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

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瀕臨渤海灣。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開始勘探發掘。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渤海灣畔。遺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大金絲屯等處。其中石碑地遺址規模最大,面積近15萬平方米,四周有宮牆,南端有坐北面海的8米高的建築台基址,出土大型菱格紋磚、千秋萬歲瓦當等。

遺址簡介 

姜女石遺址位於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
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1982年4月,錦州市文物普查隊在“姜女石”附近的海岸發現了石碑地、黑山頭、瓦子地、大金蘭絲屯等遺址,以後又調查了止錨灣和周家南山遺址。1983年12月,省文化廳、省博物館組織專人複查,確認了石碑地遺址是秦漢時期的高台建築群址,並於1984年4月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黑山頭遺址進行清理,對石碑地遺址進行了試探性發掘。“姜女石”海岸及其附近的6處秦漢遺址,以石碑地建築群址規模最大,時代較早,另幾處遺址也都不晚於西漢前期。

姜女石遺址姜女石遺址
石碑地遺址南北長500餘米、東西260多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建有宮牆。南端中心為一座多級的夯土高台,高8米,台基坐北面南向海,東西兩側及背面有夯土建築基址。石碑地高大的夯土台和密集的建築遺址,正對著海中的“姜女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高出海面24米,根基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11米、東西寬8米左右,黑色。在這個海蝕柱海底的北側,堆放著一些大型的白色河光石,這類河光石不見於附近海域,可能是古人有意放置的。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揭石門。”《漢書》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曆北邊九原,歸於甘泉。”文穎注曰:碣石“在遼西縣,此石著海旁”。今山海關附近地區,在西漢時期屬遼西郡,“姜女石”的地理環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的碣石十分近似。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北征三郡烏桓回師的途中,曾有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句,所以可以推測,“姜女石”應是秦皇漢武時期的碣石。
石碑地遺址出土了夔紋大瓦當、變形夔紋半瓦當和巨型空心磚等,並發現有規模宏偉的高台多級建築,以及工程浩大的地下板築夯基,這些工程都不是依靠一般郡縣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應是皇家的建築,因此,如果我們推斷“姜女石”就是文獻中的碣石無誤,那么石碑地遺址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
黑山頭遺址地勢高敞,是伸向海中的仰角,有建築遺址3組,分布於不同高度的三個平面上,是一處多級台基的高山建築,這組建築群很可能是漢武帝東巡碣石的“望海台”。

建築基址

姜女石遺址石碑地遺址平面圖
石碑地遺址規模最大,經勘探,宮城平面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牆體夯築,大部湮埋地下,寬2.8米,基深近1米。城內有南北貫穿的大道,寬約 6米,兩側分布多處大型夯土基址及窖、井、排水管道系統。出土的建築材料以捲雲紋間貝紋的圓瓦當和半瓦當、繩紋板瓦為主,還有秦代樹葉紋、變形夔紋瓦當、菱形紋磚和西漢前期“千秋萬歲”瓦當。其中出土了秦代皇家建築專用的巨型夔紋瓦當 9件,完整的一件當面直徑52厘米,瓦身長82厘米。當面作浮雕夔紋,蜷曲盤繞,兩相對稱,狀如山巒,與秦始皇陵出土的夔紋大半圓形瓦當非常相似。位於宮城南面中央的一座方形夯土基址,東、西、南三邊各長約40米,高 8米,四面版築痕跡清楚,每版長 3米,寬 0.3米。台基上下分為 3級,級面較平坦,原建有房屋,南部距海岸僅10米左右,與海中礁石“姜女石”相距約 400米。據傳其間鋪有白石甬道,退潮時隱約可見。
黑山頭遺址在石碑地西 2公里的海岬上,海拔19米,南面海中有雙礁對峙,俗稱龍門礁。夯土建築基址平面呈曲尺形,南北長 50米,東西寬 45米。主體建築在東、南臨海一側,從殘存的空心磚踏步、自然石柱礎、長方形夯土台基等分析,應為高台建築基址。北側相連的附屬建築,經發掘,東西分為 5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出若干小間, 4個間內置有瓦圈式的井窯。
止錨灣遺址在石碑地以東 1公里,南面海中有礁石俗稱紅石崖。面積約 1萬平方米,經試掘,發現有夯土台基、井窖、空心磚踏步等。 以上3處建築基址,構成了一宮雙闕的建築布局。
其他遺址經過調查和試掘,出土有繩紋陶罐、陶瓮等生活用具,時代與石碑地遺址相同。
姜女石遺址基本保持了歷史環境風貌。現建有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姜女石工作站,負責該遺址的保護工作。

姜女石與碣石之謎

姜女石就是歷史上的“碣石”?

