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四川省教育廳關於印發《四川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川教〔2007〕176號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學校:
附屬檔案:《四川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二○○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推動四川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建設西部教育強省,特制定《四川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一、“十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就
“十五”期間,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大力實施科教興川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礎教育蓬勃發展,為提高全民素質奠定良好基礎。到2005年,全省共有159個縣(市、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7.42%,青壯年文盲率一直控制在5%以內。民族地區已實現“普初”和“掃盲”,已有29個縣實現“普九”。普通高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校生達到138.46萬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在園幼兒達到152.68萬人。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發展,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到2005年,全省有中等職業學校839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12589所,全日制在校學生88.4萬人。“十五”期間,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113.1萬人,培訓3200萬人次,其中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1200萬人次。全省高職院校從“九五”期末的1所發展到36所,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從0.16萬人擴大到12.96萬人。2005年各類成人學歷教育在校生43.46萬人。全省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及各類城鄉技術學校培訓職工、農民2700餘萬人。
——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成為我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00%以上,比“九五”期末提高10個百分點。2005年全省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77.54萬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也快速發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辦學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步形成。高等學校學科和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為教育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 高等教育國家、省、市三級辦學,以省為主的管理體製得到鞏固和完善;構建了“以縣為主”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中等教育落實了市州的發展責任與管理權和統籌權。多形式、多層次社會力量辦學得到較大發展。基本完成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逐步建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得到積極推進。
——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省教師總量有較大增加,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科結構得到改善。2005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70.61萬人;全省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普通中專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26%、93.96%、78.02%和78.95%;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35.50%。
——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05年全省教育經費總支出351.95億元,比2000年增長122.7%,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6.33億元,比2000年增長89.4%。通過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等,加大對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使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普通高校辦學資源快速增長,2005年校園占地、教學儀器設備值、圖書資料、校舍面積等均比“九五”期末增長一倍以上。
二、“十一五”四川教育發展面臨的形勢
1.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教育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我省經濟社會進入黃金髮展期,社會對教育的支撐能力逐步增強,城鄉居民新的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為實現教育多層次、多樣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另一方面,促進四川教育健康快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十 一五”期間,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加快教育發展,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四川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的基本戰略選擇。實施西 部大開發戰略,不斷最佳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實現社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縮小區域、城鄉差距,改善民生,需要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協調發展。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小學齡人口呈下降趨勢,國中階段學齡人口保持在350萬人左右,並在2007年後逐年下降,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在2008年前後達到高峰。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消費結構和教育觀念的變化,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向著高層次、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學齡人口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和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在城鄉和區域的分布改變,對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形式與層次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2.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發展整體水平偏低,多項指標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城鄉、區域、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均衡,義務教育城鄉之間、地區之 間、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水平差異大,特別是部分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薄弱。教育發展面臨一些體制和機制的束縛。實施素質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各級各類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公用經費均 居全國和西部地區後位,嚴重製約了我省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十一五”時期難得的歷史機遇,必須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把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推上新的台階。
三、“十一五”時期四川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
“十一五”時期,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人民服務,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實施教科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全面落實“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不斷滿足現代化建設和人民民眾的需要。
2.發展思路
著眼於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著眼於推動教育的知識貢獻、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著眼於建立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著眼於 深化教育改革、擴大開放合作;著眼於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始終把發展作為教育事業的第一要務。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著眼於建設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發展的需要,切實落實教育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戰略地位,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保證教育優先發展。
——堅持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原則。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辦學以人才為本,把提高育人質量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協調均衡發展的原則。堅持統籌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之間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的發展、改革與穩定。分類指導,分區規劃。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的原則。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努力實現管理體制、教育投入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形成有利於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堅持多渠道、多形式、多種模式發展教育的原則。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大力推進民辦教育的發展。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
