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介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原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前身西門婦孺醫院是由美國人瑪格麗特.威廉遜(Margaret.Wiillianson)於1884年6月創建的一所美國基督教會主辦的教會醫院,為滬上首家婦孺醫院。1992年被國家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批命名為“愛嬰醫院”,同年被市紅十字會命名為上海市紅十字婦產科醫院,為衛生部三級甲等專科醫院,也是國家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路醫院。醫院創建時因其屋頂呈紅色,一百多年來,廣大市民親切地稱其為“紅房子醫院”,2003年上海市衛生局批准“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為其第二冠名。多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百餘年來,婦產科醫院在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王淑貞教授以及幾代婦產科專家教授、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成長為一家擁有370張住院床位(黃浦院區),14個臨床科室,集婦科、產科、中西醫結合科、計畫生育科、新生兒科、婦產科研究所、上海市中西醫結合月經病診療中心、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診療中心、上海市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等於一身,年門診量80萬餘人次,住院病人2.3萬餘人次的全國知名大型婦產科專科醫療機構,近兩年先後成為衛生部婦產科醫院標準制定單位、上海市婦科臨床質控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級預防指導中心、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國家精品課程和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單位;承擔863課題、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畫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重點課題。
婦產科醫院楊浦院區已正式投入使用,新院區占地50畝,建築面積61624平方米,核定床位450張,集醫教研為一體,已開設有婦科、產科、中西醫結合科、計畫生育科、乳腺科、宮頸疾病及新生兒科等專科服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婦產科醫院得到極大發展與進步。建國初,醫院床位268張、職工245名,年門診量63135人次,住院病人5151人次。醫院現有核定病床370張,實際開放床位496張,職工800餘名,其中正副教授73名,年門診量65萬餘人次,年住院病人1萬9千人次;醫院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萬元以上設備800餘台,其中包括全套婦產科內窺鏡(輸卵管吻合術腹腔鏡、陰道鏡、宮腔鏡、羊膜鏡)、基因雜交信號放大系統(檢測人乳頭瘤病毒)、新柏氏薄層細胞檢測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流式細胞儀、化學發光儀、GE700、GE730三維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儀(附腹腔鏡納米探頭)、DSA-1000毫安西門子數字放射系統、DR數字攝片系統、高檔雙能X線骨密度儀、大型螢光免疫分析系統、麥默通乳腺微創鏇切系統等集診斷、治療、示教於一體的診療儀器設備。
婦產科醫院集醫、教、研於一體,堅持科學管理,從嚴治院,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優勢學科。現設有婦科、產科、計畫生育、中西醫結合、新生兒科、乳腺外科、宮頸疾病診療科等十個病房,設有:圍產門診、新生兒門診、產後門診、內分泌遺傳、生殖免疫、婦科腫瘤、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盆底功能、月經失調中西醫門診、圍絕經期門診、宮頸門診、性病門診、疑難雜症會診門診、婦科體檢部等普通和專科特色門診;一個研究所;有二個市級醫療中心:上海市中西醫結合月經病診療中心、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診療中心;1998年醫院與美國遺傳與實驗生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中美合作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成立了以著名專家領銜的診治小組,滿足病人選擇醫院、醫師、手術的特殊需求。
