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喀拉蚩位於阿拉伯海濱,原是一個小漁村,1729年逐步發展為城市。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後,喀拉蚩成為首都,直到1960年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從獨立後到現在,喀拉蚩市人口迅速增長,現有人口約1600萬(2009年)。面積約3530平方公里。
喀拉蚩是信德省省會、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經濟、貿易、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航空交通站和海運港口,也是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巴基斯坦外交部在喀拉蚩設有辦事處,還有不少中央經濟機構和外國總領事館。喀拉蚩的工業和貿易居巴基斯坦領先地位,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喀拉蚩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軍港,設有海軍基地司令部、艦隊司令部和後勤司令部等重要軍事機構。
喀拉蚩大學和納德工科大學(NED)是巴基斯坦聞名的高等學府。主要的報刊有《黎明報》、《戰鬥報》、《晨報》、《時代之聲報》等。全國唯一的國家藝術團也在喀拉蚩。
歷史
喀拉蚩原為印度洋沿岸的一個小漁村。十八世紀初,一群商人遷居到這裡。
1839年,英國占領喀拉蚩,並將其劃為陸軍總部。
1843年,喀拉蚩與印度河上游的木爾坦建立航運。此後,喀拉蚩成為了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港口。
1861年,喀拉蚩建立至戈特里的鐵路,並於1878年伸延至木爾坦,與旁遮普鐵路接軌。
1910年,長達56700多米的東碼頭竣工。到1914年,喀拉蚩已成為了當時英屬印度的最大糧食出口港。
1924年喀拉蚩建成了首座機場-真納國際機場,更成為進入印度的主要航空港之一。
1936年喀拉蚩被定為信德省的首府。
1947年到1960年,喀拉蚩曾經是巴基斯坦的首都,
地理與人口
喀拉蚩位於印度河三角洲西北側,南瀕阿拉伯海。地勢平坦,四周環繞許多沙洲、島嶼,市內有兩條季節河流過,擁有天然良港。一年大部分時間氣候宜人,冬季(1~2月)平均最低氣溫13℃,夏季(5~6月)平均最高氣溫34℃。雨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僅200毫米。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後,喀拉蚩人口的迅速膨脹,其原因來源於因印巴分治,印度逃出的回教徒的大批湧入。現有(2009年)人口約1600萬
在喀拉蚩遜尼派與什葉派在喀拉蚩所占的比例為30%對65%,什葉派力量相對強大。
經濟狀況
喀拉蚩,擁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以上。它不僅是旁遮普所產農產品的主要輸出港,獨立後更因機械產品的輸入而盛極一時,也充當內陸鄰國阿富汗的貿易港。
喀拉蚩有公路通往內地及伊朗等中東國家,也是全國鐵路、航空網的中心,聯繫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鐵路主要用於與內地之間的貨運,亦有客運和郊區鐵路;
喀拉蚩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中心之一,是歐洲與遠東之間重要的中轉站。
工業和貿易是喀拉蚩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工業主要有紡織品、鞋靴、金屬製品、機械(汽車組合、飛機修理)、電子、化學、食品、橡膠製品和石油產品。手工業產品有土布、花邊、掛毯、陶器、銅器和金銀刺繡。設有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等眾多金融機構。
但是,伴隨著暴力和罷工的困擾,喀拉蚩這個全國最多人口的城市經濟停滯,商業和工業方面遭遇重大損失。據當地的貿易和商務聯合會官員說,罷工和暴力行為2010年使喀拉蚩損失數萬億美金,因此也使捉襟見肘的巴基斯坦經濟雪上加霜。
文化與旅遊
文化
喀拉蚩市區分新區和舊區兩部分,舊區位於港口附近,彌散著東方國家特有的神秘氣氛;新市區內現代化建築林立,洋溢著現代氣息。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
市內的喀拉蚩大學建於1951年,設有75個學院和22個研究生部。還擁有中國小和各種專科學院900餘所。
文化設施有圖書館、博物館、報社、通訊社、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中心。
娛樂設施有公園、劇場、影院、體育場、體育俱樂部、動物園、植物園。
醫療設施包括20餘所綜合醫院和5所專科醫院。