——堅持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原則。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認真研究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問題,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人民民眾都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3.主要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逐步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框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辦學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增強教育供給能力,實現省域教育競爭力穩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整體素質及學生創新能力較大幅度提高,各級教育協調發展,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促進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轉變。
——2010年,民族地區51個縣全面實現“普九”,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8%左右,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義務教育區域差異逐步縮小,均衡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獲得較大發展,學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達到60%以上,學前一年兒童受教育達到80%,大中城市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穩定普通高中規模,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00萬人以上,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基本相當。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80%。
——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60萬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達到8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高等教育結構趨於合理,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學校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以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為重點發展民辦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民辦學校在校生比重達到30%以上。
——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特別是國中和高中後職業技術培訓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600萬人次,使我省勞動者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網路。形成學校與校外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銜接,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體系。
四、重點工作
在戰略重點上,要確保“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三大重點,完成包括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在內的“五大任務”。
1.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
——打好民族地區“普九”攻堅戰。認真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確保“十一五”期末民族地區51個縣全面實現 “普九”。已實現“兩基”的縣(市、區)不斷鞏固成果,進一步提高水平和質量。
——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千方百計加強農村學校建設,建立並完善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大力改善中國小教育裝備條件,積極推進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重點提高農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使優良教育資源突破地域限制,輻射農村薄弱學校。
——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 一步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縮小區域內特別是縣(區)域內學校之間的差距。確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五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社會福利機構監護的未成年人、殘疾兒童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確保流動人口子女,特別是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與城鎮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權益。加強 “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
2.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點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均放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上,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大力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加強精品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估保證體系。加快辦學模式改革,探索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實施校企合作計畫。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實施五個計畫。實施“實訓基地建設計畫”,在職業院校重點建設100個社會急需專業,裝備水平較高、優質資源共享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中央、省扶持建設100個縣級職教中心;實施“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計畫”,重點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10所以上和4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計畫,組建10所技師學院,培養預備技師;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以服務為宗旨,實施三大工程。實施新農民培訓工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2000萬人次。實施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在企業建立工學結合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面向在職職工開展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高級工和技師。實施現代服務業高素質勞動者培養培訓工程,“十一五”期間,培養80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對80萬名下崗失業和失地無業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
3.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切實加強教學工作。深 入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大教學投入,確保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科學設定專業,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完善以學分制為主的彈性學習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大力加強 教學基本建設。重點支持和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實訓基地,一批數字圖書館和數位化校園。大力加強網路課程能力和資源建設以及公共資源共享平台建設。推進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促進成人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
——努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全力支持已經進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其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大學。重點支持有條件的省屬高校,努力成為有一定特色和影響的國內知名大學。支持有條件的高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實施四川省“研究生創新工程”,使四川高校的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單位總體布局和層次結構更加合理。
——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創新發展基礎學科,調整改造傳統學科,強化鞏固優勢學科,扶持建設交叉學科,培育生長新興學科,帶動全省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抓好國家重點學科、“211工 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國內領先的名牌學科,力爭若干個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行列。緊密圍繞四川的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遴選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省級重點學科進行重點建設。通過建設,使全省逐步形成以國家級重點學科為龍頭,省部級重點學科 為骨幹,適應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學科體系。
——促進高校自主創新。加 強科研平台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線抓好高校創新研發平台建設,以工程研究中心為主線抓好高校技術創新平台建設,以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中心為主線抓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平台建設,構建四川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形成若干優秀科研團隊和科研群體;堅持產學研結 合,大力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培育若干個地方迫切需要、具有特色的優勢研究領域,大力提升高校的知識貢獻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使高校成為解決我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積極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
——提高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把 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推進學科和專業設定最佳化調整。培養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全面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邊遠地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企業就業,積極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加強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實現就業指 導全程化、全員化、信息化、專業化。積極開展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推進政府、社會和高等學校相結合的高等教育監控和評估體系建設,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分類指導,促進建設、促進改革、促進管理,引導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提高質量。