教書育人,成績卓著。伴隨著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發展也與時俱進。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醫院先後擁有許多全國婦產科學界著名專家,如,王淑貞(國家級一級教授)、王菊華、袁耀萼、鄭懷美、李涌弦、高秀惠、張惜陰、李超荊、朱關珍、俞瑾、張振均、張志毅、蔡樹模、陳如鈞、莊依亮、黃敏麗、曹斌融、潘明明等教授。1980年至2000年的二十年間,醫院著重發展臨床診治技能,尤其是疑難雜症的診斷與治療得到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婦產科界和社會的認可。先後培養了許多優秀研究生,目前正在國內眾多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擔任業務或行政骨幹。2000年兩校合併後,復旦大學將婦產科學系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在人力與財力上,大力支持學科建設。婦產科學系全體同仁抓住這一契機,經過三年的奮發、圖強,學科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自2004年以來,共獲得“863”、“973(子課題)”、“十五”攻關計畫、“十一五”支撐計畫、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上海市重大項目、美國NIH合作項目及美國CMB項目等重要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7篇,影響因子(IF)值達99.2分,在國內婦產科界名列前茅。主編了衛生部規劃教材《婦產科學》8年制及7年制第一版教材,及大型專業參考書《實用婦產科學》。醫院每年要完成400餘名醫學生婦產科學講學、示教、實習,接受來自全國各地進修醫生的培養任務,每年舉辦多期全國性短期學術進修班,普及推廣婦產科學新知識、新技術。在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名單中,該院領銜的復旦大學婦產科學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實現了國家級重點學科“零”的突破,直接反映學科在全國的學術地位、科研水平及培養學生的質量,標誌著該院向國內一流水平婦產科醫院的目標又邁進了實質性的一步,也為醫院下一步的發展和參與全國的競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1)婦科腫瘤(2)產前診斷與妊娠高血壓疾病(3)生殖免疫(4)產科肝病。
醫院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一教材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婦產科學》的主編單位,許多高年資教授在全國性、地方性雜誌任顧問、主編、編委、委員等。 醫學科研,碩果纍纍。醫院有一支由專職科研人員和廣大臨床醫生組成的科研隊伍。研究所研究設備精良、齊全。全院共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20多項.1995年醫院成功地誕生了華東地區第一例試管嬰兒,該項成果獲1995年上海市臨床醫學二等獎;中美合作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在單精子穿刺、冷凍胚胎、睪丸穿刺取精術技術上突破難關,使助孕成功率達42%以上。
醫院注重與國外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學術交流,不僅請國外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授技、合作科研,還專門設立王淑貞基金會,選送優秀人才出國考察、訪問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學者們學成歸來,極大地促進了各學科專業和臨床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先後由德、英、美、保加利亞等國派學者來院學習婦科中西醫結合理論與技術。 醫院歷史悠久,學術基礎雄厚。老院長王淑貞教授是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素有南王(淑貞)北林(巧稚)之稱,其學術成就享譽海內外。在她的培養下,醫院人才輩出,成為鼎足婦產科界的著名專家。由於他們具有良好的醫德、高超的醫療水平,醫院聲譽日益提高,深受老百姓愛戴和信賴,被親切地稱為“紅房子醫院”。
領導團隊
徐叢劍
徐叢劍,男,1966年出生,醫學博士,婦產科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兼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婦科腫瘤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國介入工程學會介入醫學分會婦產科介入治療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兼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兼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華婦產科雜誌》編委等職務。
徐叢劍教授長期從事婦科腫瘤、中西醫結合婦科、婦產科介入治療等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與治療。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承擔了國家863、"十一五"等十餘項科研課題。近5年獲3項國家授權專利,主編著作5本。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SCI收錄18篇。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中華醫學獎三等獎各1項。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40多名。先後榮獲上海市"科技啟明星"、上海市"醫苑新星"、"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等稱號。
華克勤
華克勤,女,中共黨員,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婦產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婦科內分泌學組組長、衛生部婦科4級內鏡培訓基地主任、華東"六省一市"婦科內鏡協作組副組長、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診療中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行評議專家、上海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庫成員、上海衛生局高級職稱評審組專家。中華婦產科學、國際婦產科學、現代婦產科進展等雜誌編委。
