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商城歷史悠久,早在 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定居生息。
夏商為諸侯封地。
西周屬黃國地。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吳後屬楚,有“吳頭楚尾”之稱。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屬九江郡。
西漢時期置雩婁縣,隸廬江郡。
三國,屬豫州安豐郡。
晉,西晉歸屬如故,東晉改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復置為宋城縣,屬汝陰郡。
隋,開皇初,省州並郡,置殷城縣,屬弋陽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置義州,貞觀元年(627)復為殷城縣,屬 淮南道 光州。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避宋宣祖弘殷諱,改殷城縣為商城縣。屬 淮南西路 光州弋陽郡,至此始得縣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併入固始縣為商城鎮。
南宋,仍屬淮南西路光州。
元,為商城鎮,隨固始縣隸屬汝寧府光州。
明,洪武初,隨固始改屬鳳陽府。十四年復隸汝寧府。明成化十一年(1475)析於固始,復置商城縣,屬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
清,初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屬 光州直隸州。清末,屬豫南道光州 。
清末民國初,創辦地方自治,改鄉、里為區,下設保、甲。民國時期先區後鄉,均力行保甲,蘇區時期,縣下設區、鄉。明成化十五年(1475),分因始西南水豐,青峰2鄉及大城鄉兩個里復置商城縣,時設兩鄉32里320甲(每里10甲)。嘉靖三十一年(1551),分兩鄉26里,其中永豐鄉統20里,青峰鄉統6里。明末清初,原里計戶不足當時一甲者,廢而合併。清順治四年(1647年),設東、南、西北四鄉,領12里54保。宣統元年(1909)秋,創設自治研究所。二年(1910)編劃區域,劃縣為7個區,下轄54保。城關及城郊為城區(8個保),豐集以東為康區(8個保),八里崗至銀沙畈(今屬 金寨縣)為和區(8個保),楓香樹以南至湯家匯、南溪(今屬金寨縣)為樂區(10個保),達權店、長竹園一帶為崇區(4個保),鮎魚山以西為安區(10個保),上石橋一帶為平區(6個保)。 民國2年至16年(1913-1927)先後屬河南省汝陽道、河南省豫南行政區。民國11年
(1922)秋,復辦地方自治,翌年復。
1929年商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毀了舊政權,建立了工農政權——縣蘇維埃政府。1932年初紅軍第三次克復商城,更縣名為赤城縣,屬中共鄂豫皖省委。
1933年劃商城東南半壁(約1800平方公里)歸安徽建立煌縣(今金寨縣)。21年(1932)劃縣東南14個半保建立煌縣(今安徽金寨縣),將7個區並為3個區,區下設30聯保,領4121甲。1937年復名商城縣。27年(1938)秋,日本侵略軍陷商城,復為7個區。30年(1941)秋,實行鄉鎮自治,縣劃鎮9年,下設151保1629甲。蘇區時期,縣設區、鄉建制。
1937年10月蘇區縣制結束,復名商城縣,屬河南省第九督察區。
1948年11月30日,商城最終解放,結束了國民黨政府統治,商城為鄂豫行署所在地。翌年2月,屬潢川專區 。
共和國成立後,全縣劃為8個區。即城關區、太機楓區、峽口區、人和區、雙梅區、釧鋪區、獨山區、新生區。
1950年1月,拆新生區為達權店和長竹園區,全縣增至9個區,下設286個鄉(街)。1951年,將原9個區劃為12區,以數稱謂,下轄220個鄉和4個街。
1952年11月, 信陽、 潢川兩專區合併為信陽專區,隸屬信陽專區。
1970年信陽專區更名信陽地區,隸屬信陽地區。
1998年信陽地區更名信陽市,隸屬至今。
行政區劃
商城縣轄10個鎮、7個鄉、370個村(居):赤城街道辦事處、鮎魚山街道辦事處;上石橋鎮、鄢崗鎮、雙椿鋪鎮、汪橋鎮、余集鎮、汪崗鎮、觀廟鎮、豐集鎮、達權店鎮、金剛台鎮;河風橋鄉、李集鄉、蘇仙石鄉、伏山鄉、吳河鄉、馮店鄉、長竹園鄉;湯泉池管理處、縣產業集聚區管理處、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縣人民政府駐赤城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商城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隅,大別山北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6′—115°37′,北緯31°23′—32°05′。商城縣西與光山縣、新縣接壤,北與潢川、固始毗鄰。以赤城街道辦事處為中心,東距安徽省會合肥市208公里,南至湖北省會武漢市234公里,西到信陽市165公里,北達省會鄭州467公里。全境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50公里,總面積213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總面積的1.28%。
