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雙流中學

四川省雙流中學,學校占地面積170餘畝,教學班90餘個,師生5000餘人。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改革開放後,學校建設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學校共有27個班(高中18個班,國中9個班),在校學生人數共1477人(國中生520人,高中生957人,教職工70多人。92年底,新一屆雙中領導班子走馬上任,他們以審時度勢的才能,求真務實的作風,勵精圖治的精神,有容乃大的胸懷對雙中的教育教學管理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90年代中期以後,雙中實現了跨躍式的發展:96年被命名為四川省重點中學,2001年被命名為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2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003年在雙流縣率先實施初高中分離辦學模式,成為一所較大規模的高級中學。

校園環境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70餘畝,教學班90餘個,師生5000餘人。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僅就從高考升學人數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幾十人、93屆首次突破百人大關,到2008年一次性本科上線突破千人大關。

學校榮譽

到目前雙中獲得了包括“全國基礎教育名校”“中國百強中學”“中國師德建設示範單位”“全國學校文化建設金獎單位”“全國高中國際教育合作學校”“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射箭重點學校” “中國西部名校”“建國六十周年四川省十大名牌院校”等20多個國家級集體榮譽。

辦學理念

雙流中學通過68年的辦學實踐,薪火相傳,繼承創新提煉出“以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一本兩全”)的辦學思想, 其內涵就是:必須把促進人的充分發展作為辦學之根本。這種促進工作必須尊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人的主體地位,人的思想、情感和個性,人的人格、自尊和合法的權益;同時又必須考慮社會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必須面向全體,考慮到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和可能;必須促進人在德、智、體、美諸方面以及各種知識能力的和諧發展;必須適合不同的人不同的發展層次及其知識能力方面的發展特徵。

辦學特色

幾年來,雙中在“一本兩全”辦學思想指導下,形成了“嚴愛” 結合繼承創新的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了“研用並重,以研促改”的教育改革模式。具體體現為三大辦學特色。

教學特色——分層管理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重視特長培訓。

分層教學: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設立了為清華、北大、復旦、人大等一流名校輸送尖子生的英才班,為重點大學輸送合格新生的文科、理科實驗班,為一般本科院校輸送合格新生的平行班,還為有出國留學深造意願的學生開辦了“高中國際課程班”和“出國留學預科班”,為高校培養高素質體育人才開辦了“體育實驗班”等不同層次教學班,為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提供了不同標高的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良好發展,體現出“以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理念。

競賽輔導:充分利用我校與清華、北大、川大和川師大合作建立的四大基地,與國內重點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培養拔尖學生和培訓奧賽選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賽培訓班從高一開始,經嚴格考試組建。主要由相關高校教師組成教練隊伍,實施主教練負責制,平時由本校專業教師實施有計畫的輔導,假期由川大、川師大教授進行集中培訓。

藝體特長培訓:學校常年開辦書法、繪畫、器樂、聲樂、舞蹈等藝術興趣班;田徑、球類、射箭、藝術體操等各類體育訓練運動隊,由省市縣名師執教,為藝、體特長生提供了暢通的升學平台。

教育特色——德育工作課程化、系列化、經常化。

建立了“以導為主,嚴愛結合”的德育工作管理體系。充分依託多渠道、多層次的德育工作目標管理體系,實施了德育工作的課程化、活動化、系列化、創新化。由雙中自編的《雙流中學德育系列叢書》是中國教育學會推薦用書,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先生評價該書是新時期中學德育研究具有積極探索意義的創新性成果,這套叢書已經作為雙中的校本教材,列為各年級學生的課程之中。同時,經常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並充分發揮學校團委會在青少年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大力開展社團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使雙中良好的學風、班風和校風,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教研特色——科研工作常規化,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 雙中以“科研興校”為學校發展戰略,堅持“研用並重,以研促進改”,各學科均設1名學科指導委員,專門負責本學科的教育科研、發展計畫和目標的指導和監督。各學科還分年級設立教研組,教研組長專門負責教學常規的組織管理。近年來,雙中還制定實施了《雙流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啟動了青年教師成長工程,確立了“一個理念、兩條途徑、三級目標、四大平台”的整體工作框架。

教師隊伍

自93年以來,雙中以實施“內培外引”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初期,是以外引為主,一方面,面向全省招聘了一批有經驗的在職優秀教師;另一方面選拔了一批應屆畢業的優秀大學生,使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得到了最佳化。現階段,以內培為主,因為從雙中教師的數量來講,已經基本達到飽和,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層次和水平,以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特別是雙中作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所產生的社會較高期望值的需要。目前,雙中以構建學習型雙中為契機,加大培訓力度,為教師成才提供廣闊的空間,為廣大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外出學習交流提供更多機會。同時不斷完善“校內外督導制”“導師制”“名師工程”和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