4.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突出重點,促進發展。積極探索民辦教育的多種實現形式,以發展非義務教育和擴大優良教育資源為重點,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
——強化指導,規範管理。加 強對民辦教育的指導與管理,促進民辦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規範辦學行為,提高辦學質量。進一步健全、完善民辦學校設定與招生廣告審批、財務監督、督導評估等制度,落實民辦高校督導制度,積極引導和推進民辦學校建立自律機制,儘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辦學校依法辦學、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格局。
——政策扶持,保障權利。依法落實對民辦教育的有關扶持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保障民辦學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等方面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職工享受同等的權利,落實民辦學校學生在升學、評獎評優等方面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學生享有同等的權利。
5.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延伸學校教育,發展學前教育、成人教育、休閒教育和老年教育,重視人的終身發展和學習需求,鼓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學習,促進學習的個性化、多樣化和非職業化,努力形成人人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
——加強學習型社會載體建設。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學校優勢,促進學校和培訓機構向社區、農村延伸開放,構建終身學習的公共資源平台。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完善自學考試制度。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彈性學習制度,完善學分制,方便學習者分階段完成學業。以更新知識和提高技能為重點,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建立和完善縣(市、區)、街道(鄉鎮)和社區三級社區教育網路。
——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工作。鞏固、發展漢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成果,大力推廣國語和推行規範漢字。
五、對策和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 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糾正單純以分數或升學率衡量教育質量的傾向。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創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構建大中國小縱向銜接、學校社會家庭橫向溝通的學校德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中國小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實加強,並努力提高和加強職業院 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 學生為中心,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革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探索綜合評價、多樣化選拔的招生錄取機制。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對基礎教育的質量評價和指導體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 觸社會、接觸生活、接觸實踐。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健康第一,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按國家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程並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愛生命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強化對學生課餘活動 和生活的引導與管理。倡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生產勞動和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觀念,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
2.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堅 持把師德教育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引導教師教書育人、敬業愛生、遵紀守法、為人師表。對高校教師重點開展教學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對中國小、幼稚園和職業學校教師重點加強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教育。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機制。
——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培養和造就一批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鼓勵學校創新用人機制和人才引進機制,大力吸引高層次優秀人才。積極做好國家“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 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西部之光”計畫和“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天府學者計畫”、“國家和省級教學名師”等項目人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帶動全省 高等學校學科梯隊和創新團隊建設,培養若干名能領導本學科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和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教學名師。
——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做好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大力開展職教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和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支持和鼓勵各職業院校從企業、產業部門引進具有較高學歷、職稱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幹從事專兼職教學工作,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
——加強中國小骨幹教師隊伍建設。繼 續實施“四川省中國小骨幹教師成長計畫”、“特級教師培訓培養計畫”,採取項目方式,對優秀的中國小骨幹教師和特級教師進行培養培訓和重點支持;實施“四川省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計畫”和“四川省中國小教師學歷學位提升計畫”,把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從學歷補償教育轉到教師專業成長上來,鼓勵和支持中國小骨幹教 師攻讀教育碩士。
——加強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並逐步完善中國小教師服務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輪換制度,認真解決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中國小教師隊伍穩定和短缺問題,促進中國小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開展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培訓教育,促進農村中國小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
——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推 進中等師範教學資源的整合,逐步將教師教育全面納入高等教育範疇,逐步形成以本科師範院校為龍頭,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相協調,職前職後相溝通,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相銜接,輔之以實行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形成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積極推進各級各類師範院 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充分利用優質教師教育資源,確保教師培訓質量。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的常規管理和督導評估等制度。加強統籌指導,積極創造條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
——加強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和培訓工作。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深化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教育創新,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努力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以教育電子政務建設為龍頭,以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套用系統建設為重點,加強現代遠程教育建設和教育入口網站建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的建設、套用與管理,努力構建數位化校園。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與規範,加快各級各類教育的信息資源開發。
——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貫徹實施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規劃,使全省中學和有條件的完小均能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
4.積極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的各項改革
——繼續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 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基本完成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基礎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 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密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完善高等教育“中央、省、市三級辦學,中央、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體制。探索建立學校的公共治理結構,進一步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三者的關係,實現政府從傳統的直接行政管理為主轉為間接管理為主,通過立法、撥款、政策引 導、信息服務、監督評估、提供服務等手段調控管理學校。
