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啟功先生字元白,又作元伯,滿族,1912年7月26日生於北京。啟功先生出身於皇族支系,但根據爵位累降制的規定,他家族逐漸沒落。先生一周歲時,父親即因病去世,他便隨曾祖父和祖父生活。四歲時即入私塾讀書。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先生自幼即受到嚴格的啟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薰陶。不幸的是,1922年先生十歲時,曾祖父和祖父先後去世,同年,家中還有多人故去,家業因償還債務和辦理喪事而破產,先生和寡母及未出嫁的姑姑,只得過起舉步維艱的生活。直到1924年,先生12歲時,曾祖父和祖父的幾位門生非常同情他們“霜媳弱女,同撫孤孫”的遭遇,酬資仗義相助,先生才得以插班就讀於匯文學校國小部,1926年升入中學,但高中未畢業便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在此期間及之後,由於先生想找到一份喜愛並適宜的職業,曾先後隨戴姜福(綏之)先生學習古典文學,隨賈羲民(爾魯)先生、吳鏡汀先生學習中國繪畫。其間,為維持生計,先生曾教過家館。
1933年,經曾祖父的一位門生傅增湘先生介紹,先生得以結識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陳校長對他的評價是“寫、作俱佳”,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從此遇到了培育並影響他終生的恩師。陳校長先安排他到輔仁附中教國文,但不到兩年,便被分管附中的某院長以他“中學未畢業就教中學不合制度”為由而辭退。1935年,陳垣先生又安排他到輔仁大學美術系任助教,美術系的領導仍是那位院長,一年多後,再次以“學歷不夠”為由將其辭退。當時正值北平淪陷時期,在日偽的統治下,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為了維持生活,先生只得不辭辛苦,教兩處家館,閒時便集中精力讀書,研究書法繪畫。這時他的繪畫在社會上已名聲雀起,間或可以出售,補貼家用。
陳垣先生堅信啟功先生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青年,不應被埋沒,便於1938年秋季開學時,請他回到輔仁大學任國文系講師,教授大一普通國文。這是陳垣先生親自掌教的一門課程,於是再也不會有人解聘他了。從此他再沒有離開輔仁大學和教育崗位。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先生在輔仁大學晉升為副教授,先後教授過“國文”、“中國文學史”、“中國美術史”、“歷代韻文選”、“歷代散文選”等課程。由於他學識淵博,講授得法,無論教什麼課都得心應手,獨具風格,深受學生愛戴,並被北京大學聘為兼職副教授,講授“美術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生於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參加了北京市組織的土改工作團,到湖南省澧縣工作。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啟功先生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當時,中國畫院正在籌辦,先生應葉恭綽先生的邀請參與畫院的籌辦工作,曾到南方進行過調研。當時文化部文物局為培養考古及文物鑑定的專業人員,舉辦了考古訓練班,先生被聘為該班的教師,給學員們講授“中國書畫史”及鑑賞知識。
同年,加入九三學社,被選為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委員,並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1956年任市政協常委。
1956年,啟功先生晉升為教授,並以專家身份參加了教育部為貫徹“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針、加強科學研究及基礎課教學和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而組建的“視導團”,到上海、廣州、廈門、南昌、福州、梅州的大、中、國小視察。為新中國初期的師範教育和基礎教育提供了改革的第一手材料。
正當啟功先生滿腔熱情投身教學科研活動並積極參政議政、在各方面做出成績的時候,1958年,在中國畫院,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劃為右派,右派關係轉到師大後,他的教授職稱被取消,北京市政協常委和九三學社社員資格也被撤銷,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在這最困難的時候,是他的恩師陳垣先生給予了他親切關懷,使他在逆境中堅持下來。右派分子不能上講台,他就利用勞動改造的業餘時間潛心學術研究,認真讀書,撰寫論文,努力在學術上做出貢獻。196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古代字型論稿》,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後幾經再版。
“文化大革命”期間,啟功先生又被打為“準牛鬼蛇神”,被不斷審查,並要接受集中學習和勞動,家中也被查封。但在這艱難歲月,他仍利用運動的間隙和休息時間,反覆推敲和修改,醞釀了另一部學術著作《詩文聲律論稿》,並在“文革”後付梓出版。