目前,雙中有專職教師近300名,特級教師8名,碩士研究生和完成研究生課程進修教師90餘名,高級教師210餘名,各級各類名優教師180餘名。常聘外籍教師3—4名。此外,雙中不少青年教師脫穎而出,顯示了巨大潛力,近年來,在各級各類賽課活動中,雙中教師顯示了強大的實力。鄧玉老師在榮獲省高中物理優質課大賽第一名之後,被推薦代表四川省參加了在天津舉行的全國大賽,獲全國第九名,二等獎的第1名;杜江濤老師在南充參加的四川省青年教師高中數學優質課展評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在08年雙流縣優質課大賽中,雙中教師一舉奪得15個一等獎、13個二等獎、9個單項獎。這裡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中青年教師唐俊美作為雙流縣僅有的2名火炬手參與了2008年奧運會火炬四川地區傳遞,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殊榮,也是對雙中作為國家級體育傳統學校的充分肯定和褒獎。

文化建設

雙中作為全國學校文化建設金獎單位,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學校管理的最高層次是文化的管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北大、清華,哈佛創造的學校文化是無形的場,是學校的靈。學校文化建設影響著校風、教風和學風,也體現著一所學校的獨特個性,師生的人品和素質。優美的校園環境,溫馨高雅的校園文化,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是國家級示範校示範性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提升辦學檔次,增強競爭力,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基於這樣的理念,雙中人研究並實踐學校文化建設,以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在校園建設和布局調整中特彆強化文化內涵,建設校園文化牆;調整與更新櫥窗宣傳欄、名言警句的布局;完善鐘樓陳列室;調整校園綠化帶;建設校園網路等,將雙中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辦學理念、辦學實踐有機結合,形成了雙中特有的治學精神和文化氛圍,努力達到雙中校園高雅,雙中教師儒雅,雙中學生文雅的雅文化境界,即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並具有雙中獨特的氣質和風格,並把它作為雙中學校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

內外交流

在對外交流方面,隨著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村莊,溝通和交流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雙中以更寬廣的胸懷、開放的姿態,放眼全球,請進來、走出去,將自己置身於最廣闊的空間和時間之中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雙中提出並實施了“開闢第二戰場,提升對外交流的品質,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思路,國際交流已進入深層次跟進,並以項目為抓手開始向深層次交流、規模化擴張,做強做大發展。與德國友好學校威利勃蘭特中學的交往繼續保持和加深;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合作舉辦的出國留學預科班和高中國際課程班取得成效。被中國教育學會命名為“全國高中國際教育合作學校“和“中美高中生交流基地學校”。今天,“雙中國際部”正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壯大。

在對內交流方面,雙中繼續加強了與高校和高水平學術組織的合作,進一步搞好多元化培訓基地的建設,加強了與國內兄弟學校的合作與交流。作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雙中高度重視支教工作,以積極的姿態與兄弟學校建立友好關係,前年選派了一名具有碩士學位的優秀語文教師到九龍縣中學支教,拉開了雙中與九龍縣兄弟學校合作的帷幕。在縣內,成立了由18所中學組成的科研聯合體;與永安中學建立了幫扶關係,每年派2——3名教師到該校支教,派1——2名特級教師到該校舉辦專題講座。目前,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統籌城鄉教育,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思路,雙中正在思考組建雙中教育集團,讓雙中名校優質資源輻射農村,讓更多的雙流人民的子女享受到雙中優質教育。

教學成績

葉茂根深樹,果紅向陽枝。多年來,我校以其輝煌的辦學成就成為雙流乃至西部教育的驕傲。

自恢復高考以來,雙中共為國內外高校輸送合格新生15000餘名,其中為清華、北大、復旦、人大等一流學府輸送新生1600餘名。特別是在2005年——2008年的高考中雙中學子大放異彩:在2007年高考中,楊陽同學勇奪全省理科第一名,開創了雙流縣高考歷史的新紀元。

特長培訓優勢凸顯:近年來雙中打造出了在全國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多次奪得國內、國際大獎和全國冠軍的“雙中少女合唱團”、“雙中女子壘球隊”、“雙中射箭隊”、“雙中田徑隊”、“雙中健美操隊”、“雙中跆拳道隊”等品牌;訓練培養出國家二級以上運動員120餘人,有35件學生美術作品入選四川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

發展目標

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示範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