姜女石遺址姜女石
碣石、秦始皇求仙是中國歷史上都有明確記載的事物,然而又都在漫長歲月的流逝中罩上了層層迷霧,成了千古之謎。1982年以來,遼寧綏中渤海之濱一處占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大型秦漢建築群址——姜女石遺址的發現為這個千古之謎,提供了一個新解。

碣石之謎

兩千年來文獻記載的碣石出現多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出於拓展疆域顯示皇威的政治目的和尋求仙人與長生不老藥的個人目的,一共東巡了五次。其中第一次東巡沒有到達海邊,其餘四次都到了海邊、海上,“之碣石”是秦皇島的第四次東巡,即第三次到海邊。《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目的就是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戰國時期很多君主都篤信方士,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均曾“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這樣,碣石自然成了方士求仙活動的聚居地。《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入燕,昭王親往師之,築碣石宮。”這是史書中第一次提到的碣石宮。鄒衍是齊國的大陰陽家,燕昭王對他畢恭畢敬,特意築建碣石宮,足見當時方士的地位何等顯赫。而後碣石成了歷代帝王名人揮毫潑墨,吟詩作賦的聖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東巡,沿渤海至碣石,武帝同樣迷信神仙,極想長生不老,到碣石求仙,為此特意修建了望海台;三國時代的曹操北征烏桓後回師途中登碣石觀滄海,留下壯美詩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河澹澹,山島竦峙”;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4年)伐高麗後,班師回朝,經遼西碣石,登臨漢武帝時的“望海台”。

那這個令各代君王神往“碣石”究竟在哪呢?是不是在遼寧境內呢?

兩千年來文獻記載的碣石出現多次,但是碣石何在,其本身及周圍環境與自然風貌怎樣,長期以來一直眾說紛紜,遂成千古懸案。文獻本身記載較為簡略,注釋也多不相同。因此,要解決碣石的問題,必須把考古材料、實地考察與文獻相對應才能得到圓滿的答案。

姜女石遺址出土了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大瓦當

姜女石遺址碣石宮
姜女石即姜女墳,傳說中孟姜女投海自盡之地,其實是一種天然的海蝕柱。姜女墳在山海關附近幾百里的海域內,好似一個特立的海上標誌,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地理環境,外觀形狀等都與史籍所記碣石十分近似。姜女石遺址以“石碑地”台址為中心,以“黑山頭”、“止錨灣”建築址為兩翼,恰如“一宮兩闕”,面向海中的“碣石”(姜女墳),高台臨海,雄偉壯觀。“石碑地”中心的夯土台是遺址的主體建築,夯土台高達8米,宮城牆體基礎寬2.8米,基礎上一般有寬1米左右的窄牆。房屋一般建在夯土台基上,兩側是成組的宮殿式布局的房址,現保留成排柱礎,塌落的屋頂瓦面,花面空心踏步磚(台階),完整的排水道系統,尤其出土的夔紋大瓦當,直徑54厘米,瓦高37厘米,通長68厘米,大半圓形。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發現的最大的瓦當。瓦當是我國古代建築椽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用以防止雨水。殘筒面飾粗繩紋,里有模布麻點紋,夔紋遒勁,刀法簡練。夔紋身軀屈曲轉折,極度誇張,線條遒勁。歷代瓦當皆小,這種碩大的瓦當目前在我國僅見於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整個遺址規模也只有秦代阿房宮可媲美,是典型的秦朝皇家級建築規格,故考古學家認為這裡就是秦始皇的行宮“碣石宮”,與秦始皇東巡碣石的歷史事件有關。可能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皇帝巡視渤海灣時的行宮,它對於我們了解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對山海關外的開發,研究當時我國東北部的政治、經濟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是中國秦漢時代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發現。姜女石可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由於這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在關中以外地區發現的秦代行宮遺址,其歷史意義與學術價值不言而喻。1988年國家文物局把該遺址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姜女石遺址還分布有漢建築遺址,由於據地表較淺,保存狀況極差,建築的布局情況不如秦碣石宮的遺址保存的完好,出土了捲雲紋瓦當等一批極富漢代特徵的建築遺物。碣石宮利用海濱自然景觀,前臨一望無際的渤海,海中昂然聳立碣石,其意境極佳,是十分理想的避暑勝地。現遼寧省博物館《遼河文明·華夏一統》展廳關於碣石宮的多媒體展示就是“碣石宮”建築遺址的復原以及秦漢皇帝東巡來碣石行宮的場景。相鄰展櫃中陳列著出土的夔紋大瓦當、空心踏步磚、捲雲紋瓦當等秦漢時期的建築構件,這些文物歷經兩千多年向我們述說著那段輝煌的往事。 

