱“詩史”。他的歌行是“元白”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在繼承發展“元白體”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後人稱為“梅村體”。他的七言歌行婉轉流麗,以當時的事件入詩,往往在無事可敘的地步峰迴路轉。

人物原型

陳圓圓,本姓邢,名沅,字畹芳,圓圓乃其小名。明末蘇州名妓。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因常去看望秦淮名妓董小宛、卞玉京等,故亦被人們列入“秦淮八艷”之中。

陳圓圓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十六歲時被蘇州戲院請去唱戲唱曲,名噪江南。後來,國丈田畹選美,軟硬兼施地奪走了陳圓圓,這就是“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以後,在田府侍宴時,被手握重兵、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看中了,強索陳圓圓為妾,這就是“座客飛觴紅晶莫,一曲哀弦向誰訴?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陳圓圓歸了吳三桂,似乎是有了歸宿。可是“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闖王軍隊攻占了北京,軍隊紀律不好,燒搶掠,大將劉宗敏搶掠了吳三桂的家,強占了陳圓圓,這就是詩中所說“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吳三桂聞訊,拍案而起,本來對李自成起義軍有歸順之意的他決意打開城門,迎清軍入關。

詩歌賞析

《圓圓曲》主要是作為一首愛情詩來寫的,詩中對於吳三桂措辭隱約閃爍,似乎帶有婉曲的嘲諷,卻又帶有頗多的同情。“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這些詩句寫出了吳三桂的悲劇性處境,他不能忍受所愛之人被人強占的恥辱。作出與李自成為敵的決定,而由此付出的代價,是包括父親在內的全家的毀滅。在這首詩中,作者並沒有也不可能對吳三桂作全面的評價,但他確實指出,人處在歷史造成的困境中時,無法作出兩全的選擇,他不能不承擔悲劇的命運。這裡面包含了詩人自身的人生體驗。也正因此,這首《圓圓曲》寫得煙水迷離,百感交加,極富於藝術魅力。

詩歌主旨

一、“刺吳”說陸次雲《圓圓傳》:梅村效《琵琶》、《長恨》體作《圓圓曲》,以刺三桂,曰:“衝冠一怒為紅顏”,蓋實錄也。三桂重幣求去此詩,吳勿許。當其盛時,祭酒能顯斥其非,卻其賄遺而不顧,於甲寅之亂似早有以見其微者。嗚呼,梅村非詩史之董狐也哉!

二、“美吳”說章培恆《元明清詩鑑賞辭典·序》:“這首詩最動人的所在,並不在於批判了吳三桂的罔顧君親大義,而在於謳歌了陳圓圓的美麗,她那可憐的身世和在愛情上的悲歡。也在於謳歌了吳三桂對愛情的堅貞、捍衛愛情的勇敢,並傾訴了個人在群體纏綿下的悲哀與痛苦。”

三、“羨吳”說宋謀瑒《吳梅村(圓圓曲)疏解》:“據說吳三桂曾厚賄梅村求毀板,恐怕主要就是因為這類(指“衝冠一怒為紅顏”)意有諷刺的個別句子。至於全詩的基調,還是以謳歌艷羨為主,這不是吳三桂及其庇護者、追隨者所不能接受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