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你被誰拋棄
咼中校生於1975年,湖北石首人。在武漢大學就讀企業管理,長期從事金融證券研究與企業的資本運營策
劃,公開發表論文多篇。由於看到深圳當時人才外流,著名企業重心向長江三角洲轉移的情景,深感作為曾經是經濟特區的深圳優勢正在漸漸失去,2003年以“我為伊狂”的網名在網際網路上發表萬字長文《深圳,你被誰拋棄》 ,引起全國上百萬網民參與討論。2003年1月通過媒體穿針引線,與時任深圳市長於幼軍面對面對話。
網路新銳人物
2003年9月與老亨、金心異齊心合力打造因特虎,主持因特虎網上論壇及因特虎雙周沙龍,在網上有“深圳三劍客”之稱。2003年12月獲年度“網路新銳人物”稱號。
成就
2004年底赴香港《亞洲周刊》工作。在港期間,咼中校繼續發表有關於香港和深圳兩地比較的文章。已出
版作品有:《深圳,誰拋棄了你》、《十字路口的深圳》、《深圳選擇突圍》等著作。2003年咼中校以“我為伊狂”的網名在網際網路上發表萬字長文《深圳,你被誰拋棄》震撼全國,轟動海內外。《深圳,你被誰拋棄》從深圳大企業遷都上海、人才北上發展說起,廣泛而深入談到深圳的人才引進、投資環境、行政效率、國企改革以及文化氛圍等諸多方面問題,試圖回答中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在全國戰略地位下降和特區何去何從的問題。隨著網路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該文引起全國上百萬網民參與討論,“終結了網路灌水只有調侃和宣洩的淺層次價值的命運”(《新周刊》)。“文章洋洋萬言,充滿憂世傷時之懷”。“讀後感慨萬千,一夜未眠。”深圳市政府的一位官員說。
2003年通過媒體穿針引線,時任深圳市長於幼軍與咼中校見面。該訊息被全國各大媒體廣泛轉載,海外媒體如鳳凰衛視、萌報、香港經濟日報以及聯合早報也大量報導,稱“于幼軍此舉開創了中共省市長級高官與網上批評者當面交流的先河”(《明報》)。“一位市長因為一篇網文與一個普通網友進行一場面對面的對話,暢談一座城市的今天與未來,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這是“一場注定要寫入深圳歷史的對話”。
成名
“機遇始終青睞有準備的頭腦。”這話在咼中校身上又一次得到驗證。1975年,咼中校出生於湖北省石首
市一個叫調弦口的地方,畢業於武漢大學企業管理本科。在武漢一家證券公司工作三年後失業,1999年來到深圳換過5份工作。他說,對深圳認識的深入始於在人民銀行工作的那段時期。“那時的我,一樣的臨時工,一樣的自得其樂。”他與各種報刊資料(尤其是各種研究報告和海外資訊)打交道,也有時間思考一些問題。再往後他以自己“鄙夷”的股評謀生,每天寫一千多字,兩年下來寫了近百萬字的內容,這都是蓄勢待發的過程。2002年11月,帖子《深圳,你被誰拋棄?》在人民網強國論壇首發,“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引出了一場關於深圳命運的大討論,討論從網上延伸到了網下。他被拋向高空:與深圳市長於幼軍對話,國務院調研小組點名座談。
“我為伊狂”,這是咼中校的網名,也是《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署名,一個刻在集體記憶里的名字。這篇不失偏激但激情萬丈的萬言長文,讓2003年的許多人都記住了他,在深圳5年依舊懷才不遇的證券公司分析員,就這樣以這個時代里罕有的“一文成名”的方式跳將出來。無數人曾經這樣設問———是誰成就了“我為伊狂”?是網路這個新興的媒體?是深圳這座特殊的城市?還是因為這個生機勃發的時代?咼中校說“我不能答”。那一年,咼中校大概是全國最“紅”的網民。
發展
“從前,我曾構想過出名的種種可能,但從未想到過這種‘暴發戶’式的一夜成名。”咼中校這樣形容他的“奇遇”。在萬眾矚目之下,他本人的命運,也因此發生著變化。
因為這篇文章,咼中校曾有一段時間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也有看不到未來的迷惘。當時網上盛傳,他因文章的“敏感”而被公司辭退,甚至傳言他被深圳“拋棄”了。問起真實的情況,此時的他輕描淡寫:契約到期了。被炒“魷魚”,心裡當然很不好受,但他說其實也有心理準備,“我一直保持了一種連我自己都想不到的平和心態”。
這篇文章也讓網路空間呈現出新氣象,網路空間的縱深意義不斷延伸。在這裡,咼中校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深圳三劍客”中的金心異和老亨,三人此後一起主辦“因特虎”網站———這個深圳有名的民間智慧機構。令人振奮的是: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響亮,政府在仔細傾聽。
