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唐三彩馬俑
朝代:唐朝
材質:陶瓷
尺寸:高:32cm 長:23cm
基本釉色 :黃、綠、白
展示地點:珠海九洲國際
唐三彩介紹
唐三彩,漢族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 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作為中國藝術瑰寶,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具有巨大的投資保值潛能,因而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製作工藝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么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工藝原理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 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白、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誕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歷史淵源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夫三大樂事之 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歷史意義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裡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清洗方式
編輯
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總會沾染上各種污物,出土後一般都難以顯露出本身的光彩,需要進行必要的清洗,以便除去污物。首選方法是使用清水清洗或用機械法除污。但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通常不上釉,有些三彩馬只是局部施釉,在清洗這些沒有釉的部位時應格外小心。可以用毛筆輕輕刷,或用棉球蘸上水輕輕擦拭除去污物。如三彩馬表面受到石灰質(碳酸鹽)、石膏質(硫酸鹽)和矽質(矽酸鹽)等化學物質的侵蝕,用清水是很難清除的,必須使用化學除污法。比如,可以用10%的鹽酸進行清洗。在不影響彩釉的情況下,對石膏質沉積物,也可以用硝酸進行清洗;對矽質沉積物一般用機械法除垢,也可以用1%的氫氟酸去除,但氫氟酸有劇毒,應儘量避免使用。如三彩馬表面同時有多種不明沉積物,通常按照先石灰質,後石膏質,最後矽質的程式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