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藩西

周藩西

周藩西清光緒十年(1884年)生於贛榆縣金山鄉(今徐福鎮)大港頭村。他擅長傷寒、婦、兒諸科,曾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藥物粗識》,另有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並有《周藩西先生遺墨》流傳。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17年,少年氣盛的他因打抱不平而得罪鄉里劣紳,不得已辭別故里,在日照縣夾倉的尹翰林“仁濟堂”藥號學醫。初涉醫道後復又經推薦,再拜當地名醫王步康為師,得以深造,醫術進步,愈見精深。正當躊躇滿志,欲做一番事業之際,不料那劣紳仍不善罷甘休,竟闖上門來尋釁滋事。情勢所迫,倒是學了個山東人闖關東的路子,隻身一人,遠遊北國,來到哈爾濱,暫住親友家中。為不荒術業,偶也問診授方。時恰逢北洋軍閥政府衛生署在東北三省考核中醫,明令非取得資格者不得業醫。經朋友鼓勵,他欣然應試,竟於千餘人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成績而斐然佼佼,遂在濱城懸壺開業。兩年下來,因其醫術精湛,救人無數而譽滿濱城,東北軍的著名將領張作相、張喚相等均因病延請施治,少帥張學良也曾請他診病問疾。他見哈爾濱人口稠密,市井繁榮,且每日裡診務應接不暇,便遣人遠道接來家眷,立志在那裡闖出一條懸壺濟世,慈惠蒼生的人生之路,然而,神州多事,好夢難圓。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榆關一帶戰雲密布,兩軍交戰,呈一觸即發之勢。日本人也借保護僑民,耀武揚威,意欲乘機吞併東北三省。為避戰亂,只好拖家帶小,隨著逃離的人群惜別濱城,取道大連,從海路回到家鄉,復又輾轉至新浦。

眼前的新浦乃新開商埠,商家雲集,百業興舉。藩西先生尋思,果如能在此紮根創業,以醫術回報鄉梓,告慰父老,豈不也是一番大丈夫修齊治平的事業么?

沒有舉行什麼開業隆典,一塊自書“中醫周藩西”的診所牌子便悄然掛在自家門楣上了。

開診不久,一場來勢兇猛的霍亂瘟疫席捲東隴海大地,短短數日,便波及新浦、海州、連雲。街頭巷尾,談“虎”色變(因西醫稱霍亂為“虎烈拉”),人人自危,市化街一家五口,一周內竟三人因霍亂而喪生。蒼生大醫,必有撲救眾生之心。面對眾多病危求醫者,藩西先生不以疫情傳染而避之,不以貧苦無贄而拒之。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窮閱大量醫學典籍,認定此霍亂多屬“寒霍亂”。因此,初以針灸和黑錫丹溫里,鎮嘔止瀉;繼而用解毒活血湯和急救回陽湯等方加減,以益氣溫陽活血。此法針灸和藥物並駕齊驅,緩急兼固,故多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得活者不可勝算。一時間“扁鵲重生,華佗在世”之譽不脛而走,口碑相傳,波步遠近。

藩西先生行醫的最大特色是宗於經方而不泥古,採用時方而出新意,經方時方隨機而用,因病而宜。嘗云:用藥之道,可貴者在於切中病機,勿好奇,勿執一。治急性時令病,要大膽而心細,圓機活變;治慢性調理性疾病,要守方守法,戒急戒躁。故而他的醫學路子慎重而精詳,圓融而活變。

藩西先生自幼熟讀詩書,頗受儒家思想薰染。平素精研岐黃,恬淡自如,不以醫斂財,不以術傲世。尤能憐貧恤

苦,就診無銀者,亦善待救治,施藥分文不取。診余之暇,博覽群書。或邀幾個旨趣相得的遊刃,以詩酒遣興。其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古玩字畫,尤喜珍藏。其書法,宗師石鼓漢隸,筆墨蒼勁,意境高古;其篆刻,朱文圓潤流暢,瘦勁朴茂;白文渾穆沉雄,內美其中。不愧為博學多藝的一代儒醫。解放後,曾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書畫文物無償獻給“新海連特區”政府。數年前,其子集其幾十年詩書畫印於一冊,由“海州文獻叢書”刊印付梓,《周藩西先生遺墨》得以流傳於世。

藩西先生長於傷寒、婦、兒諸科,曾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藥物粗識》,另有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籍,惜皆散佚於抗戰期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