姜女石與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人民中廣為傳頌。

姜女石遺址姜女廟
所以在中國各地出現許多有關孟姜女的“遺蹟”,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在被誤認為是秦長城實為明長城東段的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一帶。

姜女廟就是依據這一故事為紀念孟姜女而修的“貞女廟”。它位於綏中縣西南前所西二十五里。山海關東十三里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上。此廟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清代重修。

姜女廟由山門、正殿、後殿和振衣亭等建築組成。山門前,有一百零八磴石階直達廟內。廟院的左側,有鐘樓一座,內懸古鐘一口。右側是正、後二殿。正殿三間,中置孟姜女彩繪塑像一尊,她身著藍衣素服,面帶愁容凝視著大海;兩側各塑一個彩繪童子像,一個捧著包袱,一個提著雨傘。這組塑像生動地再現了孟姜女千里尋夫的神態。

塑像後的牆壁上,繪有“姜墳雁陣”彩色壁畫。塑像兩側懸一副據說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樣寫的對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右銘貞。”

考察歷史,說這副對聯是文天祥為姜女廟寫的,根據不足,因為在北宋或南宋時期,綏中一帶早成了遼、金的轄地,文天祥作為南宋人是不可能來此題寫楹聯的,所以過去有據此斷定該廟建於宋代是靠不住的。在殿內懸有“萬古流芳”匾和清代乾隆皇帝親筆題的《姜女祠》等詩。東面牆壁上,嵌有從山海關東門城樓上臨摹下來的明代蕭顯所寫:“天下第一關”門額的石刻。西面牆壁上,嵌有歷代遊人所作詩文的刻石。正殿門外的廊柱上,掛有一副耐人玩味的對聯:

姜女石遺址姜女像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副對聯就字面看,很不好理解,也無法讀下去,但由於我國文字有一字多音的現象,這副對聯是採用諧音編出來的,如果把多音諧字注出來就很容易解開了: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正殿後,是附設的天后殿。天后殿後面有兩塊巨石,南面的一塊上刻著“望夫石”三字。兩石之間有不少小坑,傳說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腳印。石後有振衣亭和小石台,傳說這是孟姜女登石望夫前更衣和梳洗打扮的地方。

李養和有一首游姜女祠的詩,是這樣寫的:

“鏡破鸞孤不再圓,空傳遺像海樓邊,

波濤尚瀉崩城淚,眉黛猶顰去國年。

千里尋夫悲雨雪,片雲和血染山川,

芳魂寂寞歸何處,煙樹蒼茫水拍天。”
登上望夫石,遙望大海和起伏於燕山之巔的長城,景色十分秀美壯觀。

姜女石遺址姜女石遺址
在姜女廟東南八華里的海中,有四塊礁石突出於海面之上,高的似墓前的石碑,低的好似墳冢。傳說這就是孟姜女的墓,稱為“姜女墳”或“姜女石”。由於孟姜女的故事尚屬虛構,當然海里突起的幾塊礁石的“姜女墳”自然也就是假的了。但由於這幾塊處在海中的陡峭礁石,平時人跡罕到,所以就成了海島的樂園。成群的海燕,從大海上飛來,在這裡盤鏇棲息,景色獨特而優美,稱之為“姜墳雁陣”,是渝關八景之一,這樣就更增加了“姜女墳”的神秘色彩。王樸的一首姜女墳詩,寫出這樣一種意境:

“煙波何處吊貞魂,一陣寒聲下墓門,

秋影翩翩涼有跡,天光上下碧無痕。

三湘歸夢霜初冷,千載悲風浪更吞,

忽共征帆飛欲盡,汀沙浩渺月無痕。”

這一帶名勝古蹟很多。前衛,原是遼代來州金代瑞州明代前屯衛,至今城址猶存,尤其是城南部的遼代歪塔更是有名,塔身早已傾斜,看去極為危險,但卻歷時既久而不倒,成為一個奇蹟。還有妙峰山遼代雙塔、前所所城,特別是新近發現的黑山頭秦漢遺址,規模很大,是一痤少見的古代建築遺存,已引起國內考古學界的注意。

渤海岸邊風光秀麗,止錨灣以東十華里的硬沙底淺海灘,可闢為理想的海濱浴場。更為難得的是,這裡離山海關很近,與秦皇島、山海關、懸陽洞老龍頭角山長城等著名風景區聯成一片;是遼寧省境內以古長城、海濱浴場為中心的天然旅遊勝地,現正在開發中。

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杞梁,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萬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萬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姜女石遺址 孟姜女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訊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製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萬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萬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裡。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訊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