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

咼(古同“剮”)是一個簡化字,繁體字為“冎+口”(百度自動簡化不能顯示繁體字,故只作文字說明,冎古同“剮”,與咼的繁體字類似,骨字為“冎+月”)。咼是現行較罕見姓氏,有幾種出處:一 源於風姓,出自女媧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去部首為氏。二,源於外夷,出自在秦、漢之際西域咼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三,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玉人卞咼,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湖南邵陽有地名咼家園,南京六合縣的新集鎮有地名路咼、中咼,東莞市常平鎮橋有大咼村,湖北石首調關鎮有咼家台……這地方都是或曾經是咼氏族人聚居的地區。

基本信息

咼guō或gē

鄭碼:JLOD,U:5459,GBK:DFC3, 五筆:KMWU,

姓氏,不常見,比較著名的人物有明朝的咼拯。

音韻參考

[國語]:kuāi,guō,wāi

[粵語]:gwaa3

咼wāi

wāiㄨㄞˉ
歪斜:~斜。
鄭碼:JLOD,U:5459,GBK:DFC3,五筆:KMWU,
筆畫數:7,部首:口,筆順編號:2512534

咼hé

hé ㄏㄜˊ

古同“禾”。

鄭碼:JLOD,U:5459,GBK:DFC3,五筆:KMWU,

筆畫數:7,部首:口,筆順編號:2512534

咼wǒ

wǒㄨㄛˇ

〔~墮〕斜垂,如“~~髻”(古代婦女一種斜垂的髮式)。

鄭碼:JLOD,U:5459,GBK:DFC3,五筆:KMWU,

筆畫數:7,部首:口,筆順編號:2512534

咼wā

wāㄨㄚˉ
古國名。
鄭碼:JLOD,U:5459,GBK:DFC3,五筆:KMWU,
筆畫數:7,部首:口,筆順編號:2512534

咼Guō

咼音Guō(又音Gē,廣東話發音wa,少數地方發音wo)

《姓氏考略》云:音“戈”,又與"和"同。《淮南子》有咼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媧氏之後,去女以咼為姓,明代公安多咼姓。

《中國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中“咼”姓條目注釋:咼Gē,罕見姓(又音Guō)。南唐有咼拯,宋代有咼輔,明代有咼文光。《姓氏考略》云:音“戈”,又與"和"同。《淮南子》有咼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媧氏之後,去女以咼為姓,明代公安多咼姓。咼,《辭海》、《現漢》皆注音Guō,簡化為“咼”;《新編千家姓》注音為"Gē",本字未簡化,此從《新編千家姓》。

來歷與起源

關於咼姓之起源,歷代姓氏著述都語焉不詳。據本人掌握的資料分析考證,大致有以下三種可能:

(一)女媧氏之後裔,去女為姓氏。媧氏應為遠古母系氏族時期最強大最顯赫的部落,後來逐漸分化演變為大大小小許多支部落,成為華夏各民族之濫觴,包括父系氏族時代的北方黃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後世稱“中華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後世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即各族都尊女媧為華夏創世之祖,與伏羲、神農並稱“三皇”,女媧因此有“媧皇”之名。在氏族發展和分化的過程中,始終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媧”氏名號,直到後來去“媧”字之女旁為“咼”姓。這也與現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與咼姓同樣罕見的“軒轅”姓氏的形成相同。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帶有女旁,留下了明顯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而“軒轅”是一直以軒轅黃帝的名號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發展成為姓氏。

(二)咼國的後裔。在漢代左右西域地區有一小國,名為咼國,現在的萵苣原名為“千金菜”,即是漢朝花了大量白銀從咼國買來種子,在中原地區種植的。宋代陶觳在其《清異綠》云:“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現在的萵苣,由於當時為了引進這一新的品種時曾不惜千金代價,故得此美名。晉代葛洪《肘後方》已經稱它為萵苣菜,可見在魏、晉之時,人們已經正式將它列入菜譜。由此可知,萵苣是在晉代以前從咼國傳入中原的。雖然咼國具體建國何地,存亡時間現在仍待考證,但咼國的存在為咼姓的起源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

(三)和氏璧的發現者。戰國有名的“和氏璧”在《淮南子》中作“咼氏璧”,說明“咼”作為姓氏在戰國即已形成。不過,也有姓氏書籍把“咼”注音為he(二聲,同“和”),作為另外一個姓氏列出,顯然是受了“和氏璧”的影響。

不過,上述三種“咼”姓起源並不存在衝突,可能殊途同歸,即咼國可能由女媧氏部落發展而來,而和氏璧的發現者為咼國人或者是咼國後裔。據考證,商代初年,中國大地上有國三千餘,周初一千餘,到春秋就只有一百多個國家了,到戰國更只剩下屈指可數的戰國七雄了。因此咼國可能是漫長先秦時期的一個小國。不過,由於歷史久遠,民間傳說詭異模糊,咼姓起源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歷史與分布:南唐有咼拯(曾任官於歙州),宋代有咼輔,明代有咼文光。

目前咼姓聚集最集中的地區在洞庭湖流域,具體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監利以及湖南的華容、安鄉、臨澧等地。元代XXXXXX時期,一個名叫菜頒的咼姓人從外地遷移至此定居下來。菜頒的後人歷經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代時在公安等地頗為顯赫。當時中國文壇性靈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為咼氏家族寫過家繩,現仍見於三袁文集。目前約有兩三萬咼姓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咼姓後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區,在四川、江蘇等地區均有較多的分布。洞庭湖流域咼姓排行用字:“家人同履泰,鼎壯晉升中,臨豫師謙益,復觀大有豐”

拼音是gu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