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亮

林昭亮

台灣出生的美國小提琴演奏家,當今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中的一位,每年都與五大洲的主要樂團演出並舉辦獨奏會和室內音樂會系列演出。他美妙絕倫的演奏受到高度稱讚,2000年林昭亮被《音樂美國》選為當年“年度器樂演奏家”。

基本信息

生平介紹

林昭亮,美籍華裔小提琴家,1960年1月29日生於中國台灣新竹市,祖籍安徽省 。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兩年後首次登台演出,10歲時獲台灣青年比賽冠軍。12歲時被送往澳大利亞,入悉尼的新南威爾斯州音樂學院,師從羅伯特·皮克勒 (Robert Pikler) 學琴。

在悉尼, 受伊薩克o帕爾曼 (Itzhak Perlman) 的啟發,於 1975 年赴紐約報考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帕爾曼的老師多羅西o迪蕾 (Dorothy DeLay) 女士學習六年。在校期間即已經與奧曼迪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和普列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

1977年奪得馬德里索菲婭王后國際比賽的桂冠。19 歲在紐約莫扎特音樂節首次登台,隨後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開始其職業演奏生涯。以獨奏家身份芝加哥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皇家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同台獻藝。並與許多獨奏名家舉行室內樂演出。

1981年,林昭亮作為大陸邀請的第一位台灣音樂家來上海和北京訪問演出,1984年再度訪華,均獲得成功,給中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1987年加入美國籍, 1991年並往母校朱利亞德音樂學校任教。

2000 年,被《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 雜誌評選為“年度器樂演奏家”。

2007年他被聘為萊斯大學 Shepherd 音樂學院任終身教授。他演奏用的琴是斯特拉迪瓦里在 1715 年製作的“提香”。

1997年林昭亮回亞洲創辦台北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並任音樂總監,深受好評。

自 2001 年起,林昭亮擔任拉荷亞音樂協會“仲夏音樂節”的音樂總監,從最初著重於純粹室內樂演出,發展到目前包含舞蹈、爵士和新興音樂節目等的多元化之音樂節,並委約許多作曲家創作新曲,其中包括奇克o柯瑞亞 (Chick Corea)、斯蒂瓦特o柯佩蘭 (Stewart Copeland)、里昂o柯希納 ( Leon Kirchner)、克里斯多福o勞斯 (Christopher Rouse)、維恩o舒特 (Wayne Shorter)、凱佳o薩利亞霍 (Kaija Saariaho) 和岡瑟o舒勒 (Gunther Schuller) 等。2012年起,林昭亮將擔任香港室內樂音樂節音樂總監。

榮譽

和馬友友一樣,林昭亮是享有國際聲望的華裔弦樂演奏家。他的聲音和風格已經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當代國際流行的共性。2000 年,為《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 雜誌評選為“年度器樂演奏家”。一般來說,中國人演奏弦樂器大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或韻味。我們中國人或者內行人一聽就能夠聽出來。這情形很像一個中國人英語說得極好,好到外國人會誤以為是紐約當地人,而我們卻能夠辨認出他的源出。這是一種奇妙的民族認同感。林昭亮的華裔背景藏匿在他的靈魂深處。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國際型演奏家,他和帕爾曼、鄭京和之間只具有個人風格上的不同。這從他錄製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集可以得到明證。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為當年他和小提琴家杜什金旅行演出寫了一首《二重奏協奏曲》,又從他的舞劇《彼特魯什卡》和《普爾欽奈拉》中選出幾首樂曲改編成《嬉遊曲》和《義大利組曲》。這些就是他為這個樂器組合寫下的全部作品。這些樂曲不約而同地向古老的義大利小提琴學派表達敬意。在18世紀的精神風貌中摻入20世紀的和聲與節奏。在風格上是典型的斯特拉文斯基式的機智、幽默和帶有戲謔味的玩笑,節奏動力強勁,有種期待高潮的令人神往的感覺。林昭亮的琴聲光潤細潔,運弓十分精雅,把這些動聽的樂曲處理得古意盎然,帕爾曼的同曲目唱片相形之下有些粗糙,感情的細膩程度上也略有不及。

最佳協奏曲唱片

林昭亮1988年推出的西貝柳斯和丹麥作曲家尼爾森(1865-1931)的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博得了評論界的一片喝彩,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為1989年最佳協奏曲唱片。

西貝柳斯

年輕時,西貝柳斯曾經有過從事小提琴獨奏生涯的打算。他當時在一個弦樂四重奏組裡任第二小提琴手,並且在音樂會上拉過獨奏。當外出遊玩時,他俱懷逸興壯思飛,會站在船頭迎風演奏手中的小提琴。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慶幸他最終還是把精力投入了作曲事業。

1903年,西貝柳斯寫出了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初稿,這時候他已經是兩部成熟的交響曲的作者。儘管在技術上他十分有把握,西貝柳斯還是很謙虛地徵詢了幾位小提琴家的意見。布爾梅斯特是西貝柳斯原本打算題獻和首演的人。韋克謝是最終的題獻者。1903年定稿的首演卻落到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哈里爾身上,那是1905年10月19日在柏林,由理查·施特勞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協奏。評論界反響熱烈,但是當時坐在觀眾席上垂垂老矣的約阿希姆不喜歡這部新作,稱它既駭人聽聞又枯燥乏味。今天,這部協奏曲已經牢牢地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是西貝柳斯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之一。林昭亮的演奏琴聲純美、技巧輕鬆,藝術感覺敏銳。他在樂曲開始處拉出來的幽香清亮的聲音一定正是西貝柳斯心目中構想的效果。柔極樂章柔和、溫暖、節制,沒有我們常聽到的過度昏熱的感情泛濫。林昭亮不把這部作品當作是單純力量筋骨的展示,而是注重表現西貝柳斯內心希冀的高雅的貴族氣質。他的技巧十分好,不過分強撐硬努,使用合理自然。在順應自然這一點上,林昭亮體現的是典型的中國美學理想。