華克勤教授長期從事婦科腫瘤、生殖內分泌、婦科微創醫學等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內分泌。獲得2項國家授權專利,編著及參編婦產科專著12部。參與編寫全國高等學校7、8年制臨床醫學婦產科學教材。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著40餘篇,以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上海市自然基金項目、上海市生物醫學發展基金。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子項目課題、國家婦科臨床重點項目,曾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高尚醫德"提名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醫技創新能手稱號。獲得復旦大學"十佳醫苑新星"、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成果獎、復旦大學校長獎等榮譽。
李斌
李斌,女,1963年出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
李斌醫師現任上海市醫學會老年醫學專科學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質疏鬆症專科學會委員,上海康復醫學工程研究會婦女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國際婦產科學雜誌》、《中國臨床藥學雜誌》編委,《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特邀編委,健康報社新聞宣傳委員會委員。主編《圍絕經期及其相關疾病》,參編《實用婦產科藥物手冊》、《絕經---內分泌與臨床》,參譯《鐵林迪婦科手術學》。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SCI收錄1篇。主要研究方向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圍絕經期及其相關疾病,擅長套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婦科疾病。曾獲上海市市衛生系統"揚子江"杯管理十傑提名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黃浦區"三八紅旗手"、復旦大學"三八紅旗手"、復旦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復旦大學優秀婦女幹部等光榮稱號。
李笑天
李笑天,男,1966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兼任產前診斷中心主任、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級預防指導中心副主任、婦產科教研室副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醫學遺傳學分會委員。擔任《中華圍產醫學雜誌》《實用婦產科雜誌》、《中國實用婦產科雜誌》、《中國醫學研究雜誌》、《中華婦幼醫學雜誌》、《中國新藥與臨床》委。
李笑天教授長期從事產前診斷、高危妊娠和圍產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科研上,主要研究方向為出生缺陷的產前診斷方法和策略、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機制、胎兒窘迫的病理生理機制、胎兒監護的信號處理技術及其套用等。作為課題負責人曾主持了國家十五攻關計畫(1項)、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2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973"項目課題負責人(1項)、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項目(1項)等多項國家級項目。近年來,發表論文近120篇,SCI收錄論文18篇。主編專著1本,參加多套《婦產科學》教材的編寫,參編專著9本。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青年"人才計畫,先後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青年"銀蛇獎"、"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上海市科技"啟明星"以及優秀"醫苑新星"等稱號。
李大金
李大金,男,漢族,1957年4月生於江蘇揚州;現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1992年在上海醫科大學獲婦產科生殖免疫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生殖免疫學研究及生殖醫學臨床醫療及教學工作。先後8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資助;2007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6年起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畫(973)項目。近年來發表SCI學術論文70餘篇;獲衛生部、教育部、上海市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科技進步獎15項。