1971年,啟功先生被借調到中華書局,接受點校《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任務。這是一項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組織國內數十位一流文史專家參與的偉大工程,當時先生還是被掛起來的摘帽右派,在那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他能有這樣的機會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奉獻給祖國,從內心感到高興。自1971年到1980年,經整整十年的艱苦工作,終於完成了這項任務,又回到北京師範大學。
經落實政策,啟先生被重新評為教授,再登講壇,即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1977年恢複本科考試,1978年恢復研究生考試後,他積極投入到教學第一線。不但教本科生的課、帶研究生,還主動承擔夜大學的課程,和廣大青年一起,十分珍惜這遲到的春天。
1982年,他創立了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點,1984年該專業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點,先生被聘為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直至逝世前,一直不顧年邁體弱,堅持工作。2000年又與已故著名學者鍾敬文先生等創辦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20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很多人已成為教授、編審、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目前仍在讀的博士生還有10之多名。
從1933年進入輔仁附中,1935年進入輔仁大學美術系,啟先生已從事教育事業72年,從事高等教育70年,是輔仁和師大的兩朝元老,也堪稱我國資深的教育家。啟先生有很多光輝的頭銜,但他認為那些都是自己的副業,自己的主業只有一個,那就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與科研實踐中,他一貫注意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從教學與科研實踐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再用這些經驗,去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果,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肯定,隨時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由於在教育事業上成就卓著,1998年、1999年和2001年,他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師德標兵”和“北京市職業道德明星”,並獲得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改革開放後,很多貧寒的學生考入北師大,生活相當困難,啟先生得知後十分焦慮,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便於1990年在香港舉辦書畫義賣,籌集資金160餘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並堅持不以自己的名義而以先師陳垣先生“勵耘書屋”中的“勵耘”二字命名,設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目的既在感激恩師對自己的教誨與培養,亦在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陳垣先生愛國主義思想及辛勤耕耘、嚴謹治學、獎掖後學的精神。這種高風亮節不僅使北師大師生深受教育,也在教育界引起廣泛影響。
1997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建校95周年時,啟先生受學校委託,擬定並親自題寫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這一校訓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深刻揭示了師範教育的本質,具有精闢的教育理念,不但深刻地教育了北師大的師生,也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兄弟院校的好評。而這兩句話也正是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從教70多年的生動寫照。
啟功先生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作為我國當代文化名人,他集詩、書、畫和文物鑑賞、學術研究於一身,是享譽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國學大師。
