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壽一中

四川省仁壽一中

四川省仁壽一中創建於1764年。學校現有教職工383人,占地217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特級、高中級教師188人;在校學生6000餘人。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實踐辦學理念、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陣地。學校現有教職工343人,師資力量雄厚。

2010年8月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四川省仁壽縣第一中學校正式分為南校區(即老校區)與北校區(即新校區),其中南校區校長為前仁壽一中副校長呂仲輝,北校區校長為前仁壽一中校長方良元。自此,開啟了仁壽一中發展史上的新篇章,南北兩校區共同分享源自鰲峰書院的兩百餘年的歷史與榮譽。目前,南校區在南壇老校區、大部分師資力量保留的情況下,繼承著優良的傳統,苦抓教學,努力復興仁壽一中曾經的教育輝煌;北校區則在方良元校長的帶領下,在北校區嶄新、先進的硬體新平台下,開始了新的征程,努力打造仁壽一中教育品牌。
連續兩屆中國百強中學榜上有名在四川僅次於成都1、4、7中,恢復聯考制度以來,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學校重點級別】:

國家級示範性中學、省級重點中學

【歷任校長】

1960s-1990s 餘子勤

1990s 廖懷琨

2000-2005 盧校長

2005-2012·8 方良元

2012·8— 北校區:方良元 南校區:呂仲輝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學校簡介】

四川省仁壽第一中學校創建於1764年,是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是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和四川省衛生先進位、四川省綠色學校。她以歷史悠久、治學嚴謹、學風濃厚而聞名遐爾。學校現有教職工383人,占地217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特級、高中級教師188人;在校學生6000餘人。2003年,新建成占地50餘畝的仁壽一中鰲峰外國語學校。仁壽一中校園環境優美,窗明几淨,綠茵遍地,碧樹成蔭,繁花似錦。教學設施齊備,教育技術先進、校園網路縱橫,語音室裝備一流,圖書館藏書豐富,演播廳氣勢恢宏,有一流的標準塑膠運動場、人造草坪足球場、室內體育館和能承辦省級比賽的游泳池。學校承傳“向學好善,思進有為”的辦學理念和“上報國家。下立人品”的校訓,積澱形成了“勤、誠、勇、朴”的校風,“自育育人”的教風和“自治治事”的學風。學校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享譽世界的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早年就讀於仁壽一中。他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了開拓性和奠基性工作,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他為母校題詞:“人出岷沱中心處應多人傑,地跨龍雁兩江流堪稱地靈”。1992年以來,每年聯考升入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達80%以上。特別是2004年有2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3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蔣鵬志同學奪得眉市文科狀元。2005年有5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王學強同學以646分的成績奪得眉山市文科第一名。我校在全市文科前l2名中占6名,眉山市理科第二、三、四名出在我校,眉山市理科前l0名,我校占7名。參加國家高層次競賽,成績突出。選修課豐富多彩,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教育科研碩果纍纍,《閱讀為主,帶動寫作》等一批省級科研成果多次獲省政府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長年聘有外籍教師,與英國國際教育聯盟建立了友好關係。還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瀘州醫學院等高校建立了友好關係,成為它們的優質生源輸送基地校。仁壽一中師生正以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建成全國一流的學校而努力。