地勢
地勢由南向北傾斜。逐級降低,形成中低山、低山丘陵、丘陵壟崗三大自然區。東南西三面由縱向山脊環繞,峰巒疊嶂,溝谷交錯,地貌多姿。有大小山峰300餘座,千米以上山峰16座。金剛台海拔1584米,為大別山脈在河南省境內最高峰。南部中低山區面積12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0%。中部低山丘陵區面積101.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2%。北部丘陵壟崗區面積89.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8%。東北部上石橋鎮武橋村(原武橋鄉)海拔44.5米,為全境最低處。全縣地形海拔高差1539.5米。
水文
商城全境有大小河流728條。主河為灌河,源於黃柏山,縱貫縣境南北,經固始縣史河匯入淮河,境內流長108.14公里,流域面積128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灌河主要支流有8條,呈羽狀分布,多從高山下瀉,水流湍急,是重要的水力資源。次河為白鷺河,以及史河支流琉璃河、東沙河、清水河。解放後,商城興建了大量水庫,大型水庫1座——鮎魚山水庫,中型2座——鐵佛寺水庫、大石橋水庫,小型水庫17座,總蓄水能力達10多億立方米。
氣候
商城地處北亞熱帶北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1968年至1987年年均氣象數據為:年平均氣溫15.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0℃,極端最低氣溫-2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39.7℃。年降雨量1241.4毫米,分布趨勢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雨日數125.8天。年均日照1763.1小時,日照率44%。太陽總輻射量平均為111.37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輻射量54.5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無霜期222天。
自然資源
植物
商城地處江淮吳楚之間,亞熱帶與暖溫帶交界之處,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因而動物、植被種類多,物產相當豐富。全縣有高等植物140多科,近1800種。 除糧作物外,經濟作物有紅麻、萱麻、棉花、茶葉、蠶桑等;水生植物有藕、荸薺、芡實、菱角等;乾鮮果樹類有梨、桃、杏、李、棗、柿、櫻桃、山楂、獼猴桃、板栗等58種;綠肥作物有紫雲英、苕子、田青等13種。
花卉觀賞植物有菊花、蘭草花、梅花、月季、杜鵑、桂花等200餘種;纖維及編織植物有山葡萄、構樹、葛藤、蘆葦、白臘條、紫穗槐等110種;用材林樹種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櫟類、楓香、楊樹、椿樹、泡桐等150餘種;經濟林有油桐、烏桕、生漆、毛竹等90多種。
藥用植物有188科,1186種;動物藥89科,135種。素有“天然藥庫”、“豫南藥鄉”之稱。“商桔梗”、“商茯苓”、天麻等久負盛名。“金釵石斛”曾為貢品。其中珍稀名貴動植物有天麻、石斛、貝母、雲霧草、八角蓮、靈貓、金錢豹、水獺等。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有銀杏、杜仲、厚朴、天竺桂、鵝掌秋、大鯢、小肥鯢、靈貓等20多種。
動物
商城縣有陸棲動物270多種,野生哺乳類170多種,主要有狐、狼、金錢豹、野豬、水獺、貉、刺蝟、斷板龜、靈貓、草兔等。鳥類200餘種,種類和數量居全省之首,主要有長尾雉、環頸雉、石雉、白鷺、杜鵑、啄木鳥、貓頭鷹、野鴨、八哥等。
礦產
境內礦產資源有煤、方鉛礦、石墨、螢石、大理石、花崗石、雞血石,雲母等20餘種。金剛台、黃柏山、鮎魚山水庫是動植物豐盛的區域。
土壤
商城境內土壤有黃棕壤、水稻土、棕壤、潮土4個土類。黃棕壤主要分布於縣境中南部,占全縣總面積的69.1%。水稻土廣為分布,占全縣總面積的23.4%。棕壤和潮土分別為全縣總面積的2.57%和4.9%。
經濟概況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150.0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7:41.0:30.3,二三產業占比進一步擴大。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03億元,增長19.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06億元,增長20.8%,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6.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0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2.0億元,增長14.0%。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149.46億元,增長13.74%。
工業經濟
