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漢延光三年(123年)刻,闕以石條壘成。在河南省登封縣嵩山開母廟遺址。“開母”原名“啟母”避漢景帝名諱而改,啟為夏禹子,銘記夏禹治水事跡。是《嵩山三闕》之一。銘文分成二段,《金石萃編》載:每段均高一尺八寸五分,寬八尺九寸五分。字凡共二十行,滿行十二字,下段題名十行,滿行七字。《開母廟石闕銘》的篆書,書法古樸,是漢代篆書的名跡。較《少室石闕銘》為嚴謹,比李斯諸刻方緊,而秦篆渾樸茂美之氣,’尚依稀可見。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茂密渾勁”不為過譽。此闕石質粗劣,歷時久遠,故缺損亦多,《校碑隨筆》以“玄”字右下角未損者,為明代拓本。上海藝苑真賞社有影印本行世。清馮之鵬評此銘:“漢碑皆隸書,其篆書者絕少。此與《少室銘》實一時一手所作。篆法方圓茂滿,雖極剝落,而神氣自在。其筆勢有肥瘦,亦有頓挫,與漢繆篆相似。”
開母廟石闕銘拓片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嵩山開母廟石闕銘,縱88.5厘米,橫231厘米。
此為乾隆淡墨精拓本。黃易鑑藏,鈐“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印。
漢延光二年(123年)。銘文記述鯀和大禹治水事跡。篆書與《少室石闕銘》近似,惟字型稍小,體勢方古。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茂密渾勁,莫如《少室》、《開母》,漢人篆碑,只存二種,可謂世之鴻寶,篆書之上儀也。”闕位於河南登封嵩山南麓萬歲峰下。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