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見"嗟來之食"。
春秋時齊國發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後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列女傳》
引證解釋
原指憫人飢餓,呼其來食。後多指侮辱性的施捨。《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默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亦省作“嗟來食”、“嗟食”。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途窮猒見俗眼白,餓死不食嗟來食。”唐李紳《卻到浙西》詩:“野悲揚目稱嗟食,林極翳桑顧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