2011年,商城縣明確工業強縣戰略目標,以服務企業需求為導向,為企業提供各類融資擔保服務1.62億元,解決嘉娜莎、正大工貿、景盟針織等企業用工需求1500人。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88個,實現工業增加值21.55億元,同比增長22.1%。以縣產業集聚區“雙園大道”建設等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縣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山信糧業二期工程快速推進,開源環保、中原制鬃順利遷址新建,豐渠源甜菊糖實現投產運營,嘉娜莎、北方實業、中周物資等企業成長迅速。產業集聚區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2011年新入駐企業8家,落戶企業總數達41家,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服裝紡織為主導,倉儲物流、機械製造、新型材料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農村經濟
2011年,商城縣在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中先行先試,全面推進“六放大、六提升”,開啟了農村工作新路。在全省第一個也是全面推開了“六大員”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364家各類型專業合作社的入社社員達5.9萬戶。農機補貼額度不斷加大和機作獎補政策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機現代化水平提升,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3.6萬千瓦。註冊成立農民資金互助社38家,糧油種植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耕地、林地等要素資源加速向合作經濟組織、能人大戶集聚,規模流轉總面積達131.65萬畝。137個農村綜合服務站投入使用,39個“華英富民”養殖小區建成開養。新增優質茶園4.2萬畝,油茶產業基地面積穩步擴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初具雛形,“四項創建”成效顯著。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近萬農民實現向市民的身份轉變。“五權”確權基本完成,金融創新紮實突破,新增存貸比達615%。人才創業風氣正濃,1238名各類人才投入“三農”生產,產生了積極的示範帶動效應。
招商引資
制訂出台商城縣招商引資工作意見和促進企業落戶縣產業集聚區的優惠政策,推行服務企業“零阻礙”制度,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積極參與信陽茶文化節、豫滬經濟合作交流會等節會活動,切實加大推介力度,有力提升招商引力。加強與外出創業有成人員的聯絡溝通,激發回歸創業。2011年,商城縣招商引資簽約項目19個,總投資29.1億元。其中落地項目4個,總投資6.6億元;契約項目13個,總投資16.7億元;意向項目2個,總投資5.8億元。惠州中電實業、崇福酒店等一批招商項目順利實施,加快推進。
交通概況
商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交通網路密布,幹線直達,快進快出。寧西鐵路、滬陝高速、312國道、339省道橫穿縣境東西,216省道縱貫縣境南北,即將建設的國道220穿境而過。
社會事業
文化科技
2011年,商城縣有13項技術成果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獲國家專利35項,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文化建設異彩紛呈,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藝匯演活躍城鄉。剪紙、烙畫、葉雕、根雕、奇石等文化產品和婚慶等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在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後,又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殊榮。縣文化館被文化部命名為一級文化館,河風橋鄉綜合文化站被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基層文化站”。
教育衛生
春秋戰國時期,商城處吳楚之地,貫通南北思想,融匯中原和吳楚文化。明清兩代,義學、私塾星布四鄉,文峰、溫泉等書院薈萃。明萬曆年間,商城在歷次會、鄉試中,考中進士和舉人總數均居河南縣級之冠。清代周祖培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參與清廷決策機要。程國仁為進士二甲第一名,金殿傳臚,先後為山東、浙江等五省巡撫。楊式谷歷任兵部、禮部、史部、刑部侍郎,國史館副總裁。蔣艮曾為翰林院編修上書房行走。近代,新型教育興起。新文化、新思想迅速傳播,廣播電視遍及城鄉山谷,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全面實行,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山鄉湧出了一大批大學生、研究生、出國留學生。
