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隨著科技行業的日益繁榮,蘋果公司、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四大巨頭積累了巨額資金,並紛紛開始興建新的總部辦公樓。這些建築的外觀和內部設計都極具想像力,完全具備爭奪國際大獎的實力。然而,從歷史發展來看,每當企業開始斥巨資興建辦公樓時,多數都難逃泥潭。這種現象被稱為“園區詛咒”。歷史現象
1990年代初,曾經是全球第二大獨立軟體公司的Borland斥資1億多美元在矽谷南部修建新辦公樓,內有池塘、網球場和游泳池。到2008年,在微軟的接連打壓下,該公司的市值甚至還不足其總部當初的造價。
時代華納中心是一棟建築面積280萬平方英尺(約合26萬平方米)的建築,由兩棟玻璃摩天樓組成,毗鄰紐約中央公園。然而,正當AOL-時代華納開始興建這個項目時,科技股泡沫也在2000年破滅,導致這家網際網路和傳媒公司的市值縮水四分之三。此外,紐約時報公司、華爾街投行貝爾斯登和化學公司UnionCarbide,也都在興建宏偉的總部後不久陷入了困境。
2008年以後,雅虎、MySpace、Inktomi、Sun和SiliconGraphics也都透露過搬遷新總部的計畫,但無一例外都走上了下坡路。谷歌搬進了SiliconGraphics的園區,Facebook則接手了Sun的總部。
2012年,蘋果公司、亞馬遜和Facebook的總部建設計畫並未獲得稅收減免或其他優惠政策。儘管這些計畫都彰顯出企業的樂觀情緒,但卻有可能重蹈其他公司的覆轍:在建設規模宏大的辦公樓時陷入衰退。
成因
2010年以來,世界科技行業積累了巨額資金,使得很多公司都出現了資本過剩。資本過剩的公司通常表現不好,資本過剩的公司領導者有時還會浪費。
此外,當企業修建大型總部時,他們通常經營得很好,擁有強勁的前景,這通常伴隨著他們的股票觸頂。
業內觀點
儘管不乏警世故事,但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一代的科技公司建設新總部是明智之舉,因為這可以提升協作效率,而且從生產力和能源效率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帶來長期利益。隨著能源價格的走高,他們意識到這些建築必須更加耐用,而且能更好地控制這些辦公樓的運營成本。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效率會更高,新總部造價或許更貴,但卻可以提升5%的生產力,這可能很明智。
另外,新一代的科技巨頭都在模仿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提供有創意的工作場所。貝爾實驗室曾是AT&T旗下的研究機構,電晶體、雷射和手機的基礎技術都誕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