敢在天下叫的響

 仁壽,一個因人口眾多而叫人不能忽視的農業大縣,一個因人才輩出而叫人不敢忽視的教育大縣。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仁壽一中,一個有著240年歷史的蜀中名校,一直是仁壽人民的驕傲,是仁壽的“北大”、“清華”,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壽學子讀書成才的志願,承接著一代又一代仁壽人民走出山區的夢想。它顯示著一個農業大縣奮爭的過去與現在,也昭示著它必然美好的未來,是仁壽縣對外形象的一塊金字招牌。
一個地區有一所名校,它所能匯聚的人氣與能量是驚人的。仁壽黨政竭盡所能地擁推著一中,仁壽人民打心眼裡護愛著一中。據資料考證,仁壽一中史源於1764年創辦的鰲峰書院,歷經240年的風雨,逐漸嬗變成了今天的仁壽一中。當年,高高書置於書院門楣的“萬仞宮牆”,沒有隨著舊校的消淡而轟然倒下,至今仍深刻地闡釋並印證著一所學校所能凝聚與代表的意義。仁壽縣縣委書記王榮木說,仁壽有重視教育、重視學習的傳統和精神,“萬仞宮牆”四個字道出了一個真諦:只有教育才是萬世不倒的宮牆,只有教育才是濟世救人的根本,只有教育才是修身立性、報效社會的根本。
歲月的風聲呼嘯而過,煙雲遠去,滄桑入畫……近幾十年來,通過精心打造和不懈地努力,一中的辦學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提升,學校特色與品牌逐漸形成。如今,一中占地187畝、在校學生4600餘人,先後被列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全國中學生高水平運動員訓練試點學校、西南師大素質教育基地、四川省遠程教育試點學校。最近十來年,學校先後被評為: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衛生先進單位、校風示範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中國小實驗教學示範學校、模範職工之家、檔案管理一級單位、民眾體育先進單位、讀書育人特色學校……
名氣出自實力。近半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學子在艱苦環境中奮起,刻苦求學,成為了國家的棟樑。新中國成立後半個世紀,一中向高校輸送了20000余名合格學生,向重點大學輸送7000余名學生,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輸送了1000余名合格學生,先後哺育出10余名國家級、世界級科學家,20余名省部級高級幹部。
時代的變化,預示著學校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與教育教學方法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恢復聯考制度20多年來,仁壽一中高中教育質量每年都在全市(地)獨領風騷,無出其右。多少年來,一直有人試圖解讀仁壽一中的長盛之秘,在看得見的輝煌背後,是什麼支撐著仁壽一中?
1999年開始,仁壽舉全縣之力,要為舉世聞名的三蘇故里眉山市創第一所叫得響的“國家級示範高中”,仁壽一中責無旁貸接受了使命,開始了令人難忘的創示之路。今年底,仁壽一中將接受驗收,百年老校,將迎來辦學史上又一次艱巨而光榮的挑戰———

