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長
真正的腿長-全腿長
解剖學、人體測量學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 ,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 ,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 。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
由於全腿長不易測量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即廣義的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 。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 ,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 ,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 ,會陰高減內踝高 等。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會陰高
會陰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8.33cm,亞洲女性平均為71.45cm ;歐美男性平均為83.72cm,歐美女性平均為77.14cm 。該會陰高數據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 ,等於身高減去坐高 ,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
靠牆夾書量腿長 如圖所示,此測量方法所得出的腿長是會陰點至地面的垂距,即會陰高 。該會陰高是恥骨聯合下緣高,略大於身高減坐高 ,並非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 。
由於不同參考資料中,會陰點可以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 ,也可以位於恥骨聯合下緣 。前者測量所得的會陰高其實就是身高減坐高 。其次,測量會陰高時,被測者採取立姿,會陰點往往不好確定,活動直尺卡的位置和鬆緊程度對測量結果有所影響。在一些文獻中 ,會陰高數據缺乏參考性。
身高減坐高
坐高是指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
坐骨結節在大腿伸直時不易摸到,因為它被臀大肌下緣所覆蓋。需用手指沿臀溝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時,臀大肌下緣上移,坐骨結節移至皮下,與凳面接觸故易摸到 。因此,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 。也就是說,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身高減坐高比會陰高更適合表示腿長。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絕對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為,坐在凳子上,挺直軀幹,大小腿所成角度從90°變為180°的過程中,軀幹自然收縮。其次,左右肩胛間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兩處緊靠立柱 ,絕對不能後腰貼在牆上。
腿長=身高-坐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8.8cm,亞洲女性平均為72.37cm ;歐美男性平均為84.19cm,歐美女性平均為77.74cm 。
身高減坐高等於會陰高 。該會陰高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 ,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
腿身比
會陰高與身高比例
(會陰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5.70,亞洲女性平均為44.90 ;歐美男性平均為47.68,歐美女性平均為47.34 。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日本男性 | 日本女性 | ||||
身高 | 會陰高 | (會陰高/身高)×100 | 身高 | 會陰高 | (會陰高/身高)×100 |
162.9 | 72.8 | 44.69 | 150.1 | 65.4 | 43.57 |
164.9 | 74 | 44.88 | 152 | 66.6 | 43.82 |
167.3 | 75.4 | 45.07 | 154.3 | 68 | 44.07 |
169.1 | 76.5 | 45.24 | 156 | 69.1 | 44.29 |
170.6 | 77.4 | 45.37 | 157.4 | 70 | 44.47 |
172 | 78.2 | 45.47 | 158.7 | 70.9 | 44.68 |
173.4 | 79.1 | 45.62 | 160 | 71.8 | 44.88 |
174.9 | 80 | 45.74 | 161.4 | 72.7 | 45.04 |
176.7 | 81.1 | 45.90 | 163.1 | 73.8 | 45.25 |
179.2 | 82.6 | 46.09 | 165.4 | 75.4 | 45.59 |
181.2 | 83.9 | 46.30 | 167.3 | 76.7 | 45.85 |
如圖所示:同身高,女性會陰高大於男性;但由於(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會陰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會陰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
如圖所示,(會陰高/身高)×100極端者男性略多於女性。
(會陰高/身高)×100雖然可以反映出被測者的腿身比,但它在反映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明確和敏感。因此,學術上廣泛使用馬氏指數 。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85.10(中腿型),亞洲女性平均為83.41(亞短腿型) ;歐美男性平均為90.77(亞長腿型),歐美女性平均為89.16(中腿型) 。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是檢測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的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 ||||||||||||||