主編《臨床免疫學》、《生殖免疫學》。2011年榮獲2008-2010年度上海市職工科技創新標兵。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2008年入選上海領軍人才;榮獲2007-2008年度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7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2006年入選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7]。中國免疫學會理事;上海市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計畫生育與生殖健康學會理事。現任AmericanJournalofReproductiveImmunology副主編;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編委;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Pathology編委;《復旦大學學報》(醫學版)常務編委;《現代免疫學雜誌》常務編委;《生殖與避孕雜誌》常務編委;《國際計畫生育與生殖健康雜誌》常務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中國免疫學雜誌》編委;《生殖醫學雜誌》編委;《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編委。
姜樺
姜樺,男,1970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副院長。
姜樺醫師現任中國醫院協會大學附屬醫院分會委員、上海市醫院協會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倫理委員會委員。曾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中國衛生髮展與改革國際高級研修班"學習。科研上從事婦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成功建立了一整套實體腫瘤SP細胞的分離方法,為實體腫瘤SP細胞的研究奠定了實驗基礎。近年來,發表SCI期刊文章1篇,以第一作者發表核心期刊論著2篇,以通訊作者發表核心期刊論著2篇,作為課題負責人獲省部級以上課題2項,衛生局課題1項,校級課題1項。榮獲2009年"揚子江杯"第四屆上海市醫務青年管理十傑提名獎。
陳曉軍
陳曉軍,女,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中共黨員。現任復旦大學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陳曉軍醫師任上海醫學會婦產科分會青年委員,青年學組組長。先後獲得衛生部笹川醫學研究者制度獎學金、上海市青年人才培養計畫、衛生部支援西部地區農村衛生工作優秀醫療隊員、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六完成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負責人)、上海市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上海市科教文衛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共產黨員、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畫、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提名獎)、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復旦大學十大醫務青年、三八紅旗手等獎項和榮譽稱號。
醫院歷史
歷史時間 | 重大事件 |
1883年 | 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醫學院的利物浦人伊莉莎白·羅夫施耐德(Elizabeth Reifsnyder)作為第一位女醫學傳教士來到上海,建立醫務室。 |
1884年 | 瑪格利特·威廉遜女士捐款5000美元,由羅夫施耐德女士在上海滬南西門外方斜路租房兩間,創辦門診部;同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醫學院護理專業的伊莉莎白·麥基奇尼(Elizabeth Mckechnie)來到醫院。 |
1885年 | 美國基督教女公會捐款建造新舍,為紀念瑪格利特·威廉遜女士將醫院命名為瑪格利特·威廉遜醫院,中文名為“上海西門婦孺醫院”。羅夫施耐德兼任院長之職,全心全意為醫院服務了31年,1916年回到美國。 |
1920年 | 為進一步充實醫院管理體制,醫院創辦了協和高級護士學校,學校註冊在中國護理協會名下,學制三年半。 |
1924年 | 美國基督教女公會、浸禮會共同組織聯合董事會創辦上海女子醫學院,也稱上海基督教女子醫學院(Shanghai Woman's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是當時唯一的女子醫學院。 |
1937年 | “八一三”淞滬抗日戰爭,醫院組成了醫療救護隊。救治孕婦、新生兒及受傷的婦女。 |
1942年 | 醫院開始由中國人主持,鄺翠娥任院長,王淑貞負責財務。開設了家庭接生服務,每月接生新生兒30—40人次。 |
1948年 | 醫院把大部分設備搬回方斜路419號,恢復原來各科室。徐家匯路850號作為分院,專收婦、產科病人,並舉行盛大復院慶典。 |
1952年 | 啟用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院條形印章,正式任命王淑貞為院長。醫院成立婦產科教研組,負責教學工作。建立血庫和中心供應室。產科開始試行地段負責制,開展家庭接生。 |
1954年 | 兒童保健工作劃歸兒科醫院分管,本院僅設婦女保健所。 |
1960年 | 王淑貞主編的《婦產科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高等醫學院校婦產科教科書。 |
