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唐家灣街道是箇舊地名,地處上海市南市區西北角,區域內有老西門、大興街兩商業鬧市。 唐家灣地區屬蓬萊區所管轄,從解放初先後多次調整,直到1958年才合併為唐家灣街道辦事處。1960年,南市區委為加強對街道地區工作領導,建立了街道黨委,至1988年5月,街道統一將居委會進行調整到西門、肇周、大興、大吉、安瀾、牌樓、黃家闕、陸興、西林、方斜、唐家灣、大林等12個,有384個居民小組,常住戶口16484戶,45424人,其中回、滿、壯等少數民族338人。一直到1993年7月,唐家灣街道撤銷。辦事處是區委、區府領導下的一級基層組織,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並負責管理本街道轄區。有黨員、幹部、民眾思想教育、組織協調人民經濟生活、辦理有關司法、民政、勞動調配、計畫生育、愛國衛生民眾文化以及指導居委會等工作。辦事處下屬單位有街道圖書館、文化站、衛生站以及十二個居委會。街道黨群組織有:組織科、宣傳科、婦聯、文教科、團委、工會、武裝部。1993年7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調整了南市區部分街道辦事處建制,撤銷唐家灣街道辦事處,與原小北門街道辦事處和蓬萊街道辦事處合併,建立了老西門街道辦事處。
歷史人文
滬上最早的幼稚園(上海幼稚舍)、第一所教會女校(裨文女塾,現名市九中學)和國人創辦的女子學校(務本女塾,現名市二中學)以及蔡元培、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還有滬上最早的婦孺醫院(紅房子醫院)和公共體育場(滬南體育場)均在轄區內。白雲觀是上海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道觀。但解放前,經濟落後,僅有少數手工業坊、小工廠和小店鋪,絕大多數居民以手工藝、小商小販或拉人力車為業,生活貧困。淞滬抗戰時,遭日軍飛機轟炸,大量房屋被毀,居民無家可歸。在唐家灣、陸家浜一帶搭起成片棚戶。解放前夕,棚戶面積達7萬平方米,有4000餘戶居民。解放後,轄區面貌日趨改觀。1960年以來,轄區棚戶已全部拆除,建造工房16幢,面積11.9萬平方米,其中高層5幢,面積5萬餘平方米。已有3000餘戶棚戶居民遷入新居,其中70%以上用上管道煤氣。與此同時,市政建設配套工程也逐年得到改善。大林路、西林路、林蔭路、安瀾路等15條石子路被改建成瀝青路面,1987年基本實現無石子路面。由於轄區人口密集,道路狹窄,加之亂堆亂放、違章搭建等現象,嚴重影響交通和市容,經常引起鄰里糾紛。1985年街道組織里弄乾部和民眾,清除無證堆積物837處,拆除違章搭建97處,老西門、大興街等主要道路的交通暢達得到了保障。街道於1982年、1983年、1987年被評為市衛生街道,1989年評為市級煙塵排放達標街道,老西門一條街被評為市級文明街。
社會經濟
街道辦事處重視計畫生育工作,制訂了崗位責任、獎懲、培訓等各項制度,廣泛開展以生育指導為重點的宣傳活動,對育齡對象實行“四送”(送政策、送方便、送藥具、送溫暖),並做好隨訪工作。1991年以來轄區計畫生育率、獨生子女領證率均達100%。1988~1992年,連續5次被評為市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1988年和1989年街道計畫生育協會2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轄區60歲以上老人有1.2萬人,占總人口24%。為切實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街道設立了敬老所(院)、老年學校等,並在方斜路開展了為老人服務一條街,提供日用品修理、理髮、生活諮詢、醫療保健等30餘種服務項目。逢年過節,還上門慰問特困孤寡老人。轄區廣泛開展老年活動,尤以冬季鍛鍊最為普及。每天組織老年人參加木蘭拳、十八法、香功操、太極拳、門球、迪斯科等體育活動。街道老年體協連續15年被評為區先進單位,1990年被評為市冬季鍛鍊先進單位。街道經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1956年由區民政部門組織軍烈屬、困難戶及失業人員成立生產自救小組。1958~1960年發展了一批里弄生產組。為了安置殘疾人,改善低收入職工的生活,按照“拾遺補缺”和“三服務”(為工廠、居民、社會服務)發展地區經濟的方針,1984~1988年,創辦了街道合作聯社、勞動服務公司、民政福利公司3個經濟實體。至1992年,有27個企業,從業人員517人。1992年年產值(營業額)2840萬元,上交稅收85.9萬元,利潤130.63萬元。轄區有市屬工廠13家,區屬工廠21家,商店282家,其中有老同盛南貨店、喬家柵點心店等百年老店。還有集貿市場3個。老西門、大興街一帶商店集中,是南市區鬧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