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們常說偉大的藝術家在演奏當中是極富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喬治·埃奈斯庫正是這種能夠給人們留下永恆印象的偉大藝術家。在小提琴演奏藝術當中,埃奈斯庫是一個能在自由王國的境界中任意馳騁的人,由於他本身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始終洋溢著帶有豐富即興色彩的創作激情。正是由於這一點,有的評論家才將他稱作是具有無窮魅力的“小提琴音樂詩人”。
作為小提琴家,他是20世紀早期世界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大師,在他那卓越的演奏生涯中,成功地將法比小提琴學派的優良傳統與羅馬尼亞民族器樂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和特點相結合,開創出了一條嶄新的小提琴演奏藝術道路。作為鋼琴家,他的深刻造詣和修為廣為人知,甚至連現代鋼琴泰斗阿瑟.魯賓斯坦都讚嘆道:“他是使我都感到眼紅的了不起的鋼琴家”。作為指揮家,他的足跡遍及歐美各國,並有著從托斯卡尼尼的手中接班指揮著名的紐約愛樂樂團的不凡經歷。作為作曲家,他一生輝煌的創作使其成為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並為後人留下了《羅馬尼亞音詩》以及《第1、2號羅馬尼亞狂想曲》、《小提琴奏鳴曲》和歌劇《俄狄浦斯王》等大量不朽的傑作。作為音樂教育家,他曾是20世紀早期小提琴教學領域中十分具有影響力的頭面人物,在其不同凡響的教學生涯中,曾經培養出像耶胡迪·梅紐因、阿圖爾·格雷米歐和埃達·亨德爾這樣一些在日後小提琴藝術界中倍放光芒的人物。
人物生平
喬治·埃奈斯庫(Georges Enescu)出生於1881年8月19日,他的家鄉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地區的一個小鎮。埃奈斯庫的父親是一位教師,母親則是一位脾氣溫和而又善良的家庭主婦。在音樂方面,這個家庭似乎並沒有更多引人注目的地方,只有埃奈斯庫的父親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業餘小提琴手,他經常在空閒時間拉小提琴,然而就是這種極為自然的影響,卻使得幼年的埃奈斯庫一下子迷上了音樂。據說,每當父親拉起小提琴時,小埃奈斯庫都會十分好奇而又感興趣地認真聆聽。除此之外,當時鄉鎮中經常出現的吉普賽民間樂隊的演奏,也同樣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埃奈斯庫對音樂藝術所產生出的敏銳感覺和熱愛,使得他的雙親感到了對他進行培養的重要性。為此,家裡特意為他購置了鋼琴和小提琴,年少的埃奈斯庫如獲至寶。他在父母為他聘請的老師的指導下,同時學習著兩種樂器,並以非常驚人的進步速度引起了人們注目。
1888年,七歲的埃奈斯庫在音樂上已經顯示出了極其過人的才華,為了他今後的前途,父母終於聽從了別人的勸告決定把他送到維也納去進修。這一年,埃奈斯庫跟隨母親來到了歐洲音樂名城維也納,這裡的音樂教育水平在當時僅次於巴黎而排在全歐洲的第二位。埃奈斯庫來到這裡以後,便被維也納音樂學院錄取為小提琴預科班的學生,並且成為著名小提琴教授赫姆斯貝格的學生。埃奈斯庫在這裡跟隨赫姆斯貝格整整學習了六年,在專業技能方面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同時他還在語言和作曲等方面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和技法。儘管如此,他的老師赫姆斯貝格還是向他提出了到巴黎去深造的忠告。埃奈斯庫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並於1894年來到了巴黎。來到這裡以後,埃奈斯庫首先感到的是此處強烈的藝術空氣,良好的環造與氛圍使得年僅13歲的埃奈斯庫興奮不已。最終,他如願以償地進入了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拜在了大名鼎鼎的小提琴教育家馬爾西克的門下,繼續刻苦地接受著小提琴藝術方面的艱難訓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黎是當時一些著名作曲家經常聚集的地方,在這裡時常可以看到德彪西、拉威爾、聖-桑、丹弟、福萊、馬斯涅和杜卡等人的身影,而聆聽他們的作品也顯得十分的容易和方便。這一切對於將音樂視為寶貴營養而貪婪吸收的青年埃奈斯庫來說,實在是一件美事。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鑽研這些作曲大師們的作品,並且想方設法地成為著名作曲家馬斯涅的學生,這段學習經歷,為埃奈斯庫日後成為優秀的作曲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
埃奈斯庫的小提琴專業技術在馬爾西克的調教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99年,他終於在巴黎音樂學院所舉行的一次重要比賽中榮獲了第一名。既而,18歲的埃奈斯庫一躍成為當時巴黎最有影響的青年小提琴家之一。在一次盛大的演出成功之後,埃奈斯庫得到了當地羅馬尼亞藝術家捐贈給他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所製作的名琴。從此,這把名琴跟隨著埃奈斯庫輾轉歐美各國,使得這位偉大的小提琴家的演奏更加如虎添翼。