啟功先生是一位成名已久的畫家。他從小受祖父的薰陶,酷愛繪畫。最初拜賈羲民先生為師學畫,賈老師不但畫得一手典型的文人畫,而且對書畫鑑賞也極有素養,使啟先生在繪畫和鑑賞兩方面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後來賈老師又主動把啟先生介紹給著名的“內行畫”畫家吳鏡汀先生。啟先生隨吳老師學畫,也不全囿於老師的成路,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構圖嚴謹,手法生動,色彩鮮明,韻味悠長,尤擅長山水竹石,極富傳統文人畫的意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的作品已在畫壇嶄露頭角,他也曾作畫賣錢,以貼補生活,以至不少佳作流入社會,而於五十年代達到藝術高峰。專家評論他的畫最突出的特點是:“以畫內之境求畫外之情,畫境新奇,境界開闊,不矯揉造作,取法自然,耐人尋味”。近幾年來,每年的書畫拍賣,都能見到啟功先生早期的繪畫作品,並被愛好者出高價收藏,足見其珍貴。但在“反右”運動中,他因在畫院被打成右派,嚴重挫傷了他對這項事業的熱情,再加之當時提倡要鞏固專業思想,於是只得封筆,而把全部精力放到教學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藝春天的到來,啟先生才重執畫筆,但鑒於書名太高,“書債”太多,所以繪畫作品並不太多,因而尤顯可貴。在中南海、全國政協、中央文史館、釣魚台國賓館等處都收藏有啟先生的書畫佳作。先生還為國家領導人出訪及文化事業的國際交流繪製了不少作品,他常風趣地說:“我這裡是禮品製造公司”。而他為第一屆教師節繪製的大幅松石圖,已成為北師大的鎮校之寶。
啟功先生是當代名揚海內外的書法家。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先生被選為副主席,1984年任主席,後任名譽主席。先生高度的書法成就既來自他的才分,更來自他的勤奮。他臨習了大量碑帖,尤以臨習趙孟頫、董其昌、柳公權、歐陽詢、智永等最勤,積澱了深厚的功力,並結合自己的審美情趣,最終獨樹一幟,成為大家。他的書法作品,無論條幅、冊頁、屏聯,都能表現出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內緊外放的結體,遒勁俊雅的筆畫,布局嚴謹的章法,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超水準,形成一家之風,被人們奉為“啟體”。書法界評論他的書法作品為:“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兼灑脫,使觀賞者覺得餘味無窮,因為這是從學問中來,從詩境中來的結果”。人們常說“書如其人”,啟先生的書法,正如他人品學問一樣,秀麗、博雅、才氣橫溢、風流灑脫。自80年代起,已有多種版本的啟功書法集陸續出版。
啟功先生對書法理論也有精闢而獨到的研究,他對大量著名的碑帖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考辨,寫下了大量的專業論文,對書法史和碑帖史的研究作出巨大貢獻。而他所著的《論書絕句一百首》, 以一百篇一詩一文的形式,系統總結了自己幾十年來研究書法的心得體會,在書法界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認為: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之一,既有文化交流的實用價值;又是一門獨放異彩、具有欣賞價值的民族藝術和文字藝術。
啟功先生對書法藝術本身也有很多創見。如趙孟頫說:“書法以運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則認為:“從書法藝術上講,用筆與結字是辨證的關係。但從學習書法的深淺階段講,則應以結字為上。”與趙氏所說,恰恰相反。又如他認為臨碑與臨帖亦是辨證的關係,而帖能更真實地保有原作點畫使轉的面貌,故應更多加臨習;而臨碑則應“透過刀鋒看筆鋒”,才能得其真髓,並自稱“半生師筆不師刀”。他又經過多年的探索,發現字的重心聚集處並不是在傳統的米字格的中心點,而是在距離中心不遠的四角處。並推算出它們之間的比例關係正符合所謂的“黃金分割率”。這些具體的理論都對學習書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表彰啟功先生在書畫方面的成就,2000年文化部為他頒發了“蘭亭終身成就獎”;2002年又頒發了“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啟功先生是一位獨具風格的當代舊體詩人。他在童年時代即對詩詞有濃厚的興趣,並背誦下大量的作品。青年時代經常參加同族長輩主持的筆會,與師友談詩論詞,酬唱應和,打下堅實的創作功底。執教以後,在治學、授業、書畫創作之餘,常就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事件、器物、風景、書畫作品等抒發情感,進行評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詞作品。1989年,他的第一本詩集《啟功韻語》出版,他在自序中說:“這些‘詩’是許多歲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語言的記錄”,是“一些心聲友聲的痕跡。”1994年和1999年,第二、三本詩集《啟功絮語》、《啟功贅語》又陸續出版。之後這三種詩集又合訂為《啟功叢稿·詩詞卷》及《啟功韻語集》。先生的詩很好地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辨證創作觀:格律嚴謹工整,語言典雅豐贍,意境深遠含蓄,學力深厚堅實,深具古典風韻;同時又能堅持“我手寫我口”的原則,不為古人所宥,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密切貼近現實生活,參用當下辭彙,深具現代氣息。