打開校門,打破圍牆。在新的世紀,仁壽一中以更為寬闊的胸懷擁抱世界,以更為開放的膽略跨越自我———
請進來。將魏書生、靳玉樂趙家驥等一個個教育專家請進來,給老師們講學“洗腦”,更新觀念,提升素質;將西南師大、四川師大請進來,在學校設點教學,方便教師及時學習,及時充電;和南開中學、山東德州雙語學校結對共進,共同探討,一起分享。幾年前,面對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和英語教學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中超前行動,千里迢迢把幾位山東英語教師請到學校,開設了在教學形式上類似“瘋狂英語”,注重英語口語學習的“陳雷英語教學”,深受學生喜愛,效果顯著。被請進來的,還有唐瑞龍、詹妮、斯科特等外籍教師,他們與一中學子朝夕相處,共同體驗學習的快樂與幸福。
走出去。發揮示範性、實驗性作用,帶動縣域普通高中的發展。學校是原樂山市、現眉山市教研活動中心,每年要承擔1-2次教研活動,多次舉辦全市最高層次學術研究研討會;對民族地區學校、薄弱學校進行對口扶持,共同進步……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仁壽古稱陵州,建制於東晉義熙十年,距今已有1589年。仁壽地處蜀南,現有人口160余萬。貧困的環境孕育了仁壽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告別貧困,用勤勞創造未來。每年,來自於仁壽大山深處、田間地頭的孩子們,從全縣15000名國中畢業生中脫穎而出,匯集到一中,為自己,更為身後那些渴望的眼睛,圓夢。
生於憂患,起於艱危,成於憤發,功在不捨,艱難的現實和高揚的理想主義,造就了仁壽一中和一中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在一中,似乎隨時都能感覺到一種氣場,舒緩而堅定,沉默又飛揚。這是一種力量,一種形成久遠,積澱深厚的內在的精神。翻閱浩如煙海的史料和無數學子的成才個案,無不感受到有一種貫穿始終的律動伴隨、影響著一中與一中學子的成長。
1997年,一中優良辦學傳統的接力棒傳到了現任校長盧光華手中。“不能讓紅旗在我們這一代倒下!”面對著教育改革創新的浪潮,教育引入產業理念市場,日漸開放,正值中興的仁壽一中在日趨激烈的教育大變革與大競爭中將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仁壽一中可以再次創造神話,持續紅火嗎?”從地區領導到仁壽百姓,都將目光聚焦在盧光華這屆新班子身上。
1938年,一中上承百餘年的辦學思想和優良傳統,提出了“向學好善,思進有為”的辦學理念和“勤、誠、勇、朴”的校訓。從此,這一鮮明的辦學理念,在仁壽一中近70年來的辦學歷史中,一直得以傳承,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一中人共同的精神內涵。
以史為鑑,繼往開來,一中新任班子把深化校風建設作為上任後的頭等大事:一面提煉、總結、傳承,一面充實時代內涵,給校風建設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對校風建設的未來走向進行了全新思考和布局———以“三個面向”為指針、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以學生高升學率置素質教育之中並使之長盛不衰;樹立整體育人的大德育觀,致力於構建“三結合育人”、“四環節育人”、“三課堂育人”的大教育場;以“五愛教育”為宗,“四學引導”為標,以班風建設為依託、校園文化創建活動為載體,以日常行為規範和公民道德基本要求養成教育為中心、德育踐行和操行常規檢評為手段,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體系。
也許是今古有約,一中新班子構鑄的這一校風,與200多年來的歷任校長之法頗有淵源。看最近半個世紀,老校長餘子勤、廖懷琨,也都秉承校風的歷史積澱,把仁壽一中一步步推向它的鼎盛。百年老校,薪火依然,學子趨之若鶩來,榮譽接踵而至:1989年,一中突破千人大關,1991年達到2000人,其後緊抓大力發展高中教育的歷史機遇,僅用不到6年時間,到1998年就突破3500人。
學生進校後,無不震驚於一中深厚的歷史與她溫淳博大的積澱,許多學生都在學科、活動與生活三大課堂中找到了自己所愛,自學自理、體驗研究、比學趕幫、合作競爭,一中校園新風蔚然。更令一中驕傲與自豪的是,學校先後湧現出一批捨己為人、見義勇為的學生典型,他們的名字至今還在一中人的心裡閃閃發光:葉洛夫捨己救人、張迪昆為救同學挺身而出斗歹徒、為挽救兩名幼兒而獻出自己生命的陳英……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校風鍛造的是一所學校的性格與風範。在仁壽,“一中學子個個能”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事實也確實如此:自1997年來,學校有超過1000人次在市級以上學科競賽、體育比賽、文藝匯演中奪得獎牌,僅2001年就有64名學生靠著才藝特長圓了大學夢。同時,奪得全國理化競賽冠軍的羅實,被川大教授稱為“神童作家”的賈雨夕,“唱著歌兒上北大”、賡即登上巴黎世界大學生聲樂大賽擂台的劉洛克……走過仁壽一中這方鍾靈毓秀的沃土,無數學子踏上了成功人生的旅途。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實踐辦學理念、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陣地。在這一點上,一中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三個必然的階段,有過挫敗,有過傷痛,經歷了成長的代價,最終,歷經25年的艱苦探索,一中逐步形成了“科研、教改、教學關聯互動,穩定持續提高教學質量”的辦學特色。
十年動亂結束,恢復聯考後的一中教師為挽回十年動亂造成的損失而勤奮工作,“向歷史要回時間”。於是,教學上出現了“四多一少”現象:一是講得多,課內一講到底,課外大補其課;二是作業多,有的班三個星期作業達424題,其中270題需在課外完成;三是資料多,三個班一期刻印提綱的蠟紙1200張;四是考試多,每科除期中、期末考試外,還有五至六次單元測驗,平均每周有二至三次測驗;“一少”,即學生自己安排的時間少,只是忙於完成作業,疲於應付考試,學習負擔極重。儘管師生加班加點,取消了星期天、節假日,這樣的超強付出卻沒有換來相應的收穫,學生合格率和升學率達不到20%,德育、體育教育受到嚴重影響。
經過反思,一中認識到這樣的教學之路是絕對行不通的。這時,學校提出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在處理教與學的關係中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原則;在指導和培養學生自學中以教材為主的原則;在鑽研和學習教材中以“雙基”為主的原則。要求教師以”指導學生自學,扎牢雙基”為核心,集中精力,研究、改革教學方法。這期間,老校長餘子勤組織實施課題《狠抓“雙基”,培養能力》,並在四川普通中學中率先設立教科室,一邊研究、一邊付諸教學實踐,還學生自主活動時間,創新教師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課題組撰寫的論文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當年作為四川重點中學唯一一篇收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主編的論文集。
