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喚山節石棉藏族自稱“木尼洛”,主要分布在以松林河為界的猛總、木耳、俄足、足富、移基塔、改池、共和等山寨村落。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生活的是山,他們與之奮鬥力圖改造利用的是山,對他們生存威脅最大的是山。因此在木尼洛的各種自然崇拜中,最突出,最隆重的莫過於對山神的崇拜,世代相傳,因襲成習,演化成一年一度的喚山節。
詳細信息
大體可分為寨祭和家祭兩個階段。寨祭:寨祭即為全寨舉行的請神敬神儀式,此儀式從農曆冬月十三開始,在祭祀主持下,在本寨最古老的房樓設定臨時敬神祭壇,鍋莊上方張掛唐卡,點燃木香,案前供奉一座用糌粑,蕎麥麵捏塑的假山,作為山神的象徵,稱“布極”。晚上,貢白熏煙淨身,吹號擊鼓開始念經。貢白雖有手抄藏經但只作貢品陳列,而其誦念的是祖輩口耳相授的傳統口誦經,主要為全寨解穢驅邪,禳災求福。第二天,貢白繼續誦經,誦經時,民眾既不圍觀,也不禮拜,各家分頭準備祭山貢品。到第三天,即十五日清晨,貢白請出大型布畫佛像——“董白”,放炮三響,眾人抬到寨後空地張掛,案前供山神,並獻祭糌粑,牛羊犧牲和獵刀;又是三聲炮響,從寨內奔出一個臉上塗滿紅黑顏色的 “厲鬼”,驚荒逃竄,祭司則手持利劍邊舞邊追,直到神案跟前,貢白一劍劈下,“厲鬼”萎縮案下,寓意鬼怪已從案內驅走,被降服,全寨即可清吉平安,民眾雀躍回響,齊呼“喔撮”,祭司復至案前誦念祭山經,頌揚山神威德,追憶其創業艱辛,並逐一請喜瑪拉雅,惹爾母(貢嘎山);麥撒母(大雪山),九虎山(倫吉母),直到猛總,木耳所在地的克得由覽山,石爾母山等周圍五十四座大小山神,前來領受獻給他們的供奉,請求山神對一年來人們在山下開荒種地,取石伐木,狩獵放牧等冒犯行為予以寬恕,感謝山神曾經給予的恩惠,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民眾撫胸默念,用心祈禱。隨後貢白用供神糌粑不斷撤向民眾,大家也相互撒抹,分享山神恩賜,互祝吉祥。獻祭的牛羊,各家分領回去,再祭祖先。家祭:家祭是喚山節進行的第二個內容。這時由各家各戶選擇吉日,延請貢白,分別祭山。吉日清晨,家長回村背回人畜尚未動過的清水,專門用來伴合敬神糌粑,搓成小圓團,分三種:一曰各都勒,用以敬天神;一曰準曲勒,用以敬山神;一曰倫且,用以敬鬼王。在木尼洛心目中,鬼王都且八且專施災害。摔岩,水溺,病痛都是它在作崇,使人厭惡,也使人生畏,不敢得罪,只好尊敬,討乞於寬恕。各姓家族都有一處固定的祭山靈台稱創都勒,設在寨後山樑某棵大樹下或大石旁,用石塊壘成一米高的平台,設有靈物或偶像。祭山時,人人熏煙除穢,砍來箭竹枝,青(桐)枝和帶刺荊條,鋪於台前,由貢白念經,呼喚各路山神。宰殺一隻全白公雞,將雞血滴撒在周圍石塊上、樹上,拔下雞毛蘸血貼在各色紙幡上。取出雞心雞肝,砍下頭腳,與糌粑和在一起,放在木香上燒烤,以敬山神。貢白邊念祈禱經文,邊將糌粑團向上拋撒以饗天神,山神;向下撤以敬鬼王。將雞劈開,一半帶回家敬祖先,一半就在山上燒烤,大家一起分食。再將紙幡掛在竹樹枝上,分成三捆:一捆插在祭台附近;一捆插在半山三岔路口的大石旁,這是全家各姓民眾共同的保護神,也是全寨祭山的祭台,稱尚克勒;剩下的一捆作為山神賞賜的象徵,安插在住房西頭房頂上,可保全家吉祥平安。
山是藏族民眾居住區域的最顯著特徵,山與他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強烈的功利主人觀念驅使著一代又一代藏族先民去祈山,敬山,濃烈的宗教儀式,宏大的祭祀場面,年復一年地進行著,慢慢地演化為祭山,祈山,喚山的節日,並且將樸野,原始的宗教,習俗信仰熔鑄在節日文化之中,為研究藏族山神信仰,山神神話提供了寶貴的民族學,民俗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