特別是一些詼諧幽默的詩,很好地體現了他的人生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徵,為古典詩詞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很多是書寫自作詩詞的,而他的畫作,均有自己詩詞佳句的題跋。詩、書、畫在同一幅作品中展現,達到了和諧統一,觀其畫,賞其書,吟其詩,使人神舒意暢,回味無窮,再次領略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古人稱這類作品為“三絕”,而啟先生堪稱是當代“三絕”之冠。啟先生的詩集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專家們評論他的詩詞“功力深厚,風格鮮明,完美地運用了古典詩詞的固有形式,巧妙地運用了現代新語詞、新典故以及俚語、俗語,形成了他詩詞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特點,為詩詞創作如何繼承與創新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啟功先生是獨具慧眼的文物鑑定家。先生嘗自云:平生用功最勤、成就最顯著的就是文物鑑定,尤其對古代的書畫、碑帖,見識卓異,造詣精深。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積累掌握了很多鑑定的經驗和知識。賈羲民老師經常帶他到故宮博物院參觀故宮珍藏的書畫作品,並結合展品為他講解鑑定知識。先生還經常到琉璃廠等地的古董字畫店向民間的行家裡手請教,他們看到先生如此敏而好學,也都樂意指點他,使他獲得了很多寶貴的實踐經驗。1947年先生即受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在古物館負責鑑定書畫,在文獻館負責審閱文獻檔案,整理清代史料。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成立文物局,負責對流散在社會上的文物進行收購鑑定工作,每遇疑難問題,必約請先生參加。1983年,國家文物局聘請國內頂級專家組成7人小組,對國內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珍品進行甄別鑑定。先生即是7位專家之一。1985年被國家文物局聘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1986年任主任委員,其間所經眼的書畫文物當數以萬計。除書畫外,還對出土文物及古代書籍進行鑑定。如王安石書《楞嚴經要旨》、 宋代龍舒本《王文公集》等。 近兩年還參與了震驚文物界的《出師頌》、《淳化閣帖》的收購與鑑定工作。啟功先生幾十年來,為保護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作出了卓越貢獻,文物界的人都稱他是不可多得的國寶級人才。
在鑑定方面,他有很多高明之處:一是知識面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深入廣博的研究,熟悉與書畫相關的各種知識,掌握更多的可利用的信息。二是他擅長文獻考據,懂得駕馭文獻信息的方法,一旦發現相關問題,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考辨,可以將藝術研究與學術研究結合起來。三是又有多年書法繪畫的實踐本領,深諳其中的藝術規律及具體技法,深諳各家各派的風格特點,見多識廣,從而能夠達到“觀千劍而後識器”的境界。總之他屬於學者型和藝術家型相結合的鑑定家,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從多方面考察,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例如,他對舊題為唐“張旭草書古詩帖”真實年代的考辨;對陸機《平復帖》的全文通釋與考定,都是最好的例證。
啟功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學者。先生自幼聰穎過人,才華出眾,記憶力驚人,涉獵的書籍非常廣泛,且過目不忘,直到老年還能準確說出某事出自某書某章。戴姜福老師是一位博學之人,深通古典文學和傳統國小,在他的教授下,啟先生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後來先生又受教於陳垣先生,深得考辨之學的要領及嚴謹的“竭澤而漁”的治學精神,走上了專業規範的治學道路。陳校長又教誨啟先生搞學術研究應發揮自己的特長,於是啟先生從研究書畫藝術入手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最初幾篇學術論文,如《急就篇研究》、《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都是在陳校長親自指導下完成的。而隨著多年的教學實踐,先生對古典文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歷史學、文獻學、版本目錄學、宗教學,也都有廣泛的涉獵與研究。而在所有的研究中,啟先生仍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能在紮實嚴謹的論證中,處處顯示出自己獨闢蹊徑的聰明才智,常能發別人所未發,道別人所未道。如詩詞格律講解起來十分煩瑣,而先生的“竹竿”理論能舉重若輕地將此問題化繁為簡。他學問廣博,可謂諸子百家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曉。先生常自戲為“雜貨鋪”,實則是博學多聞,而且能打通各學科的界限,成為一名通學博儒。如他晚年所開設的“古籍整理基礎”課,就屬於這類性質,而先生則戲稱為“豬跑學”。