2011年,加快縣城區中國小校改擴建,完成了農村中國小圖書裝備一期工程,實現了縣特殊教育學校搬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了基本藥物制度和縣醫院“按病種付費”試點。
城鄉建設
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34.44%。完成14個鄉鎮總體規劃編制,被列為全國5個“縣域村鎮體系規劃試點縣”之一。以建設生態宜居旅遊城為目標,不斷完善市政設施、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南關舊城改造、迎春台安置區建設和新華“城中村”改造等。完成東叉河環境綜合整治和背街小巷硬化等任務。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76平方米。大力開展“三違”集中整治,拆除停建違法建設2.59萬平方米。成功通過省級文明縣城復驗。美麗鄉村建設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22個、達標村100個,3個村入選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被評為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進縣。3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6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6個村列入第六批省“歷史文化名村”。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14個、省級生態村22個,順利通過省級生態縣考核評估,河南大別山國家級保護區獲得命名。縣內實測負氧離子最高峰值達47.8萬個/立方厘米。我縣被評為“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和“2014年中國最美麗縣”之一。
民生建設
2011年,商城縣兌現落實國家各項支農資金2.5億元。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斷壯大,鼓勵支持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有效促進了就業。全面推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6.36%,基本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上調5個百分點,民眾普惠面明顯增加。城鄉困難民眾最低生活標準提高到488元,農村低保、五保持續擴面,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258戶低收入困難家庭已搬遷入駐廉租房,改造農村危舊房700戶。完成35千伏黃灣變電二期擴建等電力項目,有力保障了民眾用電安全。繼續深入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建成新橋水廠等集中供水設施,新增飲水安全受益人口6600人。加快推進S216滬陝高速至縣城段升級改造,不斷提升縣鄉道路標準、增加公路通車裡程,民眾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困難家庭交通事故救助、無主病人救助等政策逐步完善,民生保障不斷加強。民眾增收渠道更加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80元,同比增長9.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200元,同比增長9.6%。
文化藝術
商城文化藝術薈萃,人文環境優越。春秋戰國時期,商城處吳楚之地,貫通南北思想和吳楚文化。明清兩代,義學、私塾星布四鄉,文峰、溫泉等書院薈萃。明萬曆年間,商城在歷次會、鄉試中,考中進士和舉人總數均居河南縣級之冠。清代周祖培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參與清廷決策機要。程國仁為進士二甲第一名,金殿傳臚,先後為山東、浙江等五省巡撫。楊式谷歷任兵部、禮部、史部、刑部侍郎,國史館副總裁。蔣艮曾為翰林院編修-房行走。
商城文化藝術獨具地方風格,地方戲劇、曲藝眾多,人們喜愛以歌舞表達情感,被譽為“歌舞之鄉”。一曲“八月桂花遍地開”使商城全球揚名。共和國成立以來,商城歌舞曾先後多次赴省、3次進京演出。毛澤東總理在懷仁堂親切接見了全體演員。《花傘舞》參加了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榮獲銀獎。一批美術、攝影、剪紙作品參加全國和出國展出。
商城不僅是歌舞之鄉,而且還有皮影戲、花籃戲、絲弦鑼鼓等。
旅遊休閒
