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神話故事中的俄狄浦斯並沒有料到,他到底解開了怎樣一個謎!解開斯芬克斯之謎,如同打開了潘多拉怪盒
。與人相關的種種問題,都被這個謎釋放出來。人類從此踏上了漫長的解謎之路。俄狄浦斯雖然解開斯芬克斯之謎,故事卻沒有結束,他犯下弒父娶母的不倫之罪,已經墜入罪惡之中。當人認識並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時,又墜入新的謎團之中。人之為人,僅僅擁有自然本性是不夠的。目錄
導論:啟蒙與人性:20世紀西方人道主義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什麼是人性
二、中世紀基督意義上的人性
三、啟蒙思想家所說的人性
四、啟蒙運動營造的歷史氛圍西方世界世俗化
五、20世紀西方人道主義和反人道主義
第一部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先驅:齊克果和尼采
第一章曠野呼告者齊克果:人應當成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經歷和主要著述
齊克果其人
二、生死問題
哲學起源於思考生死問題
人民宗教已經不是真正的信仰
三、走向約伯,走向亞伯拉罕
約伯的意義
走向亞伯拉罕
自我
四、三種生存方式
感性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尼采說:人應該是超人
一、不合時宜的思想者
第一個考察大衛·施特勞斯:懺悔者和作者
第二個考察歷史的利與弊
第三個考察教育家叔本華
第四個考察理查·華格納在拜羅特
嗚呼,濫用權力的妹妹
二、人的理想狀態:酒神與日神有機結合
三、上帝死了
哲人們說:上帝死了
基督教信仰死了
形上學終結了
三、否定基督教道德
道德的譜系(genealogy)
主人的道德與奴隸的道德
血腥道德
良心譴責是一種痼疾
超越善與惡
四、人應該是超人
超人的產生
超人的意蘊
第二部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
第三章 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常人之路
一、海德格爾公案
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
大學校長致辭與海德格爾公案
關於海德格爾公案的正式觀點(The“Official”View)
對“正式觀點”的質疑
海德格爾哲學與納粹主義
為什麼探討海德格爾公案
二、海德格爾對傳統人道主義的定位
海德格爾探討西方傳統人道主義的切入點
海德格爾如何看待傳統人道主義
三、海德格爾解構傳統人道主義
Being的問題上有三個偏見
此在與Being:把人從門外請進來
四、此在的生存
在世(Being-in-the-world,In-der-Welt-sein)
共在(Bein9-with,Mitsein)
常人
五、回歸率真狀態
向死而生
良知的呼喚
六、幾個問題
海德格爾新人道主義理想的基本前提
海德格爾是否能夠建立起新人道主義?
第四章 薩特的自由之路:我決定我成為什麼
一、薩特的時代
存在主義登入法國
20世紀法國哲學的歷史足跡
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傳統
薩特的介入和存在主義法國化
二、皈依了人
“我可以向您證明,上帝不存在”
反對本質先於存在
這一立場的本體論前提
三、存在先於本質
人生在世提問始
人是自為的存在
四、自由之路
人被迫自由了
第三部批判理論的人道主義
第五章 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
二、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
第六章 神話一啟蒙一神話: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
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創始人
二、被霍克海默反恩的啟蒙
啟蒙種種
啟蒙——近代哲學的基本特徵
三、神話一啟蒙
對啟蒙進行批判反思的三個角度
關於神話與哲學
神話一啟蒙
四、啟蒙一神話
關於知識
知識:計算+實用=理性的獨裁
第七章 弗洛姆精神分析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與弗洛伊德之間
一、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在弗洛姆思想中相遇
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邂逅
澄清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
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結合的可能性
二、人健全嗎?
什麼是人性9
人是狼,還是羊?
二、Tohaveortobe
一張沒有兌現的美麗支票
Tohaveortobe在語言中
Tohaveortobe在宗教生活中
Tohave生存方式的基礎
Tobe的生存方式
四、逃避自由
弗洛姆心目中的自由
人渴望自由的心理機制
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參考書目
一、西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後記
……
文摘
第一章曠野呼告者齊克果:人應當成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經歷和主要著述
索倫·齊克果(1813-1855),丹麥哲學家,宗教思想家,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黑格爾的同代人。其父帕德森·齊克果(PedersonKierkegaard),一個富有的羊毛商人。索倫·齊克果是老齊克果與第二任妻子生的小兒子,當小齊克果出生時,老齊克果56歲了,他的妻子44歲。齊克果很少提起他的母親,有人說她是“一個善良、親切的小婦人”。她於1834年逝世。他的父親於1838年逝世。
齊克果的幼年在父親的嚴格監控下度過。他要求兒子必須有極高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造詣,反覆向他灌輸一種憂心忡忡的虔敬主義,培養帶著深深激情的忠誠,並以諸多傳奇故事和神奇的場景,喚起兒子豐富的想像力。這種教育方式吊足了小齊克果的胃口,使他認定,生活必須是理智上得到滿足的,戲劇性的,獻身信仰的歷程。
1831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先學習哲學一年,然後學習神學。1840年通過神學終考。1841年9月,完成學位論文《關於蘇格拉底的反諷概念》(OntheCorweptofIronywithConstantReferencetoSocrates)。在校讀書期間,他結識了蕾琪娜·奧爾森,短暫的熱戀之後,與奧爾森訂婚。但是,第二天齊克果就後悔了。“次日,我明白我犯了一個錯誤。”兩個月後終於分手,一年後解除婚約。齊克果悔婚的原因在現代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齊克果認為自己面臨著一種選擇,或者是凡人的幸福,或者是對上帝的崇敬,或者選擇奧爾森,或者選擇上帝。在二者之間,齊克果幼年和大學所受的教育終於占據了上風,他選擇了上帝。這是他毀約的唯一原因。為了逃避婚姻的糾葛,齊克果離開哥本哈根,前往柏林。半年後攜帶大量手稿回國。從事過哲學與神學研究的齊克果,並沒有選擇當牧師或者教授,而是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此後他終身未婚。由於他的作品驚世駭俗,因而他與尼采一樣,一生都是一個孤獨的探索者,無人相伴。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