啟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五十年代的《讀紅樓夢札記》和程乙本《紅樓夢注釋》,至今是紅學研究的必讀書目。六十年代的《古代字型論稿》,此書將文字研究和書法研究結合在一起,是文字學的重要論著。六十年代的《詩文聲律論稿》,此書以簡馭繁,是研究詩文聲律的獨詣之作。八十年代的《漢語現象論叢》,此書對中國古典語言,特別是詩詞語言,提出了種種令人深思的問題。八十年代的《說八股》,對八股文的特點和功過做了實事求是的評價。而2004年出版的《啟功講學錄》,雖是學生的整理稿,但典型體現了他博雅通學的學術特點。而累時多年的《啟功叢稿》,更是其學術之大成,其中有關碑帖、藝術的考辨文章,更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道其萬一。先生之學問真可謂博大精深。
啟功先生還是一位在國內外享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活動家。他以卓越不凡的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對國家的無私奉獻,贏得各方面的敬重和愛戴。
1980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兼宣傳部副部長,曾任“九三”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現任顧問。
1982年,恢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資格,1986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以後連任第六、七、八、九、十屆常委,併兼任政協書畫室主任。
1983年秋,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各民主黨派組織一批專家支援西部地區的文化建設,啟先生時已年過七十,仍不辭辛苦,報名參加,先後到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講學,為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獻出一片愛心。
1992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99年任館長。為文史館的建設和文史資料的整理出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2年,任西泠印社社長。
先生還兼任中國佛教協會顧問、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博物館顧問、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他以飽滿的熱情、認真負責的態度,參政議政,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和中外友好合作,奔走往來於友鄰國家和港澳地區。
先生曾多次應邀赴日本、新加坡、韓國參觀訪問,舉辦書畫展和進行學術交流,多次去香港講學,參加文物鑑定。還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邀請,出席學術會議和鑑定古書畫,赴英國、法國考察博物館,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啟先生在藝術和學術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究其根源和他高尚的人格分不開。
先生對國家和民族抱有一顆熱誠的赤子之心。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自幼有宗教經歷、又身為民主黨派重要負責人的公民,他極力維護民族團結,愛國愛教,投身於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和祖國的統一大業之中。他堅決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熱情謳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在政協積極獻言建策,在各種外交場合維護國家的利益與尊嚴,宣傳介紹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他還以一顆博愛之心、憂世之心,密切關懷著國家的發展建設。每遇到自然災害,即踴躍捐獻善款,他無時不真誠地祈禱人民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進而由衷地祈禱世界的和平。每當談及國家和世界尚有貧窮和苦難、醜陋和暴力時,其同情焦慮之心溢於言表,仁愛之心令人感動。
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為人善良、誠懇、注重情誼。他對妻子至愛,對母親至孝,對師長至敬。他能接受他們的愛,深知沒有他們的愛,就沒有自己的一切;更能愛他們,深知這是對他們的最好報答。他書畫藝術的成就和詩詞創作的感人力量都與此相關。他知恩圖報,談及自己的成績,總口必稱陳老校長的恩德,對凡是幫助過他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都盡其所能地予以回報。他對朋友至誠,能向他們敞開心扉,不存蒂芥,不管自己地位多高,都與他們保持純潔童貞的友情。他對晚輩、學生關愛至切,和藹可親,悉心教誨。他常說自己就是在別人的關切和師長的耳提面命中成長起來的。先生的誠摯之心,深厚之情,深深感動著每一個和他交往過的人。