1975年 | 瑞典醫學代表團3人來院參觀。 |
1979年 | 醫院成立婦產科研究所,所內設有生理室、生化室、放射免疫室、病理室、遺傳室、藥理室六個研究室。 |
1982年 | 我院與世界衛生組織協作進行甲孕酮避孕藥臨床第一期試驗。 |
1985年 | 新產科樓建成使用。衛生部批覆增加床位40張,至此床位達到370張。 |
1992年 | 醫院被批准為上海市紅十字婦產科醫院;被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首批命名為“愛嬰醫院”。 |
1994年 | 首例試管嬰兒受孕成功;電視腹腔鏡手術達到經免氣腹腹腔鏡全子宮切除水平。 醫院舉行慶祝建院110周年活動及王淑貞塑像落成典禮; 通過上海市衛生局三級甲等醫院評審。 |
1995年 | 華東地區第一例試管嬰兒健康誕生,女嬰體重3810克。 |
1998年 | 啟用方斜路588號新門診樓,增加門診業務。 |
2000年 | 更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
2003年 | 4月,正式批准“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為醫院第二冠名。我院申請註冊“紅房子”(REDHOUSE)。 |
2005年 | “婦產科學”入選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成功完成上海市首例全腹腔鏡下腹膜代陰道成形術; 成功施行上海市首例“宮內胎兒輸血”。 |
2007年 | 成為“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 |
2008年 | 經上海市衛生局批准上海市婦科質量控制中心掛靠我院。 我院醫務人員參與在都江堰組建的“中國紅十字會野戰醫院救援隊(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並成功接生第一個“地震寶寶”。 |
2009年 | 醫院舉行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建院125周年院慶暨新院落成典禮”。楊浦新院位於楊浦區瀋陽路128號,占地面積50畝,建築面積6萬餘平方米,擁有450張床位。 |
2010年 | 婦科、產科被衛生部確定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獲批建立“上海市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 |
2011年 | 醫院舉行“姐妹情—婦科腫瘤慈善救助項目”定點醫院簽約儀式。利用志願者專業特長、業務技能組織成立“紅房子義工隊”。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項目獲批,成為上海市首家開展該項目的單位。 上海首例“第三代試管嬰兒”在我院誕生。 |
2012年 | 在喀什二院成立“喀什婦科腫瘤中心、微創中心”。 兩院區分別開設“周末專家門診”。 |
2013年 | 舉辦紅房子論壇暨第二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國際婦產科高峰論壇。 世界首例中孕期行腹腔鏡保留子宮宮頸廣泛切除術患者在我院順利分娩。 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計畫生育研究所合作成立“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 |
特色科室
婦科
組建時間
1957年
醫療簡史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科室於60年代初始先後成立了各學科組,包括宮頸疾病研究組、生殖內分泌組、腹腔鏡診治組、圍絕經期組。在各分支學科領域中,開展了對各種婦科疑難及多發病及惡性腫瘤的研究和治療。70年代初,將雷射技術套用於宮頸疾病的治療,大大提高了中重度宮頸炎的治癒率。雷射技術在婦科疾病中的套用獲上海市重大科學技術獎。80年代初,宮腔鏡套用於婦科臨床,開展了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術、子宮腔畸形矯正術、宮腔粘連分解術、黏膜下肌瘤摘除術、子宮內膜切除術等手術。80年代初,腹腔鏡技術套用於婦科臨床,開展了各種腹腔鏡檢查方法。90年代初,由腹腔鏡檢查發展到腹腔鏡手術,包括異位妊娠根治術及保守性手術、卵巢囊腫剝出術、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切除術、鞘內次全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等,大大縮短了住院時間。微創手術率已達30%。 腫瘤組先後開展了對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科常見惡性腫瘤的研究。70年代初重點開展了對宮頸癌的普查、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提高了宮頸癌的早期診斷率及5年生存率,使Ⅰ期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85-90%。先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獎。在子宮內膜癌方面開展了基礎和臨床研究,分段診刮及1992年彩超套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診斷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Ⅰ期子宮內膜癌的5年存活率達90%,1994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彩超套用於卵巢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CA-125的套用,提高了卵巢癌的早期診斷。80年代順鉑用於治療卵巢癌,90年代泰素的套用,使卵巢癌的5年存活率達40-50%。