2011年,商城縣“一園四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桂花植物博覽園完成園內循環道路硬化,栽植各類花木10萬餘株。黃柏山景區加快推進旅遊循環道路改造升級,法眼寺、息影塔、李贄書院等主體工程即將全面完工。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貓耳峰景區和西河景區建設並行推進,新增旅遊道路3.5公里,漂流項目進展順利。湯泉池景區實施硬化、綠化、亮化續建提升工程,完成碼頭、親水平台建設,音樂噴泉已經投入使用。觀音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全縣組建了旅遊開發集團公司,設立旅遊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全面加強了旅遊資源管理,有力保障了旅遊產業健康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進一步完備,旅遊與文化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旅遊總體效益越來越好。2011年,全縣接待遊客突破1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5.56億元。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餐飲、物流、中介服務等發展。
商城不僅是紅色的紀念地,同時也是“綠色”的旅遊地。境內地理、地貌獨特,使全縣地形呈梯狀分布,南高北低,南部山區,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形成了既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綠水沃土,又有清靜溫馨的田園風光;既有名山大川的奇峰秀石,又有瀑飛泉涌的峽谷幽長。
秀美的山川,星羅的湖泊不僅為錦繡商城平添了許多迷人的色彩,也使商城這塊土地更具魅力。縣內有“黃金湯觀”四大景區: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中原神水”湯泉池和道教聖地觀音山。其他景點星羅棋布,遍布城鄉,比較出名的有鮎魚山水庫、三教洞、觀陣山、顧荊樂堂等。
黃柏山
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AAA級景區,它位於城南60公里“雞鳴聽三省”的交界地 。這裡既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夏日平均氣溫比山下低5℃—6℃),又是綠色的海洋,稱之謂天然氧吧庫。山上著名景區有“小林海”原始森林,“大林海”人造林場;有息影塔、法眼寺等名剎古塔群;有海拔800多米的大牛山“天池”;有白布岩、後河三潭等瀑布群;有獅子頭蠟燭峰上的奇松及眾多的民間美好傳說。
金剛台
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AAA級景區,它坐落在距縣城20公里的南部深山區,它是大別山區的主峰之一,也是大別山河南境內的最高峰,海拔高度為1584米。 區內山景多姿,引人入勝。有奇峰、異洞、怪石、古寨、飛瀑及懸空橫臥長達20多米的仙人橋等。著名的“紅軍洞群”就在山巔之上。珍稀動植物眾多,較有名的有:商城肥鯢、金錢豹、長尾雉和千頭桕、龍鬚柳、五針松等。遊人置身高山峽谷之間,猶如在仙境中遨遊,其樂融融。鮎魚山水庫,是商城縣境內的一所大型水庫,庫內綠水碧波蕩漾,兩岸群山逶迤。庫中大小島嶼風姿各異,較有名的有鳥島、湖心島、猴島等。庫面客輪、遊船眾多,如乘船庫中暢遊,整個身心都會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十分愜意。
湯泉池
湯泉池,大別山中第一泉,有“神湯”之稱。它地處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雷山腳下。 這所天然溫泉,水溫高達58℃,四季流淌,清澈透明,不僅能洗浴,同時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著名思想家、詩人李贄曾在這裡留下“洗心千澗水,濯足溫泉宮”的詩句。清代文人王調也曾賦詩曰:“共知池底春風暖,浴罷遊人漫詠歸。”湯泉池現已開發成為省級旅遊和療養區,有20餘家療養院所坐落在這裡。它背依林木郁翠的雷山,身傍碧波蕩漾的鮎魚山湖水,整個樓台亭閣都掩映山水之間,綠樹翠竹之中。真可謂是一個沐浴、休閒、康樂的好去處。
觀音山
觀音山位於商城縣北部河鳳橋鄉境內,距縣城18公里,距312國道和寧西鐵路8公里,是信陽市、商城縣兩級道教協會所在地,景觀奇特,歷史悠久,山上終年香火鼎盛,信眾遊人絡繹不絕。這裡建有規模較大的道教廟宇雲極觀,是豫南山區有名的道教勝地,秦代史書稱“拐杖山”,唐時稱“觀鐵山”,後相傳抗元將領餘思銘在此觀陣布兵,當地民眾稱為觀陣山。明朝宣德年間,周圍民眾自動捐款捐物,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寺廟,內供觀音像,始稱“觀音山”。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商城縣境內的一座大型水庫。庫中較有名的有鳥島、湖心島、猴島等。
觀陣山
觀陣山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鄉西南3公里處。海拔487米,面積4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5℃左右,周圍有萬畝油茶基地。
四方窪顧荊樂堂