先生操守純粹,道德高尚,為人方正,舉止得體,對事業鍥而不捨地追求,對工作孜孜不倦地努力。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講究禮貌,平易近人。他從不擺名人架子,尊重一切人,包括普通勞動者和晚輩學生。“直如矢,道所履,平如砥,心所企”,這首硯銘正是他做人的原則。“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這是他另一方藏硯的銘文,先生取其“堅淨”二字當作自己書齋的名稱,而這二字也正是他道德操守的生動寫照。
先生性格灑脫,心胸超曠。他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更不計較錢財,對這些身外之物總抱著“難得糊塗”的態度。每遇人生坎坷總能以樂觀的精神、曠達的心胸加以化解,即使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極不公正的況遇,也能積極向前看,而從不怨天尤人。“寵辱無驚希正鵠”,“何必牢騷常滿腹”,這樣的詩句在他的詩中經常出現,心胸之寬廣令人感佩。他言談風趣,應對機敏,出語幽默,喜開玩笑,凡與他談話的人無不感到是一種享受,無不為他的人格魅力所傾倒。
出版年表
1953年
《紅樓夢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年
《敦煌變文集》(與人合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5年
《古代字型論稿》,文物出版社
1977年
《詩文聲律論稿》,中華書局
1981年
《啟功從稿》,中華書局
1982年
《啟功先生講書法》(錄像帶),北京師範大學
1985年
《啟功書法選》,人民美術出版社
《啟功書法作品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論書絕句》,商務印書館(香港)
1986年
《啟功書法作品選》(縮印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書法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書法概論參考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宇野雪村書畫展》,(日本印刷)
1988年
《書法教學》(錄像帶),北京師範大學音像出版社
1989年
《啟功韻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
《論書絕句》,商務印書館(香港)、三聯書店
《啟功草書千字文》,中國和平出版社
《啟功書畫展留影》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1991年
《漢語現象論叢》,商務印書館(香港)
《說八股》,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
《啟功論書札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書畫留影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年
《榮寶齋畫譜-啟功卷》,榮寶齋出版社
1994年
《啟功絮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
《啟功論書絕句一百首》,榮寶齋出版社
1997年
《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
《啟功書話》(即論書絕句一百首日文版),日本二玄社出版
《論書絕句》(再版),三聯書店
1998年
《當代書法家精品集啟功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古代字型論稿》,文物出版社再版
《啟功贅語》,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叢稿》(論文卷、題跋卷、詩詞卷),中華書局
2000年
《啟功三帖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說八股》,中華書局
《詩文聲律論稿》,中華書局
2001年
《啟功論書法》(宣紙本),文物出版社
《啟功書畫集》,文物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臨帖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啟功書畫絮語墨跡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啟功臨懷素自敘貼》,榮寶齋出版社
《啟功臨王羲之十七貼》,榮寶齋出版社
《論書絕句》注釋本,三聯書店
《真茗閣藏名人書畫-啟功卷》,文物出版社
《詩文聲律論稿》(墨跡本)(修訂版),中華書局
2003年
《啟功草書千字文》(再版),中國和平出版社
《啟功草書千字文》,上海書畫出版社
《啟功書法論叢》,文物版社
2004年
《啟功講學錄》《啟功韻語集》《啟功題畫詩墨跡選》《啟功口述歷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給你講書法》(中華書局第17版)
2005年
《啟功臨蘭亭續帖》,榮寶齋出版社