埃奈斯庫是20世紀早期極其活躍和富有朝氣的小提琴大師,他與當時同樣聲名顯赫的小提琴家蒂博、鋼琴家科爾托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等人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事實上,蒂博跟他既是同年出生又同時師從於一個老師,因此這其中的特殊情誼是十分富有默契感的。埃奈斯庫經常與他們一起合作舉行音樂會,他們之間融洽的藝術氣氛和良好的藝術情趣,一時間成為人們廣為傳揚的佳話。除此之外,作為青年作曲家的埃奈斯庫也同樣遇到了藝術上的知音,當時曾給蒂博提供過巨大幫助的愛德華.科洛納,首先發現並極為讚賞埃奈斯庫的作品,並利用自己手中的樂隊首演了他的許多作品。從而使埃奈斯庫在贏得了“著名青年小提琴家”稱號的同時,又贏得了“優秀天才作曲家”的美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奈斯庫始終居住在自己的祖國羅馬尼亞,他是一位堅定而狂熱的愛國主義者,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他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羅馬尼亞人。在戰爭剛剛結束的一段時間裡,他頻繁地奔波於世界各地,舉行了很多場影響廣泛而又意義重大的音樂會。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演奏生涯更加活躍了,這個時期,技術和精力擁處於頂鋒時期的埃奈斯庫除舉行了大量的獨奏音樂會以外,還與眾多的優秀音樂家一起聯合舉辦音樂會。例如,1927年他曾與拉威爾一起演奏了這位作曲家新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1933年他與卡爾·弗萊什、蒂博一起演奏了維瓦爾弟的三重協奏曲,1937年又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一起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已經德高望重的埃奈斯庫還是照例居住在自己的祖國羅馬尼亞,為了表明自己內心追求正義的態度,倔強的埃奈斯庫不知多少次嚴詞拒絕了邀請他赴德國演出的計畫。然而當人民即將取得勝利,法西斯行將滅亡時,他又毅然而然地站了出來,用他那精美的藝術為人類的善良和美好唱讚歌。
1944年10月15日,他以飽滿的激情指揮了為迎接蘇聯紅軍戰士而舉行的音樂會。在這之後的第二年,他又與當時訪問羅馬尼亞的前蘇聯傑出的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和優秀的鋼琴家奧波林一起合作舉辦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功的音樂會。當兩位前蘇聯音樂家分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和鋼琴協奏曲時,埃奈斯庫親自指揮樂隊為他們協奏。
兩年之後,這位年屆65歲的音樂大師對前蘇聯進行了回訪,這回他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再度合作,他們不僅互換著獨奏和指揮的位置演奏協奏曲,而且兩人還一起演奏了巴赫的小提琴二重協奏曲。此外,埃奈斯庫還作為鋼琴家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一起合奏了格里格的《C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並且作為指揮家為莫斯科的聽眾獻上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
1955年5月4日,埃內斯庫在巴黎去世,一代傑出的大師終於走完了他那閃爍著多彩光芒的藝術道路,長眠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演奏風格
埃奈斯庫的演奏風格極其自然、真誠和親切,在他的演奏當中,人們看不到刻意的炫技效果和華而不實的賣弄,但卻從始至終能夠感覺到一種崇高、精確和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對於他的這種個性特點,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說得十分貼切,他說:“埃奈斯庫的演奏就如說話一樣自然,一切音調和樂句,在他那神奇的弓下都像是在隨意地傾訴一樣”。而另一位評論家則說得更為明確,“聽埃奈斯庫的演奏就好像是在聽一位充滿靈感的詩人在朗誦新作一樣”。
作品創作
歌劇
俄狄浦斯王. op.23 (1921-31; UA 1936)
交響樂
四部早年的交響曲(D 小調 1894, F大調 1895, F大調 1896,降E小調 1898)
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 op.13 (1905)
A大調第二交響曲 op.17 (1912-14)
C大調第三交響曲 op.21 (1916-18, rev. 1921)
E小調第四交響曲(1934;未完成)
D大調第5交響曲(1941;未完成)
管弦樂
3部序曲 (1891-94)
Tragische Ouvertüre (1895)
凱鏇序曲 (1896)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896)