經過五年的研究、探索與改革,廢止了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方法在一中形成。隨著研究改革的深入,一中又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新問題:“五個忽視”現象,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五個忽視是: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時候,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強調基礎知識學習的時候,忽視了思想教育;在強化“雙基”的時候,淡薄了能力培養,尤其是綜合能力與遷移能力;在強化智力因素培養的時候,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強化教法研究的時候,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研究與指導。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根據這種現狀,一中教科室的同志深入教師,深入學生,深入課堂,反覆調查,認真分析,總結提出了“一結合四同時”的教學思想,發動教師繼續深入地改革教學方法,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在加強“雙基”的同時加強能力培養,在加強智力因素培養的同時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加強教法改革的同時加強學法的探索。經過十年的探索,各個學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基本課堂結構形式。這期間進行的《改革閱讀教學,提高讀寫能力》的語文教改課題實驗,在探索學生的自學方法、自學能力、自學習慣及非智力因素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課題成果在樂山全市17個縣2萬多名學生中實驗,引起強烈反響。
一個更為重要的特點是,一中的教育科研總是教育教學改革如影相隨,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發揮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產生的最大效應。
科研拉動“換腦工程”。隨後,仁壽一中提出了具有超前性的教育教學觀念“四大轉向”: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由抓綱扣本轉向不拘泥於綱本而關注社會熱點,聯繫社會實際;由單學科知識傳授轉向跨學科交叉滲透;由沉湎於單純的教學實踐轉向理性的有效的實踐。
一中開始構建的校本課程體系。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得到順利落實,學校制定了相應的措施:中級以上的教師必須承擔一門以上的開課任務,初級教師或有專長的職員工人,歡迎開設相關課程;充分肯定教師付出的勞動,除按課時計酬外,還計算勞動總量作為評優晉升的重要條件;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成果獎勵條例;學生實行學分制,每個學生在三年的校本課程學習中,必然得到至少5個學分才能獲得學校的畢業證書。截止目前,一中組織力量自編、印刷成冊的校本教材有十幾種之多。由於學校的重視與相應措施的落實,高中二個年級的2000余名學生在一學年中就參加了46門校本課程學科的學習。
1994年,一中開始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大膽揚棄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開始了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全新探索,設定了領導機構、職能機構、執行機構和操作機構,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和激勵措施,從2001年9月開始在高中一、二年級和國中二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參加學生2200人,教師120餘人。研究課題400餘項,完成398項,有40餘項評為校優秀研究課題。《仁壽農村經濟跨越發展問題研究》、《仁壽奎星閣研究》獲四川省首屆示範性高中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會優秀成果獎。
科研、教改、教學的關聯互動,促進了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促進了教學方法、課堂結構以及課程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檔次和水平。仁壽一中多年來一直保持高鞏固率、高合格率與高升學率。1978年恢復聯考以來,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一直是樂山市、眉山市的第一名。1999年起,仁壽一中加大對高三教學問題研究的力度。一是關於“3+X”考試的研究,二是開展“希望生成功教育”研究,對學生的關注不僅僅局限在文考成績拔尖的學生身上,儘量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文考成績一般,但聲樂有特長的學生劉洛克、李俊成是因為受教於音樂教師曹華清的專門教育,才成就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北大夢”。1992年以來,一中學生參加各級體育競賽、獲金牌180余枚,銀牌350余枚。近五年來,繪畫藝術獲國際三等獎1人,全國一等獎8人,為高校輸送美術特長生261人。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成功的學生離不開成功的教師。一中教師在教學觀念與教法上不斷創新拓展,尋找新的空間。從1984年算起,全校教職員工撰寫論文6000余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獲各種獎勵達2000余篇,其中《閱讀為主,帶動寫作》等十幾項成果榮獲國家和省級教學成果獎,其中兩項還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任何一所學校興榮與成功的背後,除了天時地利與對教育經驗的自我揚棄之外,更多的還是苦幹與實幹。
一中現有教職工343人,其中中、高級教師170人,特級教師6人,省級和全國先進教師14人,市縣級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40多人。一中明確提出“有為才能有位”,上世紀80年代就在全市率先實行“低職高聘”、“低職高待遇”的政策,設定教育科研獎、發表文章獎、賽課獎等10餘項獎。充分尊重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每期召開一次民主會,每年召開一次教代會,建立了由行政管理系統,保證監督系統和諮詢反饋系統的“三位一體”的學校管理體制,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連續五年被評為市、縣“四好班子”、“先進黨支部”、“學校管理先進集體”。一中校領導秉持以育人為本、以教師為本、團結進取的管理理念,近年來先後實施了教師基本功培訓工程、學歷提高工程、青年教師成才工程、骨幹教師成名工程,為教師成才成名搭建了一個寬闊的平台。
人的精神風貌和心理情感是隱形、看不見的“內瓤”,也是一所學校潛移默化的內在“舒適度”與“安全度”。這個方面,一中法情相濟、寬嚴有度,採取“有所管、有所不管”的策略,尊重人,以誠待人;相信人,以德服人;依靠人,以責勵人;關心人,以情暖人。由於縣域經濟不發達,教師工作量大,待遇長期偏低,一中領導班子了解、尊重教師,關心教師發展,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近年來,學校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給每間辦公室配備了空調、計算機,更新了辦公桌椅,切實解決教師兩地分居、子女讀書就業和住房問題。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僅保證了工資的按時發放,而且學校的崗位津貼逐年增漲。
正是這樣一種激勵人、凝聚人、成就人的管理風格,孕育了一中人流大汗、出大力、獻大智、創大業的“汗水精神”。汗水精神,這是在一中聽到領導、教師講得最多的四個字。汗水,但絕不是時間加拚命的蠻幹,在一中,這四字是這樣被詮釋的:埋頭實幹、不講個人得失;自立自強,艱苦奮鬥,協同育人;要做就做最好,敢打硬仗;愛生如子,無愧良知,紮根一中。這是一代又一代一中教師用心靈和勤勞,用生命和智慧鍛造出來的試金石,是一中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四川省仁壽一中四川省仁壽一中