旅遊
喀拉蚩作為巴基斯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現代和古代文化在這裡完美結合。既有狹窄的小巷、破舊的古城、碎石子小路,也有高雅的現代建築。城中有不少巧手的工匠運用傳承的古老技藝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
有寬廣且陽光充足的海灘、深海垂釣、遊艇、高爾夫還有騎馬。飯店提供巴基斯坦和西方的飲食。
在喀拉蚩的市場購買到手工藝品,以及獨特設計的漂亮地毯。
喀拉蚩作為新興的港口城市,古蹟不多,博物館雖小卻收藏豐盛,有巴基斯坦國父棗真納的陵寢。
主要景區有:“巴基斯坦國立博物館”旅遊景區,“裘寬迪”旅遊景區,“真納墓”旅遊景區,“哈埋磯湖”旅遊景區。
中國關係
上海市與喀拉蚩市於1984年2月15日結為友好城市。兩市結為友好城市以來,高層往來較為頻繁,在城市規劃等領域開展了交流,並在固體廢棄物收集處理等方面開展合作。
暴力記錄
1947年到1960年,喀拉蚩曾經是巴基斯坦的首都,作為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喀拉蚩有著長久的暴力歷史。
一大主要原因是喀拉蚩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爭鬥。巴基斯坦全國總人口150000000,其中80%為遜尼派、17%為什葉派。儘管絕大部分的巴基斯坦人民和睦相處,但是,雙方團體中的極端主義勢力卻經常發生衝突。每一年在遜尼派或什葉派節日時,均伴隨著教派衝突,從無例外。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各政黨和民族中,又都有遜尼派和什葉派,使得黨派衝突外,又有尖銳的教派衝突,因此暴力衝突在喀拉蚩此起彼伏。
還有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巴基斯坦被美國用做對付阿富汗武裝分子的武器,大量武器流入喀拉蚩。各種各樣的派別都全副武裝起來,變得更加危險,導致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2002年1月,《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珀爾正在追蹤報導一個月前在一架橫跨大西洋的班機上試圖引爆鞋內炸彈的理察·瑞德事件。1月23日,珀爾在喀拉蚩被綁架。 2月21日,網際網路上刊載了一段描述珀爾被謀殺的錄像。5月珀爾的遺體被發現,並被送返美國。
一個月後,阿哈穆德·奧瑪·西德·謝克以及另外三名疑犯因參與綁架和謀殺珀爾而被指控。2002年7月15日,他們在巴基斯坦被定罪,謝克被判處死刑。
2002年9月11日,巴基斯坦警方逮捕了在喀拉蚩的一所住宅中的一批“基地”組織嫌疑者,包括RamziBinalshibh,他被便衣警察逮捕。
2007年,喀拉蚩被評為巴基斯坦政治暴力最糟糕的城市。
2010年2月,塔利班高級指揮官巴拉達爾在巴基斯坦喀拉蚩落網。
2010年8月2日,巴基斯坦統一民族黨政客拉沙·海德爾和他的保鏢遭兩名不明身份的槍手襲擊,海德爾和他的保鏢當場身亡。他遇刺後,喀拉蚩發生了大規模的騷亂活動,導致40人死亡,90人受傷。很多被害人是普什圖人。此外。不法分子還在市內進行打砸搶燒的活動,導致事態進一步升級。
2011年以來,喀拉蚩曾發生多起種族和政黨之間的流血衝突:
5月23日,塔利班向喀拉蚩一處海軍基地發動軍事襲擊,造成10多人死亡、一架戰機被擊毀。這是塔利班為報復本·拉丹在巴基斯坦遭美軍殺死。
7月5日,喀拉蚩發生多起暴力事件,共造成15人死亡、29人受傷,多輛汽車被燒毀。6日清晨,巴警方在喀拉蚩市區停著的一輛大巴上發現5具屍體,均為遭槍擊身亡。目擊者稱,這些遇難者5日夜被不明身份的人綁架,第二天被開槍打死。此外巴警方表示,此前一名人民民族黨地方領導人在喀拉蚩遭襲受傷可能是最近頻發暴力襲擊事件的主要原因。
7月6日,喀拉蚩官員說,該市在過去24小時內連續發生槍擊和暴力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
7月22日喀拉蚩發生新一波暴力事件,造成至少11人死亡,15人受傷。
8月1-2日,喀拉蚩再次發生種族衝突,出現191次槍殺案,91名歹徒被逮捕。巴基斯坦官員2日稱,過去24個小時內發生的暴力事件共造成至少35人死亡。
8月17-18日,喀拉蚩發生多起暴力事件,造成38人死亡。
據巴基斯坦人權委員會統計,2011年以來喀拉蚩發生了至少490起政治、宗教或是種族的殺戮事件,造成1100多人死亡。
巴基斯坦英文大報《每日時報》2011年7月30日刊載了伊利亞斯寫的文章,認為再過四年(即到了2015年),巴基斯坦就可能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國家了。
2012年7月23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喀拉蚩市領事館附近發生一起機車炸彈案,爆炸造成兩人受傷,中國駐喀拉蚩領館人員表示無中國人受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