在做無業游民的那段日子,咼中校以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為骨架出版了該書。書中還探討了上海、武漢、西安等其他城市的發展。說到這裡,他的表情生動起來,特別提到網友“極品熱乾麵”———“一個很熱愛武漢的武漢伢”:他非常關心武漢的發展,對咼中校的觸動很大,一封封同樣言辭焦灼、以情動人的信使咼中校開始認真思考武漢的問題。
失望,希望,機遇,咼中校大量地談著他對武漢的觀察和展望:“當時我預測武漢會在2005年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機會,也不知現在情況如何了……”
赴港
在發表了《深圳,你被誰拋棄?》之後,咼中校曾接受香港《亞洲周刊》的採訪,藉此與該周刊方面認
識。後來《亞洲周刊》招編輯,便把咼中校作為內地專才招了過去。剛到香港的內地人都一樣,習慣性地把眼前的城市與電影裡的香港兩相對照。咼中校說,初到香港,發覺眼前的景觀和電影裡還真是“一樣一樣的氨,但呆久了,漸漸覺得這座城市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不是一般的先進和文明。“因為我們以前看的香港電影,都是黑社會橫行的,但是去了香港之後,發現治安蠻好的,你很難碰上或接觸到黑社會的。”看多了港片的人可能不相信,香港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人人都知道香港人的生活很忙碌,而咼中校把這種忙碌的原因之一歸結於地價高,這種解釋比較特別。他說:“這裡地皮很貴,租金高,那么你就要想辦法加快資金周轉賺錢,租用酒店會議室必須準時,因為房間還有其他人接著要用。租金都是按小時計算,律師的工作也是按小時計算,因此大家不節約時間不行。”在這方面,咼中校覺得自己不是很典型的“香港人”——媒體的工作按部就班,節奏不會太快,“感覺與內地差不多”。
咼中校在香港工作,卻喜歡在深圳過周末;他一個月過羅湖口岸兩三次,路上要花兩個多小時,他說還不太有“同城”的感覺;他對深圳還是那么了解,只是,“有的事情只能說說”。
寫作
艱苦的寫作環境
成名前的咼中校有一台很不起眼的電腦。這台電腦早該報廢了。螢幕一下子變成慘綠色,突而又轉白。腳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機箱,發出的轟隆聲震天響。用這台電腦上網,螢幕有時候突然顯現出麻將中“三條”模樣且出現當機狀態。咼中校總是對自己說:“沒事,你重啟就OK啦!”
資料整理
儘管這樣這部電腦仍是不可替代的。開啟電腦,打開E盤,裡面的文檔排列得像切割整齊的“豆腐”,再打
開文檔,會驚訝裡面的數據和信息茂密得像綠油油青蔥蔥的“梯田”。咼中校說,把這些文檔中的數據對照著看,再加上提煉和思考,就很能發現些問題。咼中校打開電腦看他的寶貝“豆腐”,點開“經濟”這塊豆腐,好大一片梯田就出現在眼前,“國企”“金融”“醫藥”“物流”“高科技”。咼中校說,“該有的,一個都不能少!”《深圳,你被誰拋棄?》就是這樣“煉”成的。雖然咼中校對很多媒體都說,寫《深圳,你被誰拋棄?》只用了不到兩星期。但在“經濟”這個文檔中最早日期是2000年1月。也就是說,咼中校剛來深圳時就養成了收集資料的習慣。再換句話說,《深圳,你被誰拋棄?》兩年的積累,才能“料”到用時“不”恨少。每天下班後咼中校都會上網一到兩個小時,收集他感興趣的資料。不管用不用得上,只要他認為是重要的資料,他都會先收集,再歸類。電腦桌下的一些“資料夾”,上面寫著“信息與情報學”“網路經濟”“市場行銷”等。抽出一本“信息情報學”,發現竟然是把七八本同類書籍提煉並濃縮,這種專注的功夫可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出來的!
咼中校有著罕見的三個字母的電子信箱。對他而言,網路既是他的夥伴,也是他的老師,更是他的機遇。在網路時代,政府信息可以共享,民族習慣可以融合,舊約信條可以打破,文化類別可以交叉……更重要的是,咼中校這樣的普通白領可以成名。
厚積薄發
咼中校說,他承認網路時代的到來為自己收集資料這個習慣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大學時,還沒有趕上網路快車的咼中校,為采寫資料特製了一種小卡片。為了方便以後查找,每個卡片背後都會註明出處。最後,他會用橡皮筋分門類紮起來。看到重要的文章同樣會先複印,再分類裝訂。這種卡片就是後來電腦中的“寶貝豆腐”的前身。據說,大學畢業後的咼中校為帶走這些寶貝,很費了些神。養成這一習慣要得益於國小二年級的一次罰站。老師對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咼中校說,“我曉得你記性好,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次罰站和這句話,咼中校牢牢記住了。
因為資料收集是隨意的,以至有的資料多,有的資料少。雖然落筆前,我想寫帶研究報告形式的文章,但研究報告不能厚此薄彼,所以最後《深圳,你被誰拋棄?》用散文化的方式,用“拋棄”串起文脈的感情,文章就很容易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