《啟功書畫集》(普及本)文物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楷書千字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啟功書畫選集》(宣紙本),文物出版社
《啟功書法選》(宣紙本),西泠印社
《堅淨居叢帖-臨寫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啟功題跋書畫碑帖選》,文物出版社
2009年
《啟功講唐代詩文》,中華書局
2011年
《啟功的書畫世界》,北京出版社
社會評價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彭利銘如此評價啟功先生:“啟功先生是中國書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剛正、儒雅大方、幽默風趣,是為人師表的典範。啟功是第二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為中國書法的正本清源、發展創新做出過巨大貢獻,他的逝世,是中國書法界和文藝界的巨大損失。啟功先生直到晚年還堅持帶學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們將會永遠記住他。”書法大家謝涇廉說:“老師作為知名的學者,以他博大的胸懷給予我不僅僅書法上的教導,最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他的人生觀。”彭利銘先生回憶說,啟功老師非常幽默風趣,一生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
山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陳梗橋先生說:“啟老是一代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也是社會公認的鑑賞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國的文物鑑賞和文物拍賣,中國文物界對他敬愛有加。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與啟功先生有過多次交往,他給我印象最深、啟發最大的是在文物鑑定方面的實事求是:鑑定古代書畫,知道的就是知道,不明晰的就說不知道,非常坦誠。我曾攜帶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清代的冊頁到北京請啟功先生鑑定,他給了我很多啟發。另外,在交往中我感覺到他的一些觀念都十分開明,並且往往以樸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述出來。他是個京劇迷,常說:‘京劇里板眼第一,然後才能講韻味。寫字也是如此,先講究結體,才能求韻味。’這句話在我多年的藝術創作中起到很大的啟迪作用,避免了一些彎路。”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永年曾撰文紀錄:故宮博物院有個比我年輕的學者王連起,雖然沒有讀過大學,工人出身,但善於學習,精通碑帖和書畫,對趙孟頫有系統研究。他八九十年代是徐邦達的助手,啟功先生非常器重他,當做忘年交,而且逢人說項,不斷為他創造發揮與提高的機會。90年代初,啟功先生讓我推薦王連起去美國大都會做研究,“讓美國人也知道我們有這樣年輕的專家”。稍後我問王連起這回事,他說為他去美國,啟功先生煞費苦心。在一次宴會中,啟功先生在與方聞的交談中,特地引出一個話題,就是趙孟頫的《雙松平遠圖》。這件作品一真一假都在美國,一件在大都會,另一件在辛辛那提。啟功先生對方聞說,在座的王連起能告訴你誰真誰偽的鐵證,你聽他講講。”於是王連起講道,真跡不但有乾隆印璽,而且有一段乾隆題跋,在宣統元年狄平子出版的《中國名畫集》里就引出來了,可是後來乾隆題跋被挖掉了,譚敬組織人作假時就沒有乾隆題跋了。因此。流傳到美國的一真一假兩件,沒有挖痕的必假,那件細看有挖痕的真跡無疑。他又仔細講了真跡的流傳經過和偽作出現並賣給美國的歷史,方聞大為折服,當即拍板邀請王連起赴美。
詩詞選錄
沁園春
檢點平生,往日全非,百事無聊。
計幼時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漸老,幻想俱拋。
半世生涯,教書賣畫,不過閒吹乞食簫。
誰似我,真有名無實,飯桶膿包。
偶然弄些蹊蹺,像博學多聞見解超。
笑左翻右找,東拼西湊,繁繁瑣瑣,絮絮叨叨。
這樣文章,人人會作,慚愧篇篇稿費高。
從此後,守收攤歇業,再不胡抄。
(末三句一作“收拾起,一孤堆拉雜,敬待摧燒。”)
賀新郎
癖嗜生來壞。
卻無聊。蟲魚玩好,衣冠穿戴。
歷代法書金石刻,哪怕單篇碎塊,我看著全部可愛。
一片模糊殘點畫,讀成文,拍案連稱快。
自己覺,還不賴。
西陲寫本零頭在。
更如同,精金美玉,心房腦蓋,黃白頭麻箋分軟硬,晉魏隋唐時代。
筆法有,方圓流派。
煙墨漿糊沾滿手,揭還粘,躁性偏多耐。
這件事,真奇怪!
賀新郎·詠史
古史從頭看。
幾千年,興亡成敗,眼花繚亂。
多少王侯多少賊,早已全都完蛋,盡成了,灰塵一片。
大本糊塗流水帳,電子機,難得從頭算。
竟自有,若干卷。
書中人物千千萬。細分來,壽終天命,少於一半。
試問其餘哪裡去?脖子被人切斷。
還使勁,齗齗爭辯。
檐下飛蚊生自滅,不曾知,何故團團轉。
誰參透,這公案?
西江月
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栓牢。
長繩牽繫兩三條,頭上幾根活套。
雖不輕鬆恰恰,略同鍛鍊晨操。
洗冤錄里每篇瞧,不見這般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