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蘇聯最偉大的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從5歲起從敖德薩音樂戲劇學院的斯托里亞爾斯基(Stoliarski)學習,1926年於該學院畢業。
1927年應邀赴基輔演奏格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樂隊協奏,其演奏深受作曲家讚賞。
1928年移居莫斯科。
1930年參加首屆烏克蘭青年演奏家比賽獲一等獎。
1934年起任莫斯科音樂學院副教授,1939年升為教授。
1937年在布魯塞爾參加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第一名,從此聞名世界。
二戰中,他為前線而演奏,1945年與戰後第一位訪問蘇聯的美國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反響極為強烈。之後,頻繁在世界各地演奏。
1954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
1960年獲列寧勳章。
1974年10月24日,奧伊斯特拉赫病逝於阿姆斯特丹,終年66歲。
音樂之旅
代表人物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大衛,1908年生於俄國的敖德薩,他的父親是具有猶太血統的音樂愛好者,母親則是歌劇院的合唱隊員,在父母的薰陶、感染下,5歲便跟隨著名音樂教育家彼得·斯托利亞爾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就開始登台演出,1926年在敖德薩音樂學院畢業。
19歲那年得到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的邀請,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合作演奏他的協奏曲,使大衛很快就在國內取得聲譽。
1934年大衛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任該校教師,這時他才26歲。
他還與鋼琴家奧波林合作舉辦奏鳴曲音樂會,兩人又與大提琴家克努舍維茨基組成三重奏團到歐洲數個國家巡演,而他個人演出的曲目幾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現代最優秀的小提琴作品,遺憾的是克努塞維茨基過早地去世了,從此,心灰意冷的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不願意再與任何人合作,因為與別人合作,他始終找不到與克努塞維茨基一起合作時的良好感覺,就這樣,他在後半生中再也沒有演奏過三重奏。
音樂才能
大衛有著非凡的音樂才能和高深的藝術修養,以充滿詩意般的抒情性演奏見長,有著驚人的表現力和精深的技巧,演奏風格純樸莊重,富於熱情,能使音樂達到十分高超的藝術境界,他那甜美、純淨的音色和激動人心的感情,強烈地打動著聽眾的心靈,被譽為是“莫斯科的帕格尼尼”,並獲得“蘇聯人民演員”稱號和史達林、列寧獎金。
藝術上曾受到克萊斯勒的強烈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照搬,克萊斯勒的具有唯美傾向的發音手法,在奧伊斯特拉赫那裡變成了表現內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顫指有時採用藝術化的延遲瞬間開始,造成聲音的久遠延綿。
同時代的很多作曲家都將自己的作品題獻給他,如米亞斯科夫斯基、哈恰圖良、蕭士塔高維奇的小提琴協奏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奏鳴曲等。
大衛還善於指揮,1972年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莫扎特協奏曲全集,除獨奏外,他還兼任指揮,特別是他為兒子的演出所指揮的樂隊,被人們傳為佳話。
斯氏名琴
1955年他買下"馮塔納伯爵"。在他所擁有多把斯氏名琴中,"馮塔納伯爵"是他最珍愛的一把。這把琴與奧伊史特拉赫一起參與了許多音樂會及錄音,也伴他渡過了音樂生涯最輝煌的年代。
目前,"馮塔納伯爵"成為義大利收藏家彼得隆戈(PaoloPeterlongo)家族所有,並經常出借給優秀小提琴家,如烏扥烏季(UtoUghi)、義大利頂尖"音樂家合奏團"樂團首席瑪麗安娜席爾布(MarianaSirbu)等人。
大師聆聽
1945年,奧伊斯特拉赫出訪日本和美國,獲得巨大的成功。在美國,著名藝術大師克萊斯勒、弗朗西斯卡蒂、埃爾曼、斯特恩、米爾斯坦等人都趕到卡內基音樂大廳聆聽他的演奏。他見到了自己年輕時代的偶像、小提琴巨匠克萊斯勒,並為能博得他的稱讚而引以為榮。
情感內涵
