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2015年8月初,有媒體圍繞一名喬姓畢業生刊發了一篇人物報導,報導稱,喬東201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畢業,回家鄉電視台工作後,又“回爐”到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求學,遭人大部分校友發公開信質疑。經查證,所有已獲得人大相關本科學歷或學位的2010屆學生中,均沒有名為“喬東”的學生,涉事媒體也在聲明中向讀者致歉。不過,在此期間,喬東並未公開發聲,卻刪除所有微博和照片,在回應媒體時稱,“官方已經有聲明,請聯繫官方核實”。2015年8月5日,人大新聞學院2006級本科同學會發表公開信,要求當事人喬先生對冒用身份一事公開道歉。
2015年8月9日,繼媒體、中國人民大學、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等方面“發聲”回應後,“人大畢業生回爐門”當事人喬東首度“開腔”,通過個人微博向所有的媒體朋友、讀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事件焦點
1、是否從人大畢業
喬東自稱中國人民大學2010屆新聞學本科畢業生。但據人民大學核查發現,所有已獲得該校相關本科學歷或學位的2010屆學生中,均沒有名為“喬東”的學生。人大的查證範圍包括,該校全日制本科、成人教育、網路教育以及北京市自考辦管理的自學考試等。
據喬東提供材料顯示,2010年,他才從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東聯現代中學畢業,到北京參加自學考試培訓。“人大自考是2010年入學,會計專業。”喬東透露,由於沒有考完全部科目,他也未獲得人大自考畢業證書。據喬東公布圖片顯示,他參加了大學語文及英語(一)這兩門科目的考試。
2、是否工作後“回爐”高職
在參加“2014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評選時,喬東曾撰文回憶,自己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內蒙古鄂爾多斯,“在市裡的電視台開始了電視人的生活”。辭掉工作後,才來到江蘇求學。
據調查,喬東家鄉鄂爾多斯當地多個電視台工作人員均透露,單位沒有名為“喬東”的工作人員,或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
“電視台工作屬於虛構,對此我道歉。”喬東向表示,他在畢業招聘會上,確定自己畢業所簽就業單位為中煤第三建設集團三十工程處,人事檔案也已正常派遣。
3、是否用“假學歷”方便求職
關於在求職過程中,是否藉助所謂人大學歷為自己“牟利”,“我參加招聘會以及面試簽工作真的沒有用到任何人大或者985高校的假學歷。”喬東表示,“有媒體採訪單位負責人,也證實我說的,沒有利用人大或985高校的學歷。”
喬東認為,應是自己的成績和學生工作打動的用人單位。“我的任課老師都是很專業的,也很嚴格,我2014年參加省運會志願者服務,因為服務與課程衝突,即使當時有省運會組委會以及市裡的發函,老師還是在我的考勤上扣了很大的分數。”
4、所獲榮譽稱號是否該撤銷
喬東在江蘇建院獲得諸多獎項,其中還包括2015年榮獲的“2014年度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
新京報曾刊發評論認為,喬東涉嫌用“名校畢業,回爐高職”的噱頭,騙取了包括“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在內的國家榮譽,呼籲其榮譽應被撤回。對此,喬東回應稱,如果自己所獲獎項中的任何一個主辦方,因其材料中提及人大而認為他的申報材料造假,他願意接受任何處罰。“我在獎項陳述中從未提及人大字樣,這一點有據可循,我對這次中青報報導人大畢業回爐高職的事件道歉,只有這次我的材料中出現人大字樣。”喬東表示。
事件評論
首先從輿論反響來看,相對於眾校友們的過度“敏感”,其實大多數人對於高校畢業生到高職“回爐”的現象已經要淡定很多了。這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價值觀念愈發多元,二來也是職業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的“互補”性更深刻地被社會看到。其次,畢業生“回爐”就等於貶損高校、給高校抹黑嗎?若如此,之前從北京大學退學而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學習的周浩,也要向校友道歉?人家北大名氣更大。事實上,畢業生選擇回爐,在很大程度上只與個人有關係,而並不必然牽涉對學校教育的評價,校友也不必有“一損俱損”之感。正如相關專家所言,國外一流大學接受通識教育者,在大學畢業後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以提高就業競爭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各類學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學生的選擇也不同,實行通識教育的學校關注基本能力和素質的教育,學生在畢業時,職業技能不如職業教育畢業學生,並不奇怪。
喬某是否真屬於人大畢業生,媒體的報導又存在怎樣的過錯,此事其實只關乎報導的真實性問題。要說媒體為報導的真實性問題道歉,面向所有的普通讀者即可,而不是首先向感覺被“回爐”訊息“冒犯”了的校友們。畢竟,在一個價值觀也多元化的社會,必須承認,有校友負責代表“高大上”“飛黃騰達”,也應該要給予那些不那么“成功”的校友足夠的尊重。明晰這一點,便大可單純地把這視為只是一則可能存在“問題”的報導,而不蘊含其他的附加意義。
媒體報導當然要為真相負責。但具體在此次事件中,校友們的一些反應無疑是值得深思的。他們在公開信中雖然明確表示,“喜”的是同級“同學”勇敢地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仍然端著“鐵飯碗”的我們不由得大聲喝彩,但從要求道歉的行動來看,顯然又並未把這種態度執行到底。
如果“回爐”真的是一件值得敬重的“勇敢”的事,即便這個人不存在,又何須感到被冒犯?做好澄清不就行了嗎?相較於普通人,對於這些名校校友,公眾當然期待他們能夠對社會的多元選擇予以更多的包容,當然這是建立在完全自覺的基礎之上。而經由此事所折射出的職業教育在現實中的真實境遇,同樣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