顧荊樂堂位於縣城南50公里長竹園鄉汪沖村西北角的四方窪。是原國民黨商城縣縣長顧敬之為其三姨太游氏所建的城堡式別墅。古時謙稱自己的妻妾為拙荊,故名。
紅色老區
商城有著鮮艷的紅色文明。商城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中共黨團組織,1929年5月爆發了聞名全國的“商城起義”,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建立了河南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開創了河南省第一塊革命根據地——豫東南革命根據地。1934年至1937年,商城人民堅持艱苦的游擊戰爭,贏得了“大別山紅旗不倒”的崇高讚譽。當年的“紅軍洞”現已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景點。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商城有10餘萬英雄兒女投身革命,其中8萬多人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商城是著名革命史跡“金剛台三年紅旗不倒”所在地,為豫南革命老區之一。鄧小平、李先念、劉伯承、徐向前、徐海東、陳賡、王樹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戰鬥過。1925年,商城就建立了中共黨團組織,發動領導農民、學生運動。1929年爆發商城起義,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工農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紅十一軍三十二師,周維炯任師長,並誕生了享譽全國的革命歷史經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在漫長的革命戰爭年代,先後有10餘萬商城優秀兒女投身革命,8萬餘人英勇犧牲。在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理想的這塊熱土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舊址和抗戰史跡,據統計,商城重點革命舊址和抗戰史跡遍布城鄉有七十多處,其中省保單位4處。
商城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建軍地。1931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商城縣長竹園南河灣會師,奉中央命令在此合編為紅四軍。軍長鄺繼勛(後為徐向前),全軍一萬二千五百餘人。後來,紅四軍成為紅四方面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城是紅25軍長征出發地。1934年4月16日,紅二十八軍與紅二十五軍在商城豹子岩會師,會編為紅二十五軍。11月6日,紅二十五軍從商城葛藤山出發,衝破層層封鎖線,與程子華和鄂東北道商城地委會合於光山花山寨。紅二十五軍在商城吹響了北上抗日的號角。
商城是著名革命史跡“金剛台三年紅旗不倒”所在地。1935年至1937年,中共商(城)南縣委領導的游擊隊、婦女排,配合高敬亭領導的紅二十八軍在商城金剛台地區開展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贏得了“金剛台紅旗不倒”的讚譽。
八年抗日烽火歲月里,《新華日報》記者章漢夫,中共豫東南特委委員馮紀新等領導的河南戰時教育工作團、著名詩人臧克家等領導的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團、電影藝術家王瑩、金山領導的上海抗日救亡演劇第二隊、中共黨員佟子實為隊長的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等雲集商城,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商城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立足地。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為了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實施戰略再展開,1947年12月13日,劉鄧大軍分為“前方指揮所”和“後方指揮所”,劉伯承司令員率“後指”挺進淮西,鄧小平政委率“前指”堅守大別山。12月27日,鄧政委率“前指”由麻城進駐商城長竹園鄉五里山,與國民黨部隊展開周旋,最終,重建了大別山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鮮紅的革命史跡,是革命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開發紅色資源,建設紅色旅遊景區,展示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弘揚革命精神,對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人民民眾建設商城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熱情和信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商城小吃
