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周至皮影》是周至縣廣濟鎮西歡樂村的民間藝術,周至縣廣濟鎮西歡樂村,距周至縣7公里,東鄰馬召鎮,南毗駱峪鄉,西接翠峰鄉,北壤四屯鄉、侯家村鄉。廣濟鎮西歡樂村,
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特別是民間傳統戲劇———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歷史。用炮製好的牛皮、刻畫好後,用專用刀具雕刻成各種戲劇人物、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然後塗上各種顏色。在人物的手頸部位安裝上用手能操縱的小竹棍而成。演戲時,在台前用一塊白布做螢幕(酷似電影銀幕一樣),操縱者(簽手)坐在螢幕後,把皮影貼到螢幕上,螢幕後用一盞燈照亮,操作者就可以開始表演,觀看者坐在幕前,可一目了然的欣賞皮影戲。皮影戰由4——6人組成,當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後每個人都操作著三至五件樂器,令人眼花繚亂,但忙中有序。在這皮影戲裡最重要的是“前聲”生、旦、淨、醜、末都由他一人演唱,邊唱還邊敲大鼓,好像是樂隊的總指揮。然後是“簽手”專門負責操作皮影,表演各種動作,百萬大軍全由他雙手對舞,百匹戰馬由他雙手嘶奔、斬將封侯,神出鬼沒,打情罵俏,雞鳴狗叫都要看“簽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後台的人叫“坐槽”也叫“打後台”專門負責敲鑼擊鐃、打梆子等樂器。另外有“上檔”負責拉二弦、彈琴、吹嗩吶,“下檔”主要拉板胡吹長號和“簽手”配合工作。《周至皮影》是周至地區較有特色的民間傳統戲劇,近幾年,一直活躍在關中地區,受到各界人士的觀注。2007年日本教授及早稻田二次前往觀摩考察,給予高度讚揚,並被多家媒體報導,部分作品還被帶回日本收藏。目前,挖掘、搶救保護此項目,對周至地區民間藝術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周至皮影》已處瀕危狀態,挖掘、搶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歷史淵源
《周至皮影》源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皮影戲班由弦板腔老藝人劉麻子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劉麻子,禮泉縣人,1909年領皮影戲班,年老後由弟子侯三(上孟家村人)領班繼續演唱。弦板腔主要盛行於陝西西部地區。其劇目非常豐富,現存的手抄本就有二百四十多本。其唱腔特點:爽朗明快,熱烈亢進,有著西北人開朗奔放的樂觀豪邁氣質。皮影造型形體較大(影人身高17寸)影人多通天鼻,圖案花紋簡明大方、製作技巧較為粗放,色彩富麗堂皇。解放後(1956年)正式成立“民間劇社”,主要從事民間藝術的表演。侯三老藝人的演技堪稱一絕。他演唱的弦板腔功力深厚,嗓音宏亮、渾厚,人稱“金嗓子”他耍簽靈活,刀光劍影,真殺實砍,鐙里藏身,出神入畫,生動傳神,栩栩如生。那時的皮影戲台多搭於木馬車箱內、四角縛棍,圍席苫頂,台口用白布做螢幕。有一段順口溜就是當年的真實寫照:八長七短(木料),五條粗繩一挽,四頁席一卷,九頁大板,掀一個大車,拿一個钁頭不用你管(演員自己搭台)。
1960年,西歡樂皮影曾一度癱瘓,後來在司鼓馬志超的積極倡導下,皮影班又重新組建起來,並經朱家查老藝人杜三在西北地區與新老藝人同台演出,相互借鑑、交流,演技得到了很大提高,皮影班在侯三老藝人領導下演出正常。侯三老藝人在臨終前,把文革消毀後僅存的五十多個劇本,奉獻給皮影戲班,並傳承給杜三繼續領班。數年後,杜三傳承給馬效遠領班。
1985年周至皮影被鎮政府收編,“廣濟鎮文化站皮影團”團長朱彥斌,藝傳二代,從事皮影藝術四十餘載,在當地享有名氣,人稱“周至皮影人”皮影團正式命名為“周至皮影”。經過漫長的風風雨雨,歷盡艱辛,他們保留了這一民間藝術,且愈演愈紅火。該團現有演職人員十名,能表演100多個劇目,其現代戲《林海雪原》《血淚仇》等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為了適應現代文化發展趨勢,卡通、動畫等四五個新劇目正在緊張的籌備中。
基本內容
《周至皮影》,用炮製好的牛皮刻畫好後,用專用刀具雕刻成各種戲劇人物、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然後塗上各種色彩,在人物手頸部安裝上用手能操縱的小竹棍而成。皮影的人頭、服裝、道具和景片分為專用和通用兩種。專用的數量較少,通用的比較多。演戲時在台前用一塊白布做螢幕(酷似電影銀幕一樣)操作者(簽手)坐在螢幕後,把皮影貼到螢幕上,在螢幕後用清油燈和煤油燈作為光源,油燈較大.並排放五根捻子,掛燈裝置叫“七星牌子”有七星高照的含意,上有七個孔用來調整光源的高低。藝人說:“油燈比電燈好,用油燈演戲,皮影在亮子上不動也是活動。”不過現在都改用電燈了,“簽手”就可以開始表演了。一般影人為三根簽,手上兩根,稱為“手棍”。脖頸上一根,叫“項棍”簽子與影人的手之間是用小鐵環相連線,環和眼結構能使手臂有三百六十度的活動範圍,便於表現複雜和細膩的動作。脖頸上的簽是主要用於提起,反轉影人等。其它人物道具一般是兩根簽。在長期的表演中藝人總結了整套簽子的使用方法,主要技法語言有“挑、抵、推、拉、抖、捻、揉、拖、反轉等技法來實現影像的移動以及人物繁複的動作和細膩的情感,給皮影賦於了鮮活的生命力。皮影戲一般由4---6人組成,當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後每個人都操作者三至五件樂器,令人眼花繚亂,但忙中有序。在這戲班裡最重要的是“前聲”,生旦淨醜末都由他一人演唱,邊唱還邊敲大鼓,好像是樂隊的總指揮。然後是“簽手”專門負責操作皮影表演各種的動作。百萬大軍全由他雙手對舞,百匹戰馬由他雙手嘶奔,斬將封侯,打情罵俏,雞鳴狗叫都要看簽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後台的人叫“坐槽”也,“打後台”、專門負責敲鑼擊鐃、打梆子等樂器。另外,有“上檔”負責拉二弦、彈琴、吹嗩吶。“下檔”主要拉板胡吹長號和簽手配合工作。基本特徵
周至皮影自光緒以來,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以下基本特徵:1、皮影運用了象徵民間藝術形式的重要手段,而且,它將文學語言、動作語言、造型語言的象徵性做到了完美的和諧。
2、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是皮影形象構成的典型特徵。