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具有深不可測的情感內涵,那種熱情、博愛的精神,使他的琴音具有聲無限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一位法國小提琴家曾說:“奧伊斯特拉赫是我一生聽過的最完美的小提琴家,這種完美不僅由於他的技術足以和海菲茨匹敵的緣故,尤其難得可貴的是這種技術已經完全溶化在音樂之中。他的演奏是多么地誠摯而高尚啊!他的演奏經常表現出宏偉壯觀的氣魄,那雄渾的力度會打開每一個聽者心靈的大門,他的音色時常流露出柔和和溫暖,如同深情的陽光一般。”
他的演奏氣質中具有一種悲劇的力量,將蘊含在俄羅斯民族心中無數世代的獨特的心靈感受傳達了出來。他的演奏中那種“悲天憫人”的巨大同情心使他的琴音挖掘音樂本身最深處的深刻的人性善的信念,這是非具備最博大的人性的人所有能及的。
個人作品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代表作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迪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迪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奏鳴曲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阿拉姆·哈恰圖良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春天奏鳴曲》
創作於1810年,作品編號OP.24.F大調,樂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抒情流暢的第一主題,在鋼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中,顯得溫順柔和,且生機勃勃。與之對比的第二主題在C大調上有力地奏出,具有青春煥發的朝氣。展開部主要用轉調的手法寫成,在向其他幾個調性的急劇轉換中,使樂曲煥發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仿佛告訴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猶如人們的青春時期,珍惜、把握這一時刻,生命才顯得更有意義,這也是樂曲所表達的內涵所在。接下來的第二樂章為富於表情的極柔板。優美而悠揚的主題被鋼琴徐緩奏出,然後小提琴反覆這一主題,鋼琴與小提琴時離時合,穿插行進,像一對戀人在親切呢喃,尤其是音樂進行到中間部分,樂曲從bB大調突然轉向bG大調陳述主題,取得無比溫柔的抒情色彩。這個樂章只有一個主題,像首自由的變奏曲。鋼琴與小提琴交織出讓人浮想聯翩的樂章,極富柔情,像是傾訴,也似感慨,又仿佛是一個少女的夢境,充滿了濃濃春意,讓人夢魂縈繞,微微自醉。第三樂章是輕快的詼諧曲,用復三部曲式寫成。首先由鋼琴奏出活潑跳躍的主題,小提琴重複,然後兩件樂器又同時奏出。輕快、頓促的節奏充滿活力,並散發出孩童般的天真。第四樂章是迴旋曲,主題歡快樂觀,輕鬆流暢,在F大調上共出現四次,它決定了該樂章的基本情緒,中間還穿插著兩個次要主題作為對比補充。兩件樂器一張一弛,前呼後應,使樂曲散發出迷人的春光,令人心曠神怡。
《克羅采奏鳴曲》
並非是小提琴為主,鋼琴為輔,或鋼琴只是起到伴奏的作用,而是二件樂器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兩者對樂曲的表現都是平分秋色,同樣精彩,因此,兩者的交織、融合都別有洞天,這也是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特色之一。《克羅采奏鳴曲》是貝多芬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因題獻給法國小提琴家魯道夫·克羅采而得此名,作於1803年,是最能顯示小提琴創作技巧的代表作,表現了作者創作成熟時期的風格,貝多芬自認為它是高度協奏風格的作品,幾乎就像一部協奏曲。樂曲為A大調,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奏鳴曲式,莊嚴的慢板—急板。樂曲開始小提琴奏出幾個神秘的雙音和弦與鋼琴以對話的方式奏出序奏,然後以強有力的音樂進入呈示部,呈示部的主部在頓音進行中顯得熱情而富有活力,而且這個主題貫穿全曲,起著支配全曲的作用,在各個樂章中多次出現,使樂曲主題更加鮮明、生動。副部兩個主題分別在E大調和e小調上出現,前者平和肅穆,猶如詠唱著讚歌,後者則進一步發展主部的熱情,在勃發向上的音調中充滿著動力。這個主題在展開部還一直保持著,在再觀部又完整地再現。第二樂章,行板,變奏曲式。主題呈示後,作四次變奏,第一變奏以鋼琴為主,一連串的三連頓音如珍珠在玉盤中滾動,小提琴只作極簡單的助奏;第二變奏是小提琴用三十二分音符的鏇律音型進行變奏;第三變奏轉向f小調,兩件樂器不斷交叉補充;第四變奏最為精彩,就像一個華彩段落,最後是個安靜的尾聲。第三樂章也是奏鳴曲式,急板。樂曲開門見山地奏出快速的主部主題,它具有塔蘭台拉舞曲風格的節奏,情緒熱烈跳躍。樂曲在尾聲中回憶了第一主題,並以第二主題的變體作輝煌的結束。此曲不僅在技巧上難度極大,而且在音量上,二件樂器就能奏出協奏曲般的宏偉氣勢,可見大衛與奧波林二位演奏家身手不凡的功底。
其他信息