——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科學設定學校內部機構和崗位,全面推行教師聘用(聘任)制。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師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使教師考核晉職工作制度化、規範化。進一步深化學校內部分配製度改革。逐步建立與受聘人員崗位職責、工作任務、工作業績相適應的分配激勵機制。
——推進招生就業體制改革。進 一步完善公辦國小畢業生免試就近入學制度。積極推進國中畢業生考試成績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公辦優良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與國中學校適當掛鈎的辦法。加強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統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的高校招生制度,逐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建立健全畢業生就 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和就業網路系統,積極推進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完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給予政策優惠,建立完善以市場為主導配置畢業生資源的運行機制。
5.切實增加教育投入,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經費保障
——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明 確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責任,依法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穩定並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和“兩個比例”,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比例。建立和完善高校生均經費預算管理方式,逐步提高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以農村教育為重點,提高對各類教育的保障水平。
——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 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切實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全全”的要求,將教師工資和應由財政負擔的地方津補貼、住房公積金及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經費、免學雜費補助資金、公用經費、校舍建設維修改造經費全額納入預算,足額安排,及時撥付,保證農村教育投入。加大對經濟困難 縣(市)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縣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能力,切實落實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規定。採取措施推動各地確保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
——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建立社會投資、捐資教育的激勵機制,拓寬經費籌措渠道。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對教育捐贈或出資辦學。
——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牢 固樹立勤儉辦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撥款辦法,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公共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規範、改進各類學校的財務管理、加強項目管理,堅決反對一切浪費現象,反對學校建設中追求奢華的現象,努力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建立健 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並加大監督力度,預防和查處各種違法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6.加強中外合作,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擴大教育對外交流。寬 領域、多層次加強教育合作與交流。採取政府與民間並舉、雙邊與多邊並行的辦法,積極開展以學科、學術、學者、學生為主體的國際交流。鼓勵學校聘用國際優秀人才參與教育管理。採取多種形式吸引外籍教師和留學生來川工作和學習,吸引和支持優秀留學人員來川為我省的建設發展服務。鼓勵學校走出國門,參與競爭,同 時宣傳四川,宣傳四川教育。
——積極推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樹立新的漢語推廣觀,建立漢語國際推廣中學實習基地,積極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編寫和出版適合外國人學習的漢語教材,滿足全球化漢語學習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學習漢語。
——加強對外交流的管理。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強化過程管理,保障我省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健康發展。
7.加大治理教育亂收費力度,建立健全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嚴格執行教育收費各項政策,認真推行學校收費公示制度,嚴明紀律,加大對亂收費的督查和查處力度。
——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在 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同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制度,資助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並逐步完善以國家助學金為主,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學生工學結合、頂崗 實習、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建立高等教育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加大資助力度,擴大受助學生比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完善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改進高校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助學貸款國家代償制度;繼續實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的“綠色通道。
8.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加快政府管理職能轉變
——大力推進依法治教。進 一步推進教育法制建設。加快地方教育立法。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健全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建立健全預案研究、諮詢論證、社會公示、公眾聽證制度及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切實轉變教育行政部門職能,建立公共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統籌 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努力推進政務公開制度化。加大推進依法治校力度,積極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規範學校法人制度,實現學校依法辦學。進一步推進校務公開,健全學校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
——強化教育督導工作。逐步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行政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法規和制度建設,創新教育督導工作機制,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建設。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圍繞教育主要工作和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各項教育督導評估,保障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9.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行風建設,進一步維護和樹立教育系統的良好形象
——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堅 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全面推行中國小校長聘任制和校長負責制。建立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擇優聘任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實行校長持證上崗制度、任期目標責任制和離任經濟審計制度。加強各級教育行政幹部和學校領導幹部培訓,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進一步深化 高校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積極建立和完善高校領導班子整體任期制、高校領導幹部試用制度、交流制度以及免職、辭職、降職制度。
——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全 面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加強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意識,突出抓好典型示範和警示教育。深入推進教育、制度和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繼續加大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力度,從嚴治標,著力治本,健全和完善治理教育亂收費的長效機制。
10.加強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領導,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落實政府責任,切實加強領導。保 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考核領導政績的重要指標,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要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改善教育發展環境,為教育多辦實事。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科學的教育發展規劃和政 策措施,認真落實關於推動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整治校園及周邊環境,保障校園的安全、穩定。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妥善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大力營造有利於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要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採取多種形式和辦法,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積極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