3、在表演技巧上,擅長表現神話中的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特技,創造性地發展皮影戲的表演技巧。
4、《周至皮影》的表演藝術語言:積累了豐富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特殊的藝術語言,極大豐富了皮影藝術的表現力,使皮影藝術增加了無窮魅力。
相關器具與製品
皮影製作材料有:炮製好的牛皮、各種顏料、小竹棍、小鐵環、專用刻刀等。製作過程:在炮製好的牛皮上刻畫人物、道具、景片,再用專用刀具雕刻,然後塗上各種色彩,在人物的手部裝兩根簽,稱為“手棍”,脖頸上一根,叫“項棍”簽子與影子的手之間是用小鐵環相連線,這樣一個皮影製作工序就完成了。
主要價值
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周至地區較有特色的民間藝術。2004年《周至皮影》參加了陝西省民間藝術展,受到各界人士關注。日本友人及早稻田教授曾兩次去西歡樂村觀摩考察,並帶回皮影收藏,被多家媒體採訪報導。挖掘、搶救和保護們《周至皮影》其價值主要有三點:1、歷史價值。《周至皮影》從清光緒二十五年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挖掘、搶救、保護它,對研究清朝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2、學術價值。《周至皮影》的傳承歷史、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在其它地區實屬罕見。挖掘、保護它對周至民間藝術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3、社會價值,因為《周至皮影》運用了象徵民間藝術形式重要手段、而且它將文學語言、動作語言、造型語言的象徵性做到了完美的和諧。對於周至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瀕危狀況
近年來,周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已對《周至皮影》這一民間藝術作了許多挖掘、整理、保護工作,但仍存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1、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文化的滲入,傳統的民俗活動逐步萎縮,人們的文化審美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周至皮影》也失去了它往日的風采。
2、老藝人的相繼辭世,《周至皮影》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已處於瀕臨滅絕、人亡藝息的邊緣。
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周至皮影》很難與經濟大潮接軌,由於農村經濟相對落後,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使皮影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目前,《周至皮影》已處於瀕臨滅絕邊緣,挖掘、保護《周至皮影》刻不容緩。
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周至縣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屬西安市轄區,東經108°12′北緯34°06′,北瀕渭水,南依秦嶺,東西和戶縣、眉縣接壤、距西安市區78公里。周至縣轄9個鎮,13個鄉,379個行政村。全縣人口63萬,總面積2968平方公里。
《周至皮影》是廣濟鎮西歡樂村的民間傳統戲劇,周至縣廣濟鎮西歡樂村,距周至縣城7公里,東鄰馬召鎮,南毗駱峪鄉,西接翠峰鄉,北壤四屯鄉、侯家村鄉。
廣濟鎮西歡樂村,地處秦嶺北麓沖積扇上,地勢南高北低,土地肥沃,極有利於農作物及林木生長,小麥、玉米、獼猴桃、杏、桃、苗木花卉等是這裡的主要產業。廣濟鎮西歡樂村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特別是民間傳統戲劇《周至皮影》占有重要地位。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1、2006年7月,周至文化體育局召開了“挖掘保護周至縣民間藝術工作會議”,並下發檔案、把《周至皮影》作為周至縣民間藝術重點保護項目之一。
2、2007年6月,由縣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縣長主持召開了“周至縣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會議”,並下發檔案,要求各鄉鎮配合周至縣文化館對民間藝術進行全面普查,再次把《周至皮影》《周至山歌》《周至剪紙》等作為周至縣民間藝術重點保護項目。
3、縣文化館聘請了有關專家對《周至皮影》進行了論證。
4、縣文化館組織了一批業務骨幹對《周至皮影》進行了普查、整理、錄像存入電腦資料庫。
資金投入情況
2004年至2008年,縣政府每年撥l萬元用於搶救保護《周至皮影》。
2006年我縣收藏協會會長韓明德先生,得知皮影已處瀕危狀態,投入三萬餘元,用於搶救扶持《周至皮影》。
保護內容
為了保護《周至皮影》,從2009—2013年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廣濟鎮黨委、鎮政府及文化館負責實施,縣文化體育局負責管理,周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監督。保護計畫如下:1、進一步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周至皮影》的產生、發展、歷史沿革、主要價值等狀況;
2、將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進入電腦資料庫。
3、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召開有關專家論證研討會,對《周至皮影》的造型、特徵、表演藝術語言進行交流研究、製成DVD。
4、每年撥出一定的經費,保護《周至皮影》老藝人。
5、召開民間藝術培訓會,重點培養皮影製作和表演人才,成立民間藝術工作室,把皮影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