聽完這張唱片,你就會對大衛那出神入化般的精湛技藝略見一斑,不由得會讓人肅然起敬。這張唱片的錄音是非常出色的,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色清晰逼真,音樂感尤佳,小提琴的聲音豐滿自然,鋼琴的聲音則純淨無瑕,二件樂器錄製的平衡、勻稱。極為出眾的錄音,使此唱片臻達至高境界,被譽為演繹、錄音兩方面最強的版本,多年收入香港《CD聖經》。在他的另一張唱片中,演奏了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張唱片也是大衛演奏藝術的精華所在,反映出他那熱情洋溢的演奏,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利落的運弓、準確的按弦,豐滿的發音,將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演繹得標新立異,前所未聞,體現出大師的卓越風姿,定會讓你聽得心潮起伏,讚不絕口。
《第一協奏曲》
a小調,BWV1041。第一樂章沒有明確的速度標記,按照慣例大家總是用“Allegro(快板)”來演奏,全曲由強有力的合奏開始。緊接著獨奏小提琴帶出一個略顯哀傷的主題,在整個呈示過程中,樂隊則起到烘托、映襯的作用,時而緊隨、時而應答,最後以合奏結束整個樂章。第二樂章由固定低音構成這個行板樂章的基礎,而獨奏小提琴則有一段極具歌唱性的主題,抒情而委婉,幾經轉調、擴展,將整個第二樂章演化成一首美妙的變奏曲。第三樂章則為速度較快的義大利舞曲,鏇律輕盈歡快。第二協奏曲,E大調,BWV1042,這是巴赫現存的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樂隊配置為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個一把以及古鋼琴。第一樂章是快板,由十分熱烈的全奏開始。這個三段體的樂章在結構上已經和現代奏鳴曲有很多相近之處,但並算十分完整,整體風格依然延續著巴洛克的傳統。主題鏇律加以變化後,獨奏和競奏交錯進行是主要的表現手法。第二樂章的慢板為c小調,以固定的低音主題為基礎寫成,是一首極其優美的變奏曲,聽起來好似一股清泉流出,卻又飽含著火一般的熱情。第三樂章則為“非常快的快板”,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十分鮮明的義大利迴旋曲風格,雖然標註速度很快,但實際上聽起來卻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
《小提琴獨奏曲之五》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之五》,收的是1954年11月13—14日在倫敦阿貝路錄音室錄製的。這一版本的特殊價值在於是由法國大指揮家馬蒂農(J.Martinon)指揮演錄的,帶來了真正法國式的衝動激情。當然,這也是奧伊斯特拉赫演奏該曲在西方國家的惟一錄音。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中,“第三”是奧伊斯特拉赫最常演的一部,該曲奧伊斯特拉赫錄過八次,這裡收的是由奧伊斯特拉赫自己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於1956年11月16日(演奏兼指揮)錄製的,曲中的華彩段也出自奧伊斯特拉赫的手筆,因而也是別有意義的。有“俄羅斯的勃拉姆斯”之稱的塔涅耶夫作於1909年的《音樂會組曲》,是一部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格又十分典雅的類似協奏曲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晚年非常喜歡演奏這一作品。也可以說,正是由於奧伊斯特拉赫的大力推演,才使這一作品獲得了再生的藝術生命。1974年10月24日奧伊斯特拉赫因突發心臟病客死於阿姆斯特丹旅店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曲目中,就包含這部作品。因而專輯收錄這部伴隨大師走完最後人生旅程的作品,應該是很有深意的。
作品評價
大衛有著非凡的音樂才能和高深的藝術修養,以充滿詩意般的抒情性演奏見長,有著驚人的表現力和精深的技巧,演奏風格純樸莊重,富於熱情,能使音樂達到十分高超的藝術境界,他那甜美、純淨的音色和激動人心的感情,強烈地打動著聽眾的心靈,被譽為是“莫斯科的帕格尼尼”,並獲得“蘇聯人民演員”稱號和史達林、列寧獎金。在世界上也同樣受到人們的愛戴,得到許多國家授與的博士、院士稱號。同時代的很多作曲家都將自己的作品題獻給他,如尼古拉·雅科夫列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阿拉姆·哈恰圖良、蕭士塔高維奇的小提琴協奏曲和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奏鳴曲等。大衛還善於指揮,1972年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莫扎特協奏曲全集,除獨奏外,他還兼任指揮,特別是他為兒子的演出所指揮的樂隊,被人們傳為佳話。