一中英語教師陳俊霞,1997年為了保高三畢業班的“大孩子”,瞞著丈夫到醫院做了人流手術,2001年當再一屆高三降臨,幸運懷上孩子的她硬是挺著大肚子,堅持上課至臨產,上午站講台,下午進產房,終於圓了一個沉重而欣喜的雙重夢;年輕的政治教師、班主任黃尚兵,三年如一日,做學生的熱心人、知心人,鼓其發憤,又為其排難。他帶的班僅4人聯考落榜;青年教師曾迅把自己的新房無償讓給貧困學生住宿,年級主任呂仲輝常年堅守迎考第一線,聯考下來體重降了10來斤……汗水,帶來的是學子成功求學的喜悅;汗水,換來的是仁壽百姓無比的信任與驕傲;汗水,贏得了一方黨政的讚嘆與教育界內外的尊敬……
老教師向宇芳,畢業於華西大學,精通數種外語,是四川教育界知名的學者型教師,一生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臨退休,向老師也沒有為自己要過任何榮譽稱號;信守“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的秦聞天老師,躬耕教壇40載,去世時唯一值錢的家產就是一部14寸的黑白電視機;為一中教改科研立下汗馬功勞的吳玉明,退休後拒絕外地高薪聘請,接受盧光華挽留,拿著退休工資,至今仍在一中的科研園地勤耕不輟……
老一輩一中人的高風亮節,給一中年輕的教師樹起了一座座豐碑,擦亮了一雙雙眼睛。儘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儘管市場經濟的大潮不可避免地激盪著每一個人,儘管追求富裕舒適生活的本能人皆有之,然而,仁壽一中絕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還是執著地選擇了教書育人、選擇了固守在一中教壇:特級教師、教務主任歐建設、高級教師楊建清、劉偉能……名字無法———例舉,但一段又一段故事卻長久地留在一中的校園傳唱,長久地留在一中學子的眉間心上。
由於地方經濟的貧困,一中學子中,有許多孩子來自貧困家庭,小小年紀就不得不承受生活的重軛。徐芳,一個羞澀的女孩子。在她一眼望去幾乎沒有任何陳設的簡陋家裡,她堅定地說,她不會忘記,當第一次走進一中校門,向盧光華校長申請緩交學費時,盧校長問清情況後,當即從自己的包里拿出800塊錢,並告訴她,今後的學費,學校將盡力解決,一定要安心讀書……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一中通過教職工捐款、師生結對幫扶,每年救助貧困生都在200人以上。