中提琴協奏曲
鋼琴與管弦樂幻想曲 (1896)
鋼琴協奏曲(1897;未完成)
第一羅馬尼亞組曲(1896;未完成)
第二羅馬尼亞組曲 (1897)
羅馬尼亞音詩 op.1 (1897)
Symphonie concertante h-moll für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op.8 (1901)
C大調第一組曲 op.9 (1903)
2 羅馬尼亞狂想曲 op.11 (1901)
2 Intermezzi für Streicher op.12 (1902-03)
Suite chatelaine (1911; Fragment)
C大調第二組曲 op.20 (1915)
D大調第三組曲 op.27 (1937-38)
Konzertouvertüre sur des thèmes dans le caractère populaire roumain A-Dur op.32 (1948)
室內樂
鋼琴五重奏 (1895)
鋼琴三重奏 (1897)
D大調第一小提琴演奏鳴曲 op.2 (1897)
F小調第一大提琴奏鳴曲 op.26 Nr.1 (1898)
Aubade für Streichtrio (1899)
F小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 op.6 (1899)
Andante religioso für 2 Celli und Orgel (1900)
C大調弦樂八重奏 op.7 (1900)
Allegro de concert für Harfe (1904)
Bläserdezett D-Dur op.14 (1906)
D大調第一鋼琴四重奏 op.16 (1909)
A小調鋼琴三重奏 (1916)
降E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 op.22 Nr.1 (1916-20)
A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 op.25 (1926)
C大調第二大提琴演奏鳴曲 op.26 Nr.2 (1935)
童年回憶 小提琴與鋼琴 op.28 (1940)
A小調鋼琴五重奏 op.29 (1940)
第二D小調鋼琴五重奏 Nr.2 d-moll op.30 (1943-44)
G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 op.22 Nr.2 (1950-53)
E 大調 鋼琴交響樂,12音樂器 op.33 (1954)
鋼琴曲
第一G大調鋼琴組曲 op.3 (1897)
Variationen für 2 Klavier op.5 (1898)
第二D大調鋼琴組曲 op.10 (1901-03)
序曲與賦格 (1903)
第三鋼琴組曲 op.18 (1913-16)
第一降F小調鋼琴奏鳴曲 op.24 Nr.1 (1924)
第二D大調鋼琴奏鳴曲 op.24 Nr.3 (1933-35)
合唱
曙光 女高音、女聲合唱、管弦樂 (1897-98)
Vox maris. Sinfonische Dichtung für Sopran, Tenor, Chor und Orchester op.31 (1929-51)
Linişte (Stille) (1946)
歌曲
Trois Mélodies op.4 (1898)
Sept chansons de Clément Marot op.15 (1908)
3 melodii op.19 (1915-16)
其他25首歌曲
主要貢獻
埃奈斯庫在小提琴藝術方面的巨大貢獻,還表現在他那卓越的教育才能和輝煌成果方面。眾所周知,在20世紀早期,埃奈斯庫是與卡爾·弗萊什、塞夫契克以及後來功名者著的奧爾等人齊名的小提琴教育大師。當時在他的身邊曾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學者,其中不乏後來成為天才巨星的優秀小提琴家,在埃奈斯庫那長長的弟子名單中,最為耀眼的人物當屬後來成為20世紀頂尖小提琴演奏大師的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了,這位本世紀最讓人驚嘆不已的天才小提琴家,曾在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跟隨埃奈斯庫學習了多年。梅紐因在日後的多次談話中,曾懷深情地回憶過他的恩師在藝術上所給予他的深刻教誨,在他的心目中,埃奈斯庫不僅在技術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而且在藝術修養及做人方面也是一位傑出的偉大人物
埃奈斯庫的得意弟子除梅紐因之外,還有本世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阿瑟·格雷米歐和埃達·亨德爾等多人。據說埃奈斯庫收學生要求極其嚴格,每個學生到他的班上之前,不僅在技術方面要絕對過關,而且在藝術修養方面也要達到他認為滿意的程度。他總是在接受一個學生之前先向他提出許多與藝術相關的問題,如果學生回答不好或者不具備這方面的必要修養,他便要求他們先回去補上這一課,然後再到他的班上來。例如,他曾要求他的學生在跟他上第一課之前先要通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和但丁的《神曲》等世界文學名著,否則便不會正式接收這個學生。他就是這樣一位將全面藝術修養著得比其它各種條件都重要的偉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