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足論

《品類論》是世友(Vasumitra)造的,這是一致的傳說。 《品類論》的另一特色,是不泛論一切,而集中於有代表性的法門。 世友造《品類論》──四品,引起了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者的推重。

(梵Abhidharma-prakaran!a-pa^da,藏Rab-tu-byed-pa)
十八卷。唐·玄奘譯。全稱《阿毗達磨品類足論》、《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系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由於五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相甚多而流類不同,本論乃隨品類條貫義理,收攝一切法。全書計分八品,即(1)辯五事品,(2)辯諸智品,(3)辯諸處品,(4)辯七事品,(5)辯隨眠品,(6)辯攝等品,(7)辯千問品,(8)辯決擇品。為六足論中最具總合性的著作。
關於本論的作者,諸說紛紜。依《俱舍論光記》卷一、梵文《俱舍釋論》及西藏傳說等所載,系佛滅後二百年初出世之筏蘇蜜多羅(vasumitra,世友)所作。《大智度論》卷二則謂該論八品中,四品為婆須蜜菩薩作,四品為罽賓阿羅漢作。又,本論之異譯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菩提耶舍合譯之《眾事分阿毗曇論》,分十二卷八品,亦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除上述全譯本外,另有單譯〈辯五事品〉之《阿毗曇五法行經》、《薩婆多宗五事論》等,均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八冊;前者系後漢·安世高譯,後者則為唐·法成譯。
◎附︰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四章第五節(摘錄)
六分阿毗達磨中,《阿毗達磨品類論》表達了阿毗達磨思想的圓熟階段。《品類論》雖是屬於《發智論》系的,但地位幾乎與《發智論》相等。大乘的龍樹(Na^ga^rjuna),於法相分別,大抵取《品類論》說,而不取《發智論》與《大毗婆沙論》。在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書中,《發智論》而外,這是最值得重視的名著了。(中略)
《品類論》是世友(Vasumitra)造的,這是一致的傳說。這位世友,是否《大毗婆沙論》所說的,四大論師之一呢?四大論師之一的世友,是《發智論》的權威學者。九十八隨眠說,傳為《發智論》主的創說;《品類論》已充分引用,可見《品類論》也是成於《發智論》以後的。我以為︰《品類論》作者世友,就是《大毗婆沙論》所說的,四大論師之一的世友。約為西元前一百年頃人。(中略)
《品類論》八品,傳說為世友所造,但其中還有分別,如《大智度論》卷二(大正25·70a)說︰‘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
這是龍樹所知所傳的古說。世友所作的,僅有四品,是那四品呢?呂澄曾推論為︰〈諸處品〉、〈七事品〉、〈隨眠品〉、〈攝等品〉──四品,是世友所作。這是不能輕率論定的,試先審查全論八品的內容︰
(1)〈辯五事品〉︰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五事,統攝一切法(阿毗達磨舊義,以蘊、界、處攝一切法)。這是繼承《發智論》的分別,而整理成章的;明諸法的自相分別。
(2)〈辯諸智品〉︰依上品所說的十智,作所緣,(智與智)相攝,有漏、無漏,有漏緣、無漏緣,有為、無為,有為緣、無為緣──六門分別。
(3)〈辯諸處品〉︰舉十二處,以有色、無色,……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所斷(五斷門)──三十三門作分別。然後以蘊、處、界、根、隨眠──五門,論攝或不攝。本品明諸法的共相分別。
(4)〈辯七事品〉︰首列十八界……六愛身,次一一解說(《眾事分阿毗曇論》,缺解說)。然後以界、蘊、處,作攝不攝、相應不相應的分別。
(5)〈辯隨眠品〉︰這是本論最精密的一品;先以九十八隨眠為本,作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見斷、修斷,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所斷(這裡,插入隨眠定義,九十八隨眠與七隨眠十二隨眠的相攝),遍行、非遍行,有漏緣、無漏緣,有為緣、無為緣,所緣隨增、相應隨增──七門分別。其次,又就九十八隨眠,類分為二十法,唯二十法,二十心,四十八心,三十六隨眠,四十八無明;一一作所緣隨增、相應隨增的分別。
(6)〈辯攝等品〉︰列舉一法門五,二法門一0三,三法門三十一,四法門二十一,五法門五,六法門二,七法門三,八法門三,九法門二,十法門二,十一法門一,十二法門一,十八法門一,二十二法門一,九十八法門一,共一八二法門。其次,一一的解說。然後以蘊處界攝、智知、識識、隨眠隨增──作四門分別。
(7)〈辯千問品〉︰依《法蘊論》的十八法門,一一以五十問(五十門分別)來分別。
(8)〈辯抉擇品〉︰是依〈諸處品〉造的。先列舉有色、無色等三十三法門,就是〈諸處品〉用來分別的法門。次列舉蘊、界、處、根、隨眠──五門,就是〈諸處品〉用來論相攝的。綜合了上說的三十八法門,然後以蘊處界攝、智知、識識、隨眠隨增──四門作分別,與〈辯攝等品〉的意趣相同。
經上面的內容分析,發見了《品類論》的八品,的確是分為兩大類︰(1)承受古論而改造的;(2)整理古說而創新的。各有四品如下︰
(1)〈辯七事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抉擇品〉
(2)〈辯五事品〉、〈辯諸智品〉、〈辯諸處品〉、〈辯隨眠品〉(中略)
《品類論》八品,龍樹說︰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世友作。我以為就是︰〈辯五事品〉、〈辯諸處品〉、〈辯諸智品〉、〈辯隨眠品〉。世友為犍馱羅(Gandhara)的大論師,繼承《發智論》而有卓越的建樹。這四品,意義一貫,代表了世友的思想。其他四品,主要為淵源古論而改造為說一切有部的。〈辯攝等品〉、〈辯抉擇品〉,都以蘊處界攝、識識、智知、隨眠隨增──四門分別,與迦濕彌羅(Kas/mi^ra)毗婆沙師說相合;與龍樹的傳說──‘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也完全符合。(中略)
《品類論》的另一特色,是不泛論一切,而集中於有代表性的法門。如通一切法的蘊、處、界,取處;種種智慧中,取十智;種種煩惱中,取九十八隨眠(七隨眠)。這比之《發智論》的廣泛,更為精簡,成為後代阿毗達磨論典型,其中,隨眠──〈辯隨眠品〉的精密論究,更為世友的特長。不但〈辯隨眠品〉,〈辯五事品〉也廣明隨眠。〈辯諸處品〉的三十三門分別中,除常例的見修非所斷──三斷門外,並出六斷門。以五法門攝法中,最後也就是九十八隨眠。世友是重視隨眠論的;《大毗婆沙論》所引的世友說,也可見對於隨眠論的重視︰
(1)‘由四事故,說諸隨眠有隨增義。’
(2)‘由五事故,諸隨眠斷。’
(3)‘相應隨眠染污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世友造《品類論》──四品,引起了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者的推重。於是罽賓論師,在世友學的基礎上,取古傳的論義,而改作為〈辯七事品〉、〈辯攝等品〉、〈辯千問品〉、〈辯抉擇品〉。而〈辯攝等品〉與〈辯抉擇品〉,也就立蘊處界攝、智知、識識、隨眠隨增──四門分別。總編為八品的《品類論》,而傳說為一切是世友所造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