尾聲
1999年,仁壽一中開始了創建國家示範高中的新曆程。
1999年4月7日,仁壽縣委、人大、縣政府和縣政協四大班子負責人專門召開會議,確定創建目標,擬定創建方案,組建創建領導小組。2002年4月30日,眉山市委書記晏永和、市長余斌專門到校檢查創建工作,指示:“市、縣兩級要全力支持仁壽一中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創建國示的步伐,加大市場運作的力度。”仁壽縣委書記王榮木、副書記余國民、縣長張萬成、副縣長王利清、原副縣長毛德雲、李酌更是多次親臨現場解決具體問題,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協助一中加快工程建設進度。2003年,一中爭創國示被縣委列為全縣十件大事之一。
創建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更是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傾力的支持。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領導多次到校關注、指導創建工作,縣教育局張景華局長及其他領導到一中蹲點坐班,有了問題及時處理,感人至深。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仁壽縣委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民眾,他們把“國示”創建視為己任,當成大事,對一中“創示”各項工作給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涉及房屋搬遷,變壓器挪位,高壓線、輸水管改道,困難再大,民眾也騰出地盤,給學校施工讓路。有關部門更是一路綠燈,各類手續限時從快辦結,涉及的規費可少收的堅決讓減,可不收的一律免掉……
2003年暑假,仁壽一中校園裡人來人往,行政辦公樓里,所有的辦公室都敞開著,所有的人都忙碌著。離校不遠的沙子灣工地,塵土飛揚,工人們揮汗如雨,工程建設緊密鑼鼓。
到2003年10月底,五年的“創示”工作已接近尾聲,五年來,學校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學校面積由五年前的110畝擴大到187畝,嶄新的“兩館一樓”,400M塑膠運動場先後建成,學校規模由五年前的41個班發展到78個班。
老百姓嚮往仁壽一中,嚮往優質教育資源啊。
一位退休教師說,創建“國示”,無論在仁壽歷史,還是一中校史上,都是一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而創建工作,由學校或是教育局一家之事,變成政府乃至全民行為,同樣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創示提升了一中的辦學水平,帶動了百萬大縣普通高中的發展,提升了一中乃至整個仁壽教育的整體水平。一個全新的、開放的、能夠適應21世紀的現代化仁一中,正如噴薄朝陽,蓄勢待發!

北校區官網:www.rsyz.net/index.html

南校區官網:暫無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