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芳娣

單芳娣

單芳娣高級工藝美術師,古龍窯研究委員會理事,宜興紫砂收藏鑑賞專業委員會理事,1969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自小對紫砂藝術興趣濃厚,入紫砂行業以來,先後獲得李昌鴻、顧紹培、何道洪等多位大師親授,作品婉約與豪放結合,古典與時尚並存,代表作《奔月壺》、《思源壺》、《玉蝴蝶》等。

工藝師簡介

單芳
高級工藝美術師
古龍窯研究委員會理事
宜興紫砂收藏鑑賞專業委員會理事

單芳娣合影單芳娣合影
1969年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太湖之濱、聞名的陶都宜興,自幼酷愛書畫,同時受到紫砂藝術的薰陶,對紫砂壺藝情有獨鍾,潛心研究、試製、創新泥料配製和制壺技法。曾得李昌鴻、顧紹培、何道洪等多位大師親授。多年來不斷努力學習、探索實踐,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創作了許多作品(思源壺、梅花壺等),受到廣大紫砂壺藝界人士的好評。 就職於紫砂一廠工作室,號紫砂芳韻 。

藝術歷程

2005年11月 作品作品《井欄壺》榮獲第七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6年7月 作品《仿古如意壺》在參加馬幫貢茶萬里行-雲茶貢羊城.廣州普洱茶精品交易會暨紫砂評選獲得中獲得“金獎”;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證書

2007年6月 作品《思源壺》獲得第三屆大連茶博會暨海峽兩岸茶交流會茶壺比賽“金獎”;
2008年8月 作品《玉蝴蝶壺》榮獲首屆中國(日照)國際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08年10月 作品《笑櫻壺》榮獲2008年中國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江蘇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09年11月 作品《井欄壺》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9年12月 作品《吉祥如意壺》獲得第二屆中國(南寧)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0年6月 單芳娣被聘為宜興市古龍窯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
2010年7月 作品《恆源壺》被宜興美術館收藏;
2010年9月 作品《紫砂梅花壺》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0年10月 作品《蝶戀花》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銀獎”;
2011年11月 作品《奔月壺》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創作解析

奔月壺 上翹的壺把像是一輪彎月,壺蓋上的玉兔,面朝月亮正撒腿飛奔。扁圓的壺身,上下分別用一條凹線裝飾,兩條線中間是一幅寫意的中國山水畫,崇山峻岭間,草木茂盛,氣勢威嚴。壺蓋呈半圓形,猶如水面緩緩升起的圓月,引人遐思。與壺把隔壺相對的壺嘴,曲線流轉,粗粗一看,倒像個鳥頭,整個紫砂壺遠遠望去,似一隻振翅飛翔的鳥兒,在無盡的高空朝著目標飛去。此壺的設計非常大膽,簡約中見功力,造型簡潔,意蘊豐富,意境悠遠,有對古文化的傳承,也有現代藝術的創新,是其極具特色的代表作品。

奔月壺奔月壺

明權壺 明權壺的做工精細,與泥繪手法相結合,手續複雜,所謂泥繪,就是用泥飾泥的裝飾手法,先用紫砂泥漿堆繪於壺坯體,並有一定厚度過,類似印章石薄意雕效果的一種裝飾手法。泥繪裝飾源於舊時的漆器堆雕工藝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濕度的坯體上用本色壺泥使用毛筆堆畫,局部、細部用專制工具精細雕琢,使之質感強,有淺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燒成後的泥繪茗壺,時久越發清新。由於壺坯乾濕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繪圖案易剝落,所以很少有藝人能把這兩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泥繪多以中國山水如畫,畫面古樸,典雅高貴,這把明權壺,壺身的山水清新自然,怡然成趣,與壺體緊密連線,貼合自然
明權壺明權壺

仿古如意壺 仿古如意在傳統仿古扁壺造型上加飾如意筋紋,身、蓋、頸、腹、鈕,錯落有致,骨肉亭勻,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口蓋各占一半,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其對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壺流胥出自然,壺把勻勢而起,且與壺身如意貫氣壺鈕為如意形橋樑式,平緩舒展合體,整器精美絕倫,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
仿古如意壺仿古如意壺

松竹梅 松、竹、梅被世人合稱為“歲寒三友”,取其玉潔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也將其視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徵。松“四季常青”;梅“傲雪挺立”;竹“寧折不屈”。又有說松竹梅是益友的意思,仔細觀這三把紫砂壺,把松的蒼勁,梅的傲骨,竹的高潔,表現的淋漓盡致,線條流暢,造型獨具,一把好的紫砂壺,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它是生活用品,更是收藏藝術品。
松竹梅松竹梅

竹鼎壺 做工細膩,泥質優秀,高風亮節,竹子造型十分優秀,三彎流線條處理精準,造型融合古典與現代的氣息,鼎,是紫砂藝人根據青銅器具改變的一種紫砂壺形式,整把壺的厚重感,現代感,以及竹的高潔,都體現出來了,壺蓋上的竹枝,壺把的竹節,壺嘴的竹丫,壺身的竹竿,竹在壺中走,壺在竹上行。
竹鼎竹鼎

