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古國

俗話說“歷史的印跡為文化,而文化的印跡則為文字”。如果真這樣的話,那么我們保山市城為何被喚為“隆陽區”,蒲縹、瓦窯兩地名中的“蒲” 、“瓦”二字何解?保山所屬地名為何多以“龍”命名,如:龍陵縣及其所屬鄉鎮龍山、龍江、龍新等。隆陽區中的城市龍型雕塑,其又蘊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神話傳說呢?我們皆被稱為是“哀牢夷”的後代,那歷史上的“哀牢夷”究竟何樣?早於“永昌文化”的“哀牢文化”其又源起何方呢?讓我們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團,穿透歷史的迷霧來一起揭開其真正的謎底吧!
一.關於“龍(隆)陽”和“哀牢”的命名由來
早在距今約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區域就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屬古代“西南夷”的濮人系統。存在時間大約自公元前3世紀左右至公元76年。其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據歷史學家考證,哀牢國的中心地保山,其鼎盛時期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大致統治範圍南至西雙版納西至怒江,北至橫斷山脈,東至洱海一帶,是西南夷的霸主,更重要的還是雲南重要的人類起源地之一。哀牢國可謂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發達、物產豐富、民族眾多,是雲南歷史上著名文明古國之一。
在傳說中哀牢古國的開國君主為“九隆”,乃東海龍王之幼子,故哀牢崇拜龍陽神,以龍為圖騰,並有著名的九隆神話。該神話早見於《風俗通》和《華陽國志》中所載:“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囗,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這便是哀牢第一王——“龍(lōng,隆)陽王”的來歷,從而形成了流傳民間的開國神話,“龍生九子”傳說便由此演變而來的。據說,遺留在哀牢群山中的花腰傣即九隆兄弟中一支。
關於”哀牢”一詞的由來頗有爭議,然而廣泛認可的說法是“酒文化”一說。為 “哀”是指酒或酒的氣味。如:在“哀牢人”的後裔中今屬緬甸地界上的“嘎喇”,其現在把水叫做“ye”(拼音記音,近似雲南方言的“也”),把酒叫做“aye”(近似雲南方言“啊也”)。“a”與“哀”一脈相承,經過二千年的語言發展和變化,其發音口形、時值、共鳴區、用氣差異仍然極小, 顯然,“哀”就是指酒或酒的氣味。“牢”,與“醪”同音,如果是漢族對其的稱呼,可以認為是轉音注釋,即以諧音轉注其“哀”。如果是這樣,“牢”也是酒或酒氣。古代“哀牢人”的老鄰居“越人”的後裔傣族說酒,至今其音仍然是“牢”,可見,“牢”也可以是“越人”說哀牢人“愛酒”。如此,“哀”也是“酒”,“牢”也是“酒”。“哀”是哀牢人自己說“酒”,“牢”是越人和漢人說“酒”。“哀牢”,就是好酒、善酒的人。由此可見,保山人至今仍好酒善酒,並非無源之水,其“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頗具歷史文化底蘊。
二.“哀牢國”的設立和“哀牢夷”的形成
漢武帝時派人為開通西南夷地區,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於公元前209年派兵渡過蘭滄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韋二縣”。這次軍事擴張使得哀牢全盛時期結束,國勢衰落。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部落酋王賢栗遣使內屬。東漢王朝於是封他為“君長”,並把益州郡所屬六縣劃出成立“益州西部屬國”,即後來歷史上著名的“哀牢古國”。 哀牢國設立的18年後,即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哀牢王,派其子獻國於東漢,其時哀牢共有5萬戶、55萬餘人。東漢政府以益州六縣與哀牢地設立永昌郡,以哀牢王為部族君長,另派官吏進行行政管理,哀牢史稱此一事件為“柳貌喪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哀牢王柳貌舉國“內附”主動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門檻。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旁給他頒賜了性質、字型類同於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並舉行盛大宮廷慶典。“綏哀牢,開永昌”,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柳貌順應歷史潮流,理應史評為“功不可沒”。而後漢肅宗建初元年(76年),類牢繼位為哀牢王,起兵反抗東漢,為東漢擊破,類牢結果被殺。自此之後,哀牢不復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出現。
