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毗曇部,為部派佛教之論書,與巴利語論部典籍少有共通性,以發智論為始,其餘之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等,稱為六足論。與六足論並列之大毗婆沙論二○○卷,為說一切有部之代表論書,由玄奘譯出;其他如世親之俱舍論、眾賢之順正理論等,亦頗著名。
中觀部收有龍樹所造之中論、十二門論等中觀派之論書,龍樹即中觀學派、中觀思想之祖。瑜伽部收有瑜伽派(唯識派)之論書,如瑜伽師地論一○○卷,由彌勒菩薩說出,無著筆錄,另有無著之攝大乘論、世親之唯識二十論、三十論等,及諸論之注釋書。論集部收錄上記諸部未輯錄之諸派論書,及因明(論理學)之論著。此外,亦收有內容與巴利語藏外經典“彌蘭陀問經”相當之那先比丘經。
目錄
論集部
經號 經冊 經名 卷數 編譯者
1628 32 因明正理門論本 1卷 唐‧玄奘譯
1629 32 因明正理門論 1卷 唐‧義淨譯
1630 32 因明入正理論 1卷 唐‧玄奘譯
1631 32 回諍論 1卷 後魏‧毘目智仙 、瞿曇流支譯
1632 32 方便心論 1卷 後魏‧吉迦夜譯
1633 32 如實論反質難品 1卷 陳‧真諦譯
1634 32 入大乘論 2卷 北涼‧道泰等譯
1635 32 大乘寶要義論 10卷 宋‧法護等譯
1636 32 大乘集菩薩學論 25卷 宋‧法護等譯
1637 32 集大乘相論 2卷 宋‧施護譯
1638 32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2卷 宋‧施護譯
1639 32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1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1640 32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盤論 2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1641 32 隨相論〔解十六諦義〕 1卷 陳‧真諦譯
1642 32 金剛針論 1卷 宋‧法天譯
1643 32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1卷 宋‧日稱等譯
1644 32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 10卷 陳‧真諦譯
1645 32 彰所知論 2卷 元‧沙羅巴譯
1646 32 成實論 16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1647 32 四諦論 4卷 陳‧真諦譯
1648 32 解脫道論 12卷 梁‧僧伽婆羅譯
1649 32 三彌底部論 3卷 失譯人名
1650 32 辟支佛因緣論 2卷 失譯人名
1651 32 十二因緣論 1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1652 32 緣生論 1卷 隋‧達磨笈多譯
1653 32 大乘緣生論 1卷 唐‧不空譯
1654 32 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 1卷
1655 32 止觀門論頌 1卷 唐‧義淨譯
1656 32 寶行王正論 1卷 陳‧真諦譯
1657 32 手杖論 1卷 唐‧義淨譯
1658 32 諸教決定名義論 1卷 宋‧施護譯
1659 32 發菩提心經論 2卷 後秦‧鳩摩羅什譯
1660 32 菩提資糧論 6卷 隋‧達磨笈多譯
1661 32 菩提心離相論 1卷 宋‧施護譯
1662 32 菩提行經 4卷 宋‧天息災譯
1663 32 菩提心觀釋 1卷 宋‧法天譯
1664 32 廣釋菩提心論 4卷 宋‧施護譯
1665 32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1卷 唐‧不空譯
1666 32 大乘起信論 1卷 梁‧真諦譯
1667 32 大乘起信論 2卷 唐‧實叉難陀譯
1668 32 釋摩訶衍論 10卷 姚秦‧筏提摩多譯
1669 32 大宗地玄文本論 20卷 陳‧真諦譯
1670A 32 那先比丘經 2卷 失譯人名
1670B 32 那先比丘經〔別本〕 3卷 失譯人名
1671 32 福蓋正行所集經 12卷 宋‧日稱等譯
1672 32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1卷 宋‧求那跋摩譯
1673 32 勸發諸王要偈 1卷 宋‧僧伽跋摩譯
1674 32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1卷 唐‧義淨譯
1675 32 贊法界頌 1卷 宋‧施護譯
1676 32 廣大發願頌 1卷 宋‧施護等譯
1677 32 三身梵贊 1卷 宋‧法賢譯
1678 32 佛三身贊 1卷 宋‧法賢譯
1679 32 佛一百八名贊 1卷 宋‧法天譯
1680 32 一百五十贊佛頌 1卷 唐‧義淨譯
1681 32 佛吉祥德贊 3卷 宋‧施護譯
1682 32 七佛讚唄伽他 1卷 宋‧法天譯
1683 32 揵稚梵贊 1卷 宋‧法賢譯
1684 32 八大靈塔梵贊 1卷 宋‧法賢譯
1685 32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1卷 宋‧法賢譯
1686 32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1卷 宋‧天息災譯
1687 32 事師法五十頌 1卷 宋‧日稱等譯
1688 32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 1卷 元‧管主八撰
1689 32 請賓頭盧法 1卷 劉宋‧慧簡譯
1690 32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 1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1691 32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1卷 宋‧法賢譯
1692 32 勝軍化世百瑜伽他經 1卷 宋‧天息災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