如今大衛那非凡的琴藝只有從錄音中才能領略到,特別是他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更能體現出他卓絕的音樂素質與精湛的演奏技藝。在飛利浦公司出版的片號為412255-2的唱片中,就錄有大衛演奏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和《克羅采奏鳴曲》二首作品,這兩首作品都是貝多芬十大著名曲中,最惹人喜愛、深受歡迎的,尤其《春天奏鳴曲》,更是以其優美悅耳的鏇律,讓人一聽鍾愛,也是聆聽奏鳴曲最易入門的作品。《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別名,“春天”的名稱,也並非是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後人根據作品內容所賦予的。這部奏鳴曲屬於貝多芬的早期創作,在風格上繼承了海頓、莫扎特同類作品的傳統,樂曲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和樂觀的情緒,音樂明快而恬美,輕鬆而活潑,猶如絢麗燦爛的春光,樂曲雖然是在描寫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記錄了貝多芬青春時代對生活的感受。
個人評價
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渾厚、溫暖的抒情性著稱,他的分句極有特色,善於通過揉指強調色彩的明暗變化,其演奏既有氣勢和幅度,又柔美細膩,但處理作品往往比較粗。
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曲目很寬,巴赫、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的協奏曲以及和奧伯林合作的貝多芬、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都有很出色的表現。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與鋼琴家列夫·奧波林合作舉辦奏鳴曲音樂會,兩人又與大提琴家維多克·克努舍維茨基組成三重奏團到歐洲數個國家巡演,而他個人演出的曲目幾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現代最優秀的小提琴作品。特別是1954年的訪英演出,更是使整個歐洲樂壇為之震撼,所以,次年訪美時,劇場門口排起了7000餘人的長隊等候售票,這種情況在美國很罕見。從此,他便名揚四海,成為人們所仰慕的世界級小提琴大師。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這些成績使他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是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獲得了6個,由此奠定了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在世界的地位。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於抒情的詩意,藝術上曾受到克萊斯勒的強烈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照舊,克萊斯勒的具有唯美傾向的發音手法,在奧伊斯特拉赫那裡變成了表現內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顫指有時採用藝術化的延遲瞬間開始,造成聲音的久遠延綿。
在當年的冷戰時代,蘇聯也確實將奧伊斯特拉赫作為一張政治牌來打。奧伊斯特拉赫被頻繁派遣出國參賽或演出所取得的成功,也確實為蘇聯因一批優秀音樂家(如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內森·米爾斯坦等)紛紛叛逃西方所造成的狼狽處境撈回了一些丟失的面子。後來,美國政府將范·克萊本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上的勝利大肆張揚,把克萊本稱作美國英雄,當然也是一種冷戰伎倆的政治炒作。藝術家受捧受寵,總比受壓制受迫害好些。像後來的羅斯特羅波維奇夫婦被蘇聯吊銷護照,或者像美國作曲家南卡洛因傾向共產主義被美國吊銷護照最終只能客死墨西哥的例子,那就太慘痛了,回想起來也就不會是覺得可笑了。幸好,真正的藝術家的藝術是超越政治意識形態,而能保有自身獨立純真的品格的。人們作為藝術欣賞者,當然也不再為政治劃線而困擾,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藝術審美取向。像奧伊斯特拉赫這樣曾經的“寵兒”沒有被捧壞,羅斯特洛波維奇這樣的“棄兒’沒有被棒殺,可也真是人類的幸運了。所以,這也成為了藝術學上的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