尼爾森

尼爾森是西貝柳斯的同齡人,同屬民族樂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好手。除此之外,兩人不再具有什麼共同之處。兩人的音樂風格南轅北轍。西貝柳斯眼望過去,19世紀晚期浪漫傷感的餘緒終生不能釋懷,作品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尼爾森植根未來,獨創的漸進調性和倔強有力的音樂語言不為當時理解;生前發展局限於國內一隅。兩人都從各自國家的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尼爾森傾向於疲硬,感情是親切中帶有嚴厲,不像西貝柳斯那樣多情善感,正因為這樣,他的溫柔一刻常常能給人帶來特別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所顯示的。

尼爾森的小提琴協奏曲是1911年寫成的,是他在協奏曲領域最具雄心的作品,1912年2且28日在哥本哈根由丹麥小提琴家穆勒舉行首演。它的風格直接承繼勃拉姆斯晚年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那是一種洗盡鉛華、摒棄繁得的境界。全曲由三個樂章組成。;龐大的第一樂章包含一個緩慢的段落接一個快速的段落,和第二、三樂章在聽覺上構成兩個分量相當的部分。評論家曾經對這兩個部分風格差異之大提出異議,尼爾森的答覆是這樣的:我們也許可以說第一樂章更加活躍激動,但它因此就是更好的音樂嗎?我想不是。在終樂章迴旋曲中我極力強調音樂的環境已經改變了,在結尾處,它摒棄了一般能夠帶給聽眾驚奇和感動的東西。對我來說,這一點表達得十分清楚。寫一個輝煌的結尾輕而易舉,但那樣的話,我豈不是太愚蠢了。第一樂章以一段戲劇化的小提琴獨奏華彩引出一個抒情的主題,它帶有親切、莊重的味道,在發展成一個極度溫存的鏇律時要然而止。轉人奏鳴曲式的快板段落,富有男子氣概的高視闊步的主題與流暢舒緩的抒情主題形成對比,中間夾有許多有趣的插部,其中有一處的鏇律像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中未出殼小雞的舞蹈一段。第二樂章平靜的半音階鏇律,帶有變幻的色彩和不可預知的即興成分,結尾美得令人神搖意奪。第三樂章用傳統的迴旋曲式寫成,隨想風格的斷奏曲調錶現有意抑制的愉快和高興的心情,很近似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第三章對歡樂情緒的理解。華彩樂段之後,迴旋曲主題再現,音樂逐漸越來越輕、越來越淡,由一聲強奏和弦斷然結束,和第一樂章結尾造成呼應。林昭亮以令人屏息的技術解決了這部協奏曲中大量的棘手段落。他的發音優美,音質純淨,對作品結構的把握十分透徹;自始至終全神貫注,把尼爾森柔情的一面演繹得特別美。

教學方法的評價

林昭亮從15歲開始跟隨多蘿西·迪蕾女士學琴,一直學到21歲。對這位名聞遐邇的一代名師的教學方法有深刻的理解。鑒於迪蕾女上培養出來的明星級演奏家在當今世界音樂舞台上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這裡引述一段林昭亮對她的教學方法的評價:我們在世界樂壇上看到的那些已是職業獨奏家的、出了名的她的學生,只是她學生中的少數。因此你可以想像出這個名單有多長。她有很多學生在世界各地當樂團團員,當老師,教下一輩的年輕學生。她的學生在亞洲、蘇俄、歐洲、以色列,甚至南非都有。所以,從這可以想像得到,她的影響可以傳好幾代。對我來講,她很重要的幾點好處就是:第一,她非常友善,不是一個那種傳統的嚴師,嚴峻得把學生嚇個半死。第二,她的看法非常透徹。她分析一個學生演奏方面的問題,不會只是敷衍地說:'你這個音拉得不準,調一調就好了。'從來沒有這回事。要詳細地說這個學生為什麼會拉走音,要問這個學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有了這種訓練之後,學生也可以自己分析自己的錯誤。即使哪一天不再跟她學了,還是可以自己教自己,一直教一輩子。第三,她還很關心所有學生的個人成長。像我小時候,她總要問我有沒有自己讀書,有沒有機會去多看些不光是音樂方面的書刊,還有歷史、社會學。這些都是對個人成長很有影響的知識,都需要得到。然後,過一段時間,學生長大了,她又開始關心成家的問題。所以,學生常常把她當作祖母一樣看待。她知道一些學生在紐約生活很苦。有時她覺得這些學生學琴的過程不夠穩定,就要了解為什麼不穩定。是不是不練琴,為什麼不練琴,是不是在外面打工打得太苦了。或者,像一個中國來的學生,住在一個外國人的家裡,是不是處理得不好,有衝突。怎樣處理這些小細節,她都會幫忙。跟迪蕾處了一段就會發覺,她這個人很細心,非常關心每個學生。我跟她學了6年,畢業之後我還是找機會回去拉給她聽,或者向她請教一些演奏技巧方面、音樂方面,或人生觀方面的問題。

總論

在世界各地登上音樂表演舞台的華裔演奏家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自然、樸素,講究韻昧,追求弦外之音。他們的成就豐富了許多經典名作的內涵,同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