加強了對婦科疑難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研究,先後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上海市科技成果證書。
科室現狀
擁有床位198張,共四個病區,按功能劃分為婦科門診、婦科專科門診、腫瘤病區、腔鏡病區、化療病區、生殖內分泌病區、特需病房、中心監護室。現有醫務人員121人,其中醫師48人、護理人員73人。醫師:正高級醫師7人、副高級醫師19人、主治醫師10人、住院醫師12人。護理人員:主管護師6人、護師48人﹑普通護士19人。
新生兒科
組建時間
1963年
醫療簡史
新生兒科由1963年之前的新生兒室發展而成,1991年獨立設科。收治高危新生兒及早產兒。有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60年代後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逐漸減少。70年代後對呼吸窘迫綜合徵進行了呼吸管理。1979年成立圍產醫學研究小組,促進了產科和新生兒科的密切合作。同時建立起新生兒專業隊伍,降低了圍產兒死亡率和新生兒窒息率。80年代後參加全國新生兒學術交流會議,傳授國內外新信息,開展微量血化驗(測定膽紅素和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的篩查)。1986年—1987年參加中國15城市不同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值套用卡,之後全面套用於臨床。承擔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促進胎兒和新生兒生長發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國家八、五攻關課題《窒息兒的早期干預》、《嬰幼兒早期干預與智力開發研究》。對高危新生兒具有較強的預測意義,有利於早期發現神經系統異常,及早合理治療。1992年起全面開展母嬰同室,1993年建NICU病房。設有進口呼吸機、心肺監護儀、電腦輸液泵等。加強第一線醫務人員的新法復甦培訓。同年靜脈營養套用於極低出生體重兒及高危兒,進一步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和提高了早產兒存活率。2000年後隨著監測系統日趨完善和總結了高危兒、早產兒的臨床治療、呼吸管理、營養管理的經驗,目前超未成熟兒(<1000克)的存活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科室現狀
現有醫護人員共15人,副主任醫生1人,其中醫生6人,護士9人,NICU床位數12張,年收治病人525人次。母嬰室床位數66張,年收治病人2402人次。擁有進口呼吸機、心肺監護儀、遠紅外急救台、進口微量輸液泵、經皮膽紅素測定儀、進口暖箱、國產暖箱等先進設備。
乳腺外科
乳腺外科是應乳腺發病情況日趨嚴重,乳腺疾病患者診療需求更加迫切而成立於2005年。現有副主任醫師兩名,高年資主治醫師四名,住院醫師八名,退休返聘主任醫師一名,形成了結構合理的人員梯隊。有床位35張。該科的工作任務包括住院醫療、門診(專科門診、專家門診和疑難門診)和體檢工作。
乳腺外科技術力量雄厚,工作任務繁忙,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良性腫瘤切除術、病變導管切除術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等在內的各種傳統診治工作;同時跟隨學科發展步伐,廣泛開展保乳根治術、術前新輔助化療等工作。
隨著患者對健康和美觀的日益關注,以及乳腺學科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設施和新技術:在孫太明主任的領導下,該科引進的乳管鏡可以對乳管系統的病變直接觀察,為乳頭溢液的患者帶來福音,該科還針對頑固的導管擴張慢性炎症創造性地進行沖洗治療,取得很好療效,成為該科特色之一。該科在上海較早引進了乳腺鏇切刀(mammotome),用於經皮膚微小切口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也可以作為病理活檢用。已施行四百餘例微創手術,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和社會效益。該院的數字鉬靶機圖像質量高,還可以在立體定位下置入鉤線或彈射活檢槍用於鈣化灶活檢,及時發現很多早期微小乳腺癌。 乳腺和生殖器官同樣是在性激素作用下密不可分的重要系統,乳腺健康和生殖健康同樣是女性健康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科和該院實力雄厚的婦產科協同工作,通力合作,可以為廣大女性提供足不出院的“一站式”的女性健康服務。以人為本是該科的工作宗旨,為解決門診號供不應求的問題,已將門診時間增加為周一到周六的全天門診;為緩解住院難手術難的現象,已經增加了床位數。該科將一如既往地為更多患者提供專業的盡責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科
組建時間
1959年
醫療簡史
1956年聘請專職中醫師,設立中醫門診,研究婦科疾病及中藥避孕法,1958年12月建立中醫病房,設床位20張。1965年建立針灸門診,當時有中醫師4人,西醫學中醫的3人。長期以來,中西醫結合科側重於汲取祖國傳統醫學精華,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和優勢,將其有機地融合到現代醫學實踐中去,不斷攻克婦產科領域的一系列疑難雜症,在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症、各種月經病、反覆自然流產等方面有其獨到的研究和成果,並逐漸摸索建立了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疾病的診療常規,部分項目已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居於領先地位。