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據傳,原鎮沅州駐地(今按板鎮老城),傣語稱“柳追和城”,又稱“正也”,傣語“正”為小城,“也”為糧倉,意為糧倉之城。後來,由於語音的關係,“正也”轉音演變為鎮沅。也有“土居沅上”,故名“鎮沅”之說。上古時期
1985年,雲南省博物館展出的一件出土於鎮沅的新石器時代的有肩石斧說明,鎮沅府還是人類早期活動的地區之一。夏商時期
鎮沅府在夏代屬梁州地域。不過其時鎮沅屬於化外之地,還沒有正式歸屬中央政府。哀牢時期
從戰國中期到公元69年,鎮沅府屬於哀牢古國管轄。在雲南滇西,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哀牢古國。哀牢古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發達,民族眾多,是雲南歷史上三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歷時四百多年,大約形成於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戰國中前期。
鼎盛時期,哀牢古國號稱東西3000里,南北4600里,國土約138萬平方里。今我國境內的保山地區、怒江州、德宏州、西雙版納州及大理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屬於哀牢故地。此外,哀牢古國還轄有現在的緬北地區、緬東地區和寮國北部地區。西漢時漢族開始遷入哀牢境內,與哀牢土著雜居並相互學習相互融匯,使哀牢古國形成了以土著民族為主外來漢族為輔的多民族雜居的歷史國度。
《後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西南有不少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的原始部落”。
西漢時期
西漢時期,鎮沅屬於哀牢古國直接管轄。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夷”,在西南置鍵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今普思沿邊區域屬益州郡西部屬國哀牢地。因交通阻隔,道路不通,未納入郡縣設定範圍。
漢武帝時派人為開通西南夷地區,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於公元前209年派兵渡過蘭滄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韋二縣”。這次軍事擴張使得哀牢全盛時期結束,國勢衰落。
東漢時期
從公元69年開始,鎮沅隸屬東漢永昌郡哀牢地,鎮沅位於瀾滄江流域以東地帶,其地有濮子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部落酋王賢栗遣使內屬。東漢王朝於是封他為“君長”,並把益州郡所屬六縣劃出成立“益州西部屬國”,即後來歷史上著名的“哀牢古國”。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哀牢王,派其子獻國於東漢,其時哀牢共有5萬戶、55萬餘人,內附東漢,哀牢古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這也是鎮沅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誌。
東漢政府以益州六縣與哀牢地設立永昌郡,以哀牢王為部族君長,另派官吏進行行政管理。東漢時,永昌郡為全國第二大郡。
蜀漢時期
蜀漢時期,鎮沅屬於雲南郡。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益州、牂牁、越嶲、永昌四郡後,為鞏固蜀國對南中統治,諸葛亮集中力量恢復郡縣制度,將原南中五郡調整為鍵寧、朱提、雲南、永昌、興古、越嶲、牂牁七郡。
在邊疆少數民族集居區域加密設治,中原漢族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逐漸向西南邊疆推移。《中國歷史地圖集》載:永昌郡轄境劃出部分區域新擴拓郡縣。普思沿邊區域仍屬永昌郡南部地區,在這次新擴拓郡縣中還未直接設治。
晉朝時期
晉朝時期,鎮沅屬於寧州雲南郡。由於土著反抗,雲南西南部,包括現在鎮沅在內,在當時已經“有名無民”。
晉初,改庲降都地置寧州,雲南郡屬寧州。泰始六年270),雲南郡領縣增加雲平、永寧兩縣,一共9縣。永嘉五年(310)分雲南郡之葉榆縣設東河陽郡。建始年間又分雲南郡之蜻蛉,弄棟2縣歸興寧郡,至此雲南郡領雲南、東姑復、西姑復、雲平、邪龍5縣。鹹和八年(333)蜀李雄占據寧州,立建寧國,雲南郡屬建寧國。建元元年(343),李氏置漢州,雲南郡屬漢州。
爨氏時期
東晉至梁朝時期,鎮沅屬爨氏政權管轄。當時,在建制上依舊屬於寧州雲南郡。從陳朝到唐朝前期,雲南西南部,包括鎮沅在內的地區,脫離中央政權的管轄,完全成為化外之地,為濮族諸部所居。
東晉後期長期紛亂,西南爨氏乘機霸占南中(西南地區),自襲寧州刺史,歷晉末,南、北朝至隋初,襲西晉舊制,雲南郡屬爨西地。
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隋、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繫。
從東晉後期到唐朝前期,雲南大部(或東部)都屬於爨氏政權的統治。隋朝及唐朝前期,雲南東部雖然短暫地併入中央政權,但是雲南西部包括鎮沅在內卻並沒有被併入中央政權的管轄範圍。
南詔時期
南詔時期,鎮沅稱為柳追和城,屬於銀生節度地宋金齒部地管轄。南詔政區為六賧,八節度。其賧為重鎮,節度為外府。
八節度即:雲南、拓東、寧北、鐵橋、永昌、開南、銀生、麗水。開南節度管轄:威遠城(景谷)、柳追和城(鎮沅)、奉逸城(普洱)、利潤城(勐臘)內有鹽井一百多所,派兵駐守。銀生節度管轄:“茫乃道(景洪)並黑齒等類十部落皆屬焉”。
乾符六年(879年)《新唐書、南詔傳》載:“有十賧、六節度、二都督。”其間,開南節度並於銀生城,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銀生節度轄:銀生城(景東)、開南城(文井)、威遠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潤城(勐臘)、柳追和城(鎮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萊州)、送江川(臨滄境內)、邛鵝川(瀾滄)、林記川(緬甸孟艮)。
大理時期