超短腿型 | 短腿型 | 亞短腿型 | 中腿型 | 亞長腿型 | 長腿型 | 超長腿型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男 | 1 | 0.2 | 38 | 6.5 | 176 | 30.3 | 249 | 42.8 | 93 | 16 | 23 | 4 | 2 | 0.3 |
女 | 5 | 1.2 | 35 | 8.3 | 173 | 40.8 | 153 | 36 | 54 | 12.7 | 4 | 0.9 | 0 | 0 |
韓國、日本、美國學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
結論
由此可見,用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腿身比極端者男性略多於女性 。
粗略判斷腿身比
雙膝過肩 與否、腕線過臀線 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而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
大腿圍
大腿圍是經臀股溝點的大腿水平圍長,又稱為大腿最大圍,並非大腿中部圍 。
大腿圍:亞洲男性平均為52.89cm,亞洲女性平均為52.79cm ;歐美男性平均為59.65cm,歐美女性平均為58.03cm 。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30.86,亞洲女性平均為33.17 ;歐美男性平均為33.97,歐美女性平均為35.61 。
女性身高大腿圍指數始終大於男性 ,這與體脂分布的性別差異有關 。
小腿圍
腿肚圍:亞洲男性平均為36.23cm,亞洲女性平均為33.81cm ;歐美男性平均為37.81cm,歐美女性平均為35.24cm 。
身高小腿圍指數=(腿肚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14,亞洲女性平均為21.25 ;歐美男性平均為21.53,歐美女性平均為21.63 。
大腿長
大腿長是股骨長,股骨是人體最粗最長的長骨 。小腿有兩長骨,即脛骨和腓骨,通常小腿長指脛骨長 ,也有文獻指腓骨長 。國人股骨長於脛骨7-10cm,只有脛骨長加上足高后(即脛骨點高),才能接近或超過股骨的長度 。而人類的(脛骨長/股骨長)×100平均只有80多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說的運動員、模特或某些人“小腿比大腿長 ”,一般情況下,只是(脛骨長/股骨長)×100指數比普通人高而已,並不能得出他們脛骨比股骨長。
由於大腿頂端難以找到確定的測點,所以不易進行精確的測量,股骨頭頂端雖是一個較好的起點,但探尋困難且不易準確 。在《用於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 中,大腿長用“髂前上棘點(is)至脛骨點(ti)的 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大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在體育測量中,大腿長用大轉子點高(下肢長B)減去脛骨點高(小腿長A)表示 ,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在《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 中,大腿長用“腿內側自會陰點至脛骨點(膝部)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亞洲男性平均為43.37cm,亞洲女性平均為40.97cm ;歐美男性平均為43.62cm,歐美女性平均為40.84cm 。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30,亞洲女性平均為25.75 ;歐美男性平均為24.88,歐美女性平均為25.13 。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9.53,亞洲女性平均為50.30 ;歐美男性平均為47.70,歐美女性平均為48.00 。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脛骨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98.12,亞洲女性平均為101.21 ;歐美男性平均為91.20,歐美女性平均為92.31 。
脛骨點高
脛骨點高:亞洲男性平均為44.2cm,亞洲女性平均為40.48cm ;歐美男性平均為47.83cm,歐美女性平均為44.24cm 。
(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79,亞洲女性平均為25.44 ;歐美男性平均為27.28,歐美女性平均為27.23 。
(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0.47,亞洲女性平均為49.70 ;歐美男性平均為52.30,歐美女性平均為52.00 。
小腿長
小腿長即脛骨長,是從脛骨點(ti)至內踝點(sph)的 垂直距離 ;採用間接測量的方法,等於脛骨點高減去內踝高 。
小腿長:亞洲男性平均為37.45cm,亞洲女性平均為33.89cm 。
小腿長/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1.85,亞洲女性平均為21.30。
(小腿長/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7,亞洲女性平均為41.61 。
Crural指數=(小腿長/大腿長)×100,指數高的人更適於參加跳的運動,幾乎所有跳躍的動物都有非常高的Crural指數 ,如跳兔、袋鼠、跳鼠等 。大腿短、小腿長可謂之羚羊腿 。
Crural指數可作為人或動物生活地區年均氣溫的衡量指標,低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該指數大於高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 。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如圖冊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