由於特色鮮明,醫療質量不斷提高,服務態度漸趨最佳化,慕名前來就診者絡繹不絕,門診量每年遞增10%以上,且多半系遠道而來的外省市患者。1996年該科被批准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中西醫結合婦科重點學科;2000年以來又與其他學科或院校進行強強聯合,先後躋身復旦大學985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教育部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重點學科行列。該科在幾代專家的持續努力下,率先從整體和分子細胞水平上對中醫“腎主生殖”理論展開積極探索和實驗研究,初步闡明了“腎主生殖”的生殖-內分泌-免疫網路綜合調控機理。研究成果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或應邀赴美、歐、日講學;在國內也經常舉辦各種高級講學班,傳授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廣受國內外好評。1994年以來共榮獲過部、市級科技成果獎11項,其中二等獎5項;1996年以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部級課題3項、市局級課題15項。
科室現狀
目前共有醫生15名,其中教授1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副高職稱9名,中級職稱5名。
計畫生育科
組建時間
1980年2月
醫療簡史
計畫生育科主要開展避孕指導、節育、絕育以及早、中期的人工流產和引產術。首先在國內套用宮內節育環,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王淑貞擔任了全國計畫生育臨床組負責人,探索有效的避孕方法。從組建計畫生育科以來,門診每年約接待病人3萬餘人次,除計畫生育診療以外,還解決一些外院的疑難雜症,例如高危人流。子宮畸形合併妊娠等。對一些要求避孕,或暫不需要生育的婦女進行指導,建有專門指導室。2002年起還增設避孕指導專科門診,有科內較高年資的醫生定期坐診指導。並對一些計畫生育的疑難病例進行診治。該院是全國最早開展米非司酮抗早孕的單位,1986年起開展至今已近2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1992年起門診增設了藥物流產室,成功率達93%以上。
90年代初門診手術室每年的手術量約在1萬5千左右,而至今每年的手術量已近2萬5千人,約增加了1/3的量,手術難度亦不斷增高,每年需完成高危手術幾千人次。從1980年起為了滿足患者的需要,減輕手術時帶來的痛苦,手術使用宮頸阻滯麻醉,人流術。每年完成約800例左右。門診手術室除了做計畫生育手術外,還做宮頸息肉摘除術等外陰及陰道內的一些婦科小手術。隨著避孕方法的不斷研究,80年代起該院計畫生育門診有增設了皮下埋植避孕法。
計畫生育病房主要承擔一些門診手術室無法開展的手術,例:中期妊娠引產術、輸卵管結紮術、高危妊娠人流術,還有一些難取的宮內節育器等手術。從70年代起該院已對一些輸卵管結紮術後需要生育的婦女進行再通術,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成功率不斷提高,現已高達80%以上。另外還開展腹腔鏡下行絕育術。
科室現狀
計畫生育分為一個病房,一個門診,一個門診手術室及一個藥物流產室。病房擁有床位31張。2000年病房全年收治住院病人約480人次,門診量3萬8千餘人次,門診手術約達2萬人,藥物流產1466人。當時有10名醫生,其中3名副教授,2名主治醫師,和4名住院醫師。另外還有一名教授為計畫生育指導。專職計畫生育技術人員10名,護師及護士9名,這19名中主管護師8名。
醫護團隊
建國初,醫院床位268張、職工245名,年門診量63135人次,住院病人5151人次。醫院現有病床370張,職工700餘名,其中正副教授72名。
特色門診
心理健康諮詢門診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的殘疾或疾病,而是包括心理、生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WHO)
心理健康諮詢門診針對女性在經期、孕期、產褥期、圍絕經期、圍手術期等一系列特殊時期可能出現的心理和情緒問題,由婦產科醫生及心理諮詢師通過個別心理諮詢或團體心理諮詢等形式給予指導或治療,幫助婦女渡過難關,並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
癌前病變診療中心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紅房子醫院)4月26日成立癌前病變診療中心,以提高宮頸癌等婦科癌症的早期發現率,有效地預防及降低死亡率。
子宮頸癌已成為女性生殖道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0年來,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發生呈明顯年輕化趨勢。據紅房子醫院的臨床資料顯示:20――30歲婦女宮頸癌前病變病例的比例明顯升高,占同期病例的40%左右。
醫院成績
新世紀以來,紅房子婦產科醫院業務呈現量、質同升趨勢,2013年,年門診量135萬人次,住院病人4.84萬人次,分娩數達1.5萬人次,年門診量、入院人次、手術量、分娩數均為上海市婦產科專科醫院之首。最具代表性的婦科微創手術比例已達到88.2%,年完成腹腔鏡下宮頸癌廣泛根治術(難度最高的婦科微創手術)達450台,是上海唯一一家能開展全部婦科四級腔鏡手術的單位。如今,醫院將建設目標定位在“三個中心一個平台”,即婦產科疑難雜症診療中心、婦產科高級臨床醫師培訓中心、婦產科基礎與臨床研究中心、中外婦產科學界交流平台。
醫院地址
黃浦院區地址:上海市方斜路419號
附近交通:公交直達線路有18、43、23、218、955、984、931、大橋一線、大橋二線、南佘線、軌道交通8、9號線
楊浦院區地址:上海市瀋陽路128號
附近交通:捷運4號線大連路站可換乘公交25、137路可達,853、155、申川線、317五條線路停靠平涼路眉州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