商城有著絢麗的飲食文化。風味鮮美的商城小吃、生態綠色的農家菜餚、獨具特色的山間野味,有“信陽菜源於商城”、“品商城菜食皇家席”之稱,會讓每一位蒞臨的客人流連忘返。
起酥肉餡燒餅
起酥肉餡燒餅為商城傳統風味小吃。主料為麵粉、豬肉、香油等。包餡成形後,貼爐燒炭,文火烤成,外焦里軟,鹹香可口。1983年3月,河南省名菜名點風味小吃展銷會在鄭州舉行,商城國營飲食業職工劉方昆應邀獻技,臨街起灶烤制起酥肉餡燒餅,頗受歡迎。全省參展的150種風味小吃有71種評為名吃,商城起酥肉餡燒餅名列其內。
油炸酥豆
油炸酥豆為商城風味獨特的小吃之一。主料選用粒大飽滿的老豌豆,用配有鹼、礬的開水浸泡24小時後撈出置於笸籮內,手持利刀輕剁,入核三分之一,順刃將刀上所帶豌豆捋入另一容器。待涼乾爽,添油入鍋,燒至十成,以1斤豌豆入鍋,炸成金黃色、豆漂油麵後撈出,用鹽末、五香粉勻拌即可。如法炮製的豌豆,表皮酥薄,內質焦糯,軟硬適中,鹹香可口,或零食,或下酒,一包在手,老少皆宜。此品素由個人提筐串街叫賣,尚無專業門市經營。
筒鮮魚
筒鮮魚為商城地方風味名菜,久為民間喜食。入冬時節,將2斤以上的鮮魚刮鱗去髒,洗淨瀝乾後切成塊狀,拌入適量食鹽裝進鮮毛竹筒內,密封置於陰涼處。月余後,取出以清湯加佐料煮沸食用,肉質鮮嫩、竹香中略帶腐乳味,別具一格。後因鮮毛竹緊缺,民間多改以陶製壇罐作容器,味稍遜。
煙燻臘肉
煙燻臘肉商城農家傳統,歷年臘月殺豬。鮮肉切分後醃製10日左右起鹵,繼而涼曬半月,再吊在廚房內受灶煙燻陶,月余後即成“煙燻臘肉”。久藏不腐,臘香味美,煮熟切片,瘦肉棕紅有澤,肥肉油而不膩,上席佐餐均宜。
商城蔥烤鵪鶉
商城烹鶉技藝歷史悠久,盛於清代。其時,商城籍京官甚多,且有官居高位者,遂將宮廷御膳烹法傳入商城,與商城傳統作法熔於一爐並有所創新,自成一體。商城尚有數名老廚師可操刀獻藝。青年廚師經老輩傳授亦可掌勺,傳統烹鶉技藝後繼有人。
蘇仙石鴨蛋豆腐乾
蘇仙石鴨蛋豆腐乾為縣傳統風味特產。清道光年間(1821——1850),為商城蘇仙石人易繼奎首創。該品用豆腐乾作原料,以炭火烘烤後投入配方獨特的鹵湯中滷製而成,鹵湯使用年代愈久,其味愈醇。成品呈淡綠色或淡黃色,有臭鴨蛋味,但不熏不烈,食之清鮮爽口,暢銷於市。1942年,日軍犯境,易家第二代易德增棄家逃難時,不顧其餘財物,唯將裝有鹵湯的瓦壇帶走。後代代相傳,原湯不易,延用已有170餘年。共和國成立後,蘇仙石鴨蛋豆腐乾由易姓獨家經營,後雖發展至數家生產,仍以易家所產最佳。
觀廟鋪臭豆腐卷
觀廟鋪臭豆腐卷始於清初,為商城傳統地方風味。此品製作,先用黃豆細磨精製成頭薄豆腐,再捲成筒狀置於特製木匣中捂悶,表面顯白色茸毛後即成。成品有腐乳香,味鮮美,入菜可炒、炸、燴、燜,與雞湯、鮮菇、蛋花等烹調成湯,滋味特佳,為他處仿製所不及。 清代,觀廟鋪臭豆腐卷即遠銷京、滬、鄂、皖、川等地,鹹豐年間列入宮廷御膳。觀廟鋪仍有多家生產臭豆腐卷,以其味美價廉而盛銷不衰。
土特產品
天香菜
天香菜屬菊科草本植物,味苦,性寒無毒,鹼性菜。因其味苦,又名苦菜。因具有特殊的臭氣,如腐敗的醬味,故又稱仙人菜。大別山區民間稱其為觀音菜,文人稱仙人菜,戰爭年代稱將軍菜。天香菜生長在深山老林,其葉翠綠肥厚,鮮嫩味美。 香菜是一種集降糖、降脂、降壓於一體的神奇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藥用,由於其味道特殊,李時珍稱其為“天香菜”,天香菜因此得名。實際上商城民間常稱其為“苦菜”或“臭味菜”,其“臭味”和“天香”能祛邪,正是中醫辨證施治、輔正祛邪思想的集中體現。 人們對天香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人們發現天香菜富含18種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瘺、療腫”等藥用功效,能降壓、降血脂、降糖,可有效地保護肝臟,增強肝臟排毒、解毒功能,對糖尿病也有顯著地療效。用天香菜製成的保健茶,維生素含量高,可預防治療近視、假性近視。天香菜還含有抗腫瘤成分,防癌、抗癌,對腫瘤病患者有輔助療效。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腦血栓、糖尿病、兒童肥胖症、近視、腫瘤等疾病,天香菜對這些疾病具有顯著輔助療效,因而就有了很高的開發價值。商城縣及時抓住這一商機,從1990年初開始了對天香菜的開發,將採摘的天香菜製成乾菜,1995年在縣城關鎮三里橋村建成天香茶製品廠,將天香菜製成茶銷售。其天香菜製品——天香袋泡茶也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專利號為01124622.7。2004年,天茶製品廠在長竹園建天香菜製品分廠。
商茯苓
茯苓是名貴中藥珍品,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主要配伍藥。史有中藥材“白銀”之冠名,對人體具有極高的抗癌、抗衰、固精、保腎等藥食保健功能。商城縣有大量的野生茯苓,主要寄生在馬尾松等松樹的根際,人工栽培於窖在地下的松木(椴木或樹兜)上。商城縣森林面積1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8.12%,高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值,其中茯苓主要的寄生源馬尾松占林地總面積的71.8%,達到68萬畝。適宜的生態、良好的氣候條件、肥沃的森林土壤,造就了商茯苓優良地道的品質,加上豐富地野生和人工栽培茯苓資源,使得商城縣成為河南省的茯苓生產基地,並且是全國茯苓主產區之一。商城茯苓以其優異的品質,精細的加工,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特色,在國內外市場久負盛名,“茯薈之鄉”的美名越傳越廣。