茶稀壺 茶稀,壺身上刻以心經,茶的悠然,心經的澄淨,壺的韻味,連在一起,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世上本無事,暈人自擾之,喝茶,講究的是心靜,心靜才能品茶味,知茶香,養壺,也講究心靜,耐心的養,才能養出一把真正屬於自己的好壺,,心靜在“心經”,“心經”映心靜,怎不一個妙字了得,再加上,嫻熟的技藝,大氣的造型,使整把壺又多了一種別樣意境。
茶稀
茶稀

“紫”“書”共舞

紫砂壺自問世以來,即與書畫名家結下不解之緣。紫砂壺以其優異材質和獨特功能,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茶具,也成為士大夫們的掌上新寵。書畫名家們以各自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間接或直接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之中,而將紫砂壺這一普通的茶具,提升到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藝術品位;既能夠把握賞玩,又可以珍藏的藝術品。書畫名家與紫砂文化的聯姻,自明清到現代,綿延至今而不絕,名人、名壺交相輝映。
與單芳娣合作的書畫家有國家書畫大師張錫武,安徽書畫家盧春山、天津書畫家邵明泰、宜興書法家汪建春等,張錫武擅長畫牡丹,邵明泰擅長山水花鳥,盧春山擅長行書,書畫家與單芳娣的合作可說是珠聯璧合,使紫砂增輝,使書畫流芳。宜興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汪建春,提到與單芳娣的合作,說:“紫砂壺,是屬於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所追求的“滌淨煩囂、淡泊明志、超塵脫俗”的意境,應屬茶道無疑。書法,所追求的境界,是“至拙至巧,字情合一,超然物外”。兩者的相互交融,一方面提升了紫砂壺的整體文化內涵,以書法來表現陶藝作品的共性和個性,形成紫砂藝術多樣化的對立統一,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書法的廣泛性、多樣性,要求藝術家的視野不斷擴大,藝術修養不斷提高。”好的合作,是共贏的,就做比紫砂與書法,汪建春書法的蒼勁厚重與單芳娣紫砂壺的典雅秀麗,二者的完美融合,譜寫的是紫砂藝人與書法家共舞的又一段佳話。

獨鍾紫砂

初見單芳娣,她身著優雅的旗袍,帶著盈盈笑意,把時間一下子帶回到舊時的民國時分,站在面前的,則是那深宅名媛,舉手投足間都帶著幾分沉靜的書卷

工作照工作照
氣。這樣一個文雅的女子,應該是和詩書為伴的,實在是很難把她和泥土聯繫在一起。
女陶藝家單芳娣出生在江南水鄉陶都宜興,那裡山水環繞,人文薈萃,散發著濃郁的東方文化的氣息。文人歷來皆愛茶,在那裊裊的茶香中,單芳娣卻對泡茶的器皿紫砂壺興致盎然,那溫潤如玉的外表,質樸古雅的風韻,令她鍾情不已。從此,研習紫砂泥料,學習制壺技法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必須。
多年來,對紫砂壺的研究和探索慢慢占據了她生活的重心。她將自幼學習的書畫藝術和紫砂壺的創作結合在一起,以秀美典雅的作品成為當代著名的女陶藝家。
她以女性的審美,重新創作傳統的壺形。像那把《思源壺》,就是從傳統的井欄壺改編而來,壺身圓潤沉穩,內斂的肩頸,略高的壺蓋,使壺體的線條趨於變化,增加了壺體清麗的美感。三彎的壺流和圈把,在形體上注重上下粗細的對稱,整體的統一。精緻的壺鈕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像是天上的行雲飄逸灑脫,又如同水中的波浪,活潑跳躍。井欄的壺形,寓意喝水不忘挖井人,飲水須思源,古老的寓意和新穎的造型合二為一。
萬般藝術,獨鍾紫砂,是對單芳娣的藝術解說,一把茶壺,說一個故事,一片鄉土,養一位紫砂藝人,在對紫砂壺藝術創作的追求中,單芳娣,是命運的寵兒,初入紫砂界,就獲得了多位名師的指導,李昌鴻、顧紹培、何道洪,個個都是紫砂界當之無愧的大師,在大師的指導下,單芳娣自身的領悟下,紫砂泥,成為了她手中的美工筆,一筆一划,畫出了紫砂壺的秀美奇特、滄桑厚重,也畫出了單芳娣的別樣人生......
獨鍾紫砂,是因為對紫砂的熱愛,讀懂紫砂,是對紫砂藝術的感悟,讀出紫砂的藝術精髓,卻是需要一輩子對藝術靈魂的不斷追求,在今後漫長的藝術道路上,在紫砂藝術浩瀚的大海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女陶藝家單芳娣,會用她獨特的藝術魅力書寫紫砂別樣的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