哀牢夷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濮人族群發展而成的,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了許多民族,有穿胸、儋耳、閩濮、濮、鳩僚、越、身毒之民,族稱繁多,族類非一,大抵是雲南藏、壯、傣各族以及佤、德昂各族的先民,被統稱為“哀牢夷”。其中越和身毒之民,當是沿川滇緬印古道入居永昌的古代緬印僑商。 此後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來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內的所有“國民”。據考哀牢民族除濮系民族外,還雜居有氐羌和百越兩大系。漢化以後,又有中原漢族遷入哀牢境內,與哀牢土著民族雜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哀牢國形成了以土著民族為主外來漢族為輔的多民族雜居的歷史國度。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僅從有史記載的兩次內附統計看,就達到了54660戶,571370人,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數字。
三.由哀牢古國、哀牢夷所形成的“哀牢文化”及其影響力
哀牢古國其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氣候宜人,礦產豐富,林木茂盛,動植物種類繁多,發展農、林、牧、礦產和各種手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等史籍都記載說,這是“宜五穀蠶桑”,“出銅、鐵、鉛、錫……”,尤多珍奇寶貨和黃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瑪瑙……並有孔雀、犀、象等珍禽異獸。勤勞、勇敢、善良的哀牢民族,能歌善舞,富於創造,用自己的智慧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從考古發揚成果看,哀牢古國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
哀牢地域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實為人類生存繁衍的一片樂土。在該地區的某煤礦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頜骨化石,經鑑定迄今約400-800萬年,化石頜骨形態從齒弓到齒類都具有從猿向人轉化的顯著特徵。此外,考古專家還發掘了蒲縹塘子溝舊石器遺址,找到了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縹人。蒲縹人距今約8000年,屬於雲南早期智人。兩漢時期,隨著中原王朝開疆拓土、經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內附”,永昌郡設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經興盛一時的“哀牢文化”便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漸次稀釋直至湮滅,以致後人往往只能透過一些古代典籍記載的關於哀牢夷和哀牢國的隻言片語,去暢想那個曾風光過的神秘古國的萬般風情了。
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但古籍記載少之又少,僅《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略有記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專著、專論相繼問世,哀牢文化作為以保山為中心的哀牢故地歷史文化的源頭,已透過歲月的沉沙露出了遠古的輝煌光彩。哀牢古國因歷史太過久遠,地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但由其衍生的“哀牢文化“卻能從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中能隱約透出點遠古歲月的信息。如:哀牢的龍神崇拜和龍圖騰文化,在保山一些含“龍”字的地名中可看出其身影,像龍陵縣的縣名“龍陵”及所屬鄉鎮名“龍山”、“龍新”、“龍江”等;再如:保山的“蒲縹”和“瓦窯”兩地名就源自哀牢夷中的“蒲人”和“卡瓦”兩族名。蒲人即後來的崩龍(即德昂)和濮曼(即布朗)兩族,卡瓦即後來的“佤族”,它們各自都信仰九隆神話、龍陽傳說和龍樹圖騰崇拜,從而形成哀牢文化中的子文化成分—— “蒲(濮)人文化”;另外更為明顯的還有隆陽區的區名“隆陽”,也正是取自九隆神話和龍陽傳說中的“九隆”、“龍陽”二名,這一點僅從隆陽區市中心雕塑的外型上便可看出。
哀牢古國孕育了永昌郡,永昌郡最後又孕育了保山。哀牢古國雖早已被歷史所塵封,但其卻在一直影響著保山的歷史和文化,哀牢古國的各代哀牢王,其為國家的統一、滇西的發展乃至雲南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保山的歷史增添了輝煌的一筆和光彩的一頁。最後但願由哀牢古國所形成的保山“哀牢文化”,其能和“永昌文化”一樣不斷形成文化特色,為振興我們保山的文化事業和繁榮我們保山的旅遊文化產業做出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