商天麻
天麻,別名赤箭,屬蘭科天麻屬植物。對天麻的命名,我國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赤箭以狀而名,獨搖、定風以性異而名,離母、合離以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商城從1970年開始探索天麻的人工培植技術,不久取得成功,到1981年發展天麻的人工栽培面積1.5萬平方米(2尺長的菌材5根擺放1平方米)。一般每平方米產鮮麻2.5—5公斤,高的達10公斤以上。隨著栽培經驗的不斷積累,全縣栽培面積有了很大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也有明顯提高,年產天麻藥材10萬公斤以上。野生商天麻主產於大別山主峰金剛台附近的深山區。
商桔梗
商桔梗因其所特有的“龍頭鳳尾菊花心”優良品質特徵而久負盛名,並通過國家原產地標記註冊。商城桔梗根肥大肉質,切片斷面紋理清晰,呈白色或淡黃色,宛若菊花,是謂“菊花心”。1986年被國家醫藥管理局列為第一批對外保密名種,被譽為“商桔梗”。商城縣所產的桔梗不但具有“龍頭鳳尾菊花心”的優良品質,並且本縣境內桔梗資源非常豐富,生產歷史悠長,最高年產量可達70萬斤。1969年,商城縣桔梗野生變家種試驗獲得成功,首開了全國人工栽培桔梗新紀錄。經過不斷總結提高,擴大商桔梗種植,形成了大面積生產,提供了大量商品藥材,彌補了野生資源的不足。1983年,商城縣桔梗留存面積2000餘畝,桔梗收購量穩定在30萬斤左右。商桔梗的發展,已逐步走上了一條野生種保純、栽培面積擴大、加工層次提高、種植逐步規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桔梗開發的多元化,桔梗全草都被派上了用場,傳統的桔梗也由醫用向醫膳、食用、野菜、保健品、滋補品和旅遊產品等方向發展,鮮食桔梗更是被稱作是“大別山的人參”。
著名人物
商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這裡走出了很多名人。
•蔣艮——商城縣人,光緒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1884年)入直上書房,為皇族子弟溥倫、溥侗之師。
•熊晉閣——商城縣人,光緒二十年進士,任禮部主事,曾與張之洞是同榜進士,後任襄陽道尹。曾創辦《鄂北公報》。
•周祖培——商城縣人,清末大臣,歷任吏部、刑部尚書之職。
•方貞——商城縣人,曾任北洋政府肅政廳肅政史。
•林伯襄——商城縣人,是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創始人、第一任校長。
•洪學智(上將)——商城縣人,1955年、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祖諒(中將)——商城縣人, 原成都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川西軍區司令員。
•成少甫(少將)——商城縣人,原北京軍區副參謀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劉德海(少將)——商城縣人,原國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院長。
•李士懷(少將)——商城縣人,原安徽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武裝警察總隊總隊長。
•李迎希(少將)——商城縣人,曾任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陳明義(少將)——商城縣人,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趙傑(少將)——商城縣人,原瀋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第一坦克學校校長。
•曹思明(少將)——商城縣人,原解放軍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戚先初(少將)——商城縣人,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政委。
•常玉清(少將)——商城縣人,原江蘇軍區第二副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
•鮑啟祥(少將)——商城縣人,原廣西軍區副政治委員,廣東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周維炯——商城縣人,革命烈士,紅軍早期軍事領導人,鄂豫皖根據地創立者之一。
•趙崇德——商城縣人,“夜襲陽明堡”戰鬥中犧牲的著名抗日英雄,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商城縣命名“趙崇德大道”以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史藝旋——商城縣人,影視女演員 。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