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需求
正文
商品供給的對稱。一定時期內市場出現的對商品的有購買能力的需要。它是消費需求在市場上的反映,商品流通形成的決定條件之一。商品需求有一定的數量界限和時間界限。數量界限不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願望,而取決於消費者擁有支付能力的貨幣的數量;時間界限指一定時間內消費者能向市場提供的有支付能力的貨幣量。商品需求形成,一般取決於生產的發展規模以及消費的商品化程度。商品需求首先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來區分。這兩種需求的構成,在國民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取決於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分配。
在不同性質的社會裡,調節需求的原則,是由不同階級所處的經濟地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需求除了不變資本以外,新增的部分是剩餘價值轉化為積累的部分;消費資料需求的形成則是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對抗性分配的結果。工人階級的商品需求量是原有的和新增的可變資本的數量,它只能被限制在勞動力價值的範圍內,並且常常低於勞動力的價值。而資產階級的奢侈性需求則是剩餘價值轉化為消費的部分,商品需求形成的對抗性使勞動民眾的購買力往往落後於盲目發展的生產。因此,必然要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商品需求量形成的盲目性又使購買力經常發生劇烈的波動,不可能穩定上升。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需求是原有的生產資料的補償部分和國民收入中的積累部分形成的。後者是積累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由有計畫地分配形成的,表現為基本建設投資和生產追加的原材料需求。消費資料需求則是由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費部分形成的,它主要是按勞分配原則的體現。由於消滅了剝削制度,因此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商品需求可以有計畫按比例地上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需求反映人民民眾不斷提高和改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要求。它是生產發展的動力,能夠不斷地向生產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生產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