鎮沅在大理國時期屬威楚府,後期屬蒙舍鎮統領。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 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 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
元朝時期
元朝時期,鎮沅稱為乾遠州。元朝初期,隸屬大理總管府景東千戶府;元朝中後期,隸屬景東府。雲南在大理五個區域基礎上設立五個總管府,即大理總管府,善闡總管府、北路總管府、中路總管府、南路總管府。總管府下視其人戶勢力大小設萬戶、千戶、百戶遞相統轄,總計有萬戶府十九個。其間,大理總管府下設景東千戶府轄開南州(文井)、乾遠州(鎮沅);南路總管府下設元江萬戶府轄他郎(墨江)二千戶所。
至元十三年(1276年)雲南行中書省建立,“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域名稱,治所從大理遷至昆明,為當時全國十一省之一。省下設路、府、州、縣。在邊疆民族地區路、府以下設定部族首領政權,實行“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封贈各民族首領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詔討使、長官等職,並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府、州、縣,設立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土官職,使之對本民族實行直接統治。中央王朝只要控制土長酋首,就可以實施有效統治。
元朝建置《元史、本紀》載:“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雲南行省所定路、府、州、縣: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縣一,下縣五十。”
今普洱市境內,景東府轄開南州(文井)、威遠州(景谷)、乾遠州(鎮沅);元江府轄馬籠他郎長官司、因遠羅必甸長官司,普日部(寧洱)、思摩部(思茅)、步騰部(普文)、步竭部(寧洱境內)、設棲部(元江墨江間)、你陀部(元江墨江間)、羅醜部(普洱西部)、羅佗部(寧洱西南)、台威部(景洪北部)、台陽部(小勐養);順寧府轄木連路;車裡總管府轄木來府(勐海)。
另一種說法是:鎮沅為威遠蠻柵府地,屬於元江路。
明朝時期
明朝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二月置鎮沅州。鎮沅建制始見於此。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四月升為鎮沅府,隸雲南布政使司,設者樂甸長官司、露谷寨長官司,轄今鎮沅、景谷一帶。
明朝建置《明史、地理志》載:“雲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府五十八、州七十五、縣五十五、蠻部六。後領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卸夷長官司二。”
今思茅境內,景東府轄威遠州(景谷);鎮沅府轄祿谷長官(恩樂)、者樂長官(新撫);元江府轄他郎寨長官司(墨江)、普日長官司(寧洱)、思摩甸長官司(思茅)、鈕兀長官司(江城);順寧府轄孟連長官司(孟連、瀾滄、西盟);車裡宣慰司。
清朝時期
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入滇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為雲南行省,設總督。省以下為道、府、州、縣,由知府、知州、知縣執掌政事。之外另創廳制,廳有直隸廳、散廳二種,官制略同,直隸廳直接隸屬於省,散廳隸屬於府。雲南行政區劃《清史稿、地理志》載:“領府十四,直隸廳六、直隸州三,廳十二、州二十六,縣四十一。又土府一、土州三、土司十八。”
清雍正五年(1727年)者樂甸長官司改置恩樂縣,隸屬鎮沅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於普洱府添設迤南道,道府同成。迤南道為兵備道,加兵備銜,稽查彈壓與邊防事宜,領普洱府、鎮沅府、元江府、臨安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鎮沅府降為直隸州,鎮沅府屬威遠廳改由普洱府管轄。
道光二十年(1840年),鎮沅直隸州改為鎮沅直隸廳,撒銷恩樂縣併入鎮沅直隸廳。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廳改為鎮沅縣,移治於按板井,隸屬普洱道尹。民國30年(1941年)2月,雲南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寧洱建立,其轄區為寧洱、思茅、景東、景谷、鎮沅、六順、江城、瀾滄、緬寧、雙江、車裡、佛海、南橋13縣;寧江、滄源2設治局。民國31年(1942年)改為雲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轄區未變。
民國35年(1946年)改為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轄區為寧洱、思茅、江城、鎮越、車裡、佛海、南橋、寧江、六順、瀾滄10縣。墨江、鎮沅、景東縣屬雲南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景谷縣屬雲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
現代時期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九支隊四十一團解放了鎮沅縣城按板井。1949年10月16日建立了鎮沅縣臨時人民政府,隸寧洱專區(1953年改為思茅專區)。
1954年,改為鎮沅縣人民委員會,因地方狹窄,縣城移駐下觀音。
1959年1月1日,撤銷鎮沅縣建制,併入景谷縣。其中:新撫公社劃歸墨江縣,德安公社劃歸普洱縣,者東公社劃歸新平縣,恩樂、文龍公社劃歸景東縣。
1961年3月1日,恢復鎮沅縣建制,轄勐大、振太、里崴、杏城、田壩、古城、恩樂、文龍公社。12月15日,者東公社從新平縣劃回鎮沅。
1990年2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鎮沅縣,設立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轄11個鄉(鎮),110個行政村(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