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解釋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半途而廢出處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半途而廢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個非常賢慧的女子。有一天,樂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心裡很高興。回到家裡,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並把金子拿給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樂羊子,然後溫和地對他說:“我從前聽人說‘壯士不飲盜泉之水;廉潔的人不食嗟來之食’。路上撿來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來呢?”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受感動,就把那塊金子又扔到原來的地方。
第二年,樂羊子離開家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拜師求學。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織布,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問:“你的學業這么快就完成了?”樂羊子喃喃地說:“學業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
他的妻子聽了以後,轉身拿起織機上的一把剪刀,嚓嚓幾下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了的布剪成兩段,樂羊子忙上前阻擋,他的妻子就對他說:“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絲地累積成尺、成丈、成匹,是長期辛勞的結果,現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於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
個道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於是立刻離開家,繼續拜師求學。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學業,才返鄉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
歇後語
走路扯斷腳——半途而廢
關於中庸
《四書》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