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四方洞遺址是河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也是在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四方洞遺址是侏羅紀燕山運動之後逐步發育產生,其文化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2萬至4萬年之間,在此最早出現的人類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屬於同一時期。
該遺址於1983年由興隆縣文管所王峰發現,並隨即進行了試掘,清理出動物化石和石製品,從而確定其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1988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對該遺址做了首次正式發掘。
1993年四方洞遺址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四方洞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該遺址系一處洞穴遺址。洞穴生成於奧陶系灰岩山體中,為一構造洞。洞口呈較規則的四方形。西向,高出現柳河水面約3米。洞口高約12米,寬約13米。洞內近入口處寬敞如廳狀。向內延伸10米處,洞穴向南、向東分化為兩個支洞。南支洞(B洞)較短,于山體背後有一出口,洞內濕冷,沒有上狀堆積與人類活動遺蹟。東北支洞(A洞)被土狀堆積充填,堆積從外向內漸次抬升,形成呈12度的傾斜坡面,人可入最深處距洞口約45米。
遺址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文化層出土動物遺骨多有輕微石化,除嚙齒類頭骨、下額骨與鹿類牙齒外,可鑑定的動物種類只有中華鼢鼠和鹿,另有一些鳥類肢骨。下文化層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骨,較上文化層保存完整。可作鑑定的有嚙齒類頜骨、牙齒和食草類牙齒。
文物遺存
四方洞舊石器遺址發現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製品。 上文化層出土的石製品主要有石料、人工破碎礫石、石核、石片及石器。上文化層出土的動物遺骨多有輕微石化,除嚙齒類頭骨、下額骨與鹿類牙齒外,可鑑定的動物種類只有中華鼢鼠和鹿,另有一些鳥類肢骨。下文化層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骨,可作鑑定的有嚙齒類頜骨、牙齒和食草類牙齒。種類有中華鼢鼠、倉鼠、野兔、鹿、牛、犀牛以及大型貓科食肉類動物。碎骨標本1593件。
出土石製品豐富,主要有石料、斷塊與廢片、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的石料、斷塊與廢片中又分為礫石、石片、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脈石英等,大多為未經加工就直接使用的。石核中分單台面石核、雙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石片包括錘擊石片和砸擊石片兩大類。錘擊石片又分為自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有疤一脊台面石片、修理台面石片。石器中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雕刻器。
研究價值
四方洞遺址是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蹟。在器物風格與文化面貌上都具有自身獨特之處。就技術水平、石製品形態與類型組合而言,四方洞遺址與遼寧喀左“鴿子洞”有更多相近地方,與燕山南麓的遷安爪村舊石器遺存雖然在時限上有較大差異,但在打造技術、加工方式、方法、石器類型及石器大小方面仍有較多的共同點。在文化淵源上,可能有更為密切的內在聯繫。
四方洞遺址的發現不但填補了承德地區這一歷史階段的考古空白,而且拉開了河北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序幕,為研究承德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7年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就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四方洞遺址保護工程立項的請示》(冀文物字〔2016〕286號)公布了關於四方洞遺址保護工程立項的意見:
一、暫不同意四方洞遺址保護工程立項。
二、所報立項報告應做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一)進一步深化遺址現狀勘察,明確危岩體的分布範圍,補充對危岩體的穩定性計算評價,科學論證保護工程實施的必要性。
(二)進一步加強遺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明確遺址的分布範圍和文化堆積情況,為保護展示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三)應在保護規劃的指導下開展遺址相關展示和環境整治工作。
三、請河北省文物局指導立項報告編制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對所報立項報告做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經河北省文物局核准後,按程式另行報批。
旅遊信息
四方洞古人類遺址公園在河北承德鷹手營子區落成,位於112國道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