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十二哲

四配十二哲

四配:即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 十二哲:孔廟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十哲」是根據《論語》「從我於陳蔡間」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計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後,顏子配享,補上曾子,曾子配享後,一說補上朱熹,一說補上子張,又嫌遺漏有若,兩位皆屬《論語》里的熱門人物,最後補上子張,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為「十二哲」.

四配簡介

四配:即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

四配內容

孔廟孔廟

1. 子淵

復聖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魯國人,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敏而好學,能聞一而知十,不遷怒於人,從不犯兩次相同的過失,他過著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別人必定感覺很憂愁,他卻甘之若飴,毫不改變安貧樂道,怡然自樂的態度。 他是孔子所認為最得意的弟子,《論語》中記載顏回之處,總是稱讚的多。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參接替。

2. 子參:

宗聖曾參,字子輿的兒子,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天性至孝,家境貧困,靠勞力為生。資質雖然不很聰明,但是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3. 子思:

孔伋,字子思。父名,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受困於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所謂「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子思曾週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時君的尊重。子思家貧,他解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卒年六十二歲,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是四配之三。

文昌古廟文昌古廟

4. 子軻:

亞聖孟軻,孟子名軻字子軻,戰國時鄒國人,即今山東省鄒縣。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為魯國公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的孟孫氏,父名激,早歿,由母仉氏撫養,以孔伋為師。孟子學成之後,為儒家的傳人,由於其生卒年月難以詳考,說法亦多有差異,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十二哲

孔廟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

文昌孔廟文昌孔廟

十哲」是根據《論語》「從我於陳蔡間」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計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後,顏子配享,補上曾子,曾子配享後,一說補上朱熹,一說補上子張,又嫌遺漏有若,兩位皆屬《論語》里的熱門人物,最後補上子張,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為「十二哲」.

1.子損:閔損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歲,生於西元前五三六年。稟性至孝,少年時常為後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給親生的兩個兒子穿,用蘆花做衣服給子騫穿,使他冷得無法替父親駕車,他父親知道此事,要把後母趕走,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從此後母頗受感動,便待他和兩個親生兒子一樣,鄉里傳為美談,其孝名聞於當時。
2. 子耕:冉耕伯牛,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七歲,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視窗握住他的手,邊嘆息邊說:「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