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嚴寒教育](/img/a/3c9/nBnauM3X3MTO3QjM4kTNyQTN1QTMwIjMyMDNwADMwAzMxAzL5U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原因
歷史因素
![嚴寒教育](/img/f/4a9/nBnauM3XzcDN2QjNyAjNyQTN1QTMwIjMyMDNwADMwAzMxAzLwY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日語有一句諺語:“兒童是風之子”。一是表明兒童是天生體格抗寒的個體,二也包含著人與自然應該渾然一體的意思。走出呵護有加的室內,感受自然的四季變化,特別是用身體體會特殊的寒冬,十分貼合日本自古以來的自然理念。
文化因素
“耐寒體驗”還是日本武士文化與木建文化精神的續存。日本曾擁有近700年的武士時代。武士道是日本特殊的歷史文化,其精神核心是重視衣著簡樸與生活苦素,追求以人的原始力量發展和鍛鍊自身。
此外,木造房屋作為日本代表性建築形式,在結構上亦無法完全拒嚴寒於門外,這也促使日本人更加適應寒冷,有些人甚至喜愛那種寒冷的感覺。日本兒童的嚴寒教育里,就能夠窺視到上述兩種傳統文化的影子。
民俗因素
日本還有以寒修行的民俗。其實,不僅是兒童,日本各地迄今都盛行著各種在寒冷中修養身心的做法,例如飛流急下的“瀑布浴”、大雪地帶東北地區的裸身雪浴等。成年男子們僅一條“遮羞布”在漫天大雪的世界裡吶喊前行,其中傳達的不僅是鍛鍊健壯體格的信號,更是淨化心靈、強化意志的精神。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包圍下,被視為民族未來的兒童,自然十分有必要接受這種教育。
意義
![嚴寒教育](/img/c/d28/nBnauM3X4MzN4UzN1AjNyQTN1QTMwIjMyMDNwADMwAzMxAzLwY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國有句俗話:“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強調的是饑飽適度和加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人是恆溫動物,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當冷空氣進入呼吸道後,可刺激全身各系統作出相應的調節反應。但由於幼小兒童這種調節能力尚不成熟,因此比成人更易受涼生病。但這種調節能力不是靠家長里三層外三層地保暖禦寒,而是通過對寒冷環境的逐漸適應加以提高的。也就是說,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孱弱的體質,不是將他與寒冷隔絕而是給他耐寒的鍛鍊。
任何年齡的健康個體都應當具有一定的對不良外部條件產生適應、抵抗,甚至將其戰勝的能力。缺少這種能力實際上就不能說是健康。對幼小兒童來說,也同樣如此。日本人很重視培養兒童這方面的能力,他們的舉措與效果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如日本一些幼稚園,在5℃的氣溫中,讓孩子作熱身運動後脫掉衣服,用冷水擦身30秒,還要在水龍頭下,讓冷水淋身5-10秒。還有,即使在冬季,一些國小也規定了穿短褲、短裙的日子。這一天,哪怕氣溫再低,全校學生一律都要換上短褲、裙子。培養這種對不利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表面上看,它偏離了保健原則,似乎是對兒童的有意“摧殘”,但如果方法得當,它會像冬泳那樣,成為促進保健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