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清真寺

周村清真寺

周村清真寺位於周村城西北角的清真街胡同,始建於清道光初年,光緒二十六年,由周村、益都、金嶺鎮、博山等地回民和一些當地土紳捐款重修,規模擴大,主體建築為五間禮拜大殿。在南院曾設清真寺國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得以重修。清真寺總面積為1024平方米。現址為於周村北門裡順河街路西。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清朝末年,周村回民已發展到四、五十戶,二百多人口,眾多回民普遍要求開展統一的宗教活動,因此就有人發起要在周村建立一座清真寺,現在位於周村北門裡順河街路西的這座清真寺是清朝末年建立的。

發起興建清真寺的人叫趙其X(名不詳),初建時只是由回民捐錢買了三間北屋,後來又由益都、金嶺鎮、術河、博山、周村等地回民捐錢擴建了五間大殿。大殿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原有碑石記載此事(這塊碑“文化大革命”中已砸毀)。發起立碑的人叫趙衍澤,他並親自撰寫了碑文。此人是當時益都的一位大紳士,在當地是比較開明、有威望、辦事公道的人,人稱趙八爺。其子在南方某地做縣官,算是有權勢的人家。書寫這座碑文的人叫趙立澤,乃趙衍澤的堂叔兄弟。

規模建制

現在的清真寺占地面積約有1024平方米。這座寺朱紅色大門,座西朝東,大門是五間磚房子構成,中間是過道門,兩邊帶耳房,耳房兩邊有道便門(現在已無)。迎門是一座五間寬敞高大的前出廊的大殿,十分壯觀,大殿也是座西朝東,這是因為按照伊斯蘭教的習慣,清真寺大殿都要背向西方,這樣教徒們在朝拜時都能面向西方的伊斯蘭教的聖地阿位伯的麥加城的克勞白神廟棗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清真寺。大殿的北頭一排五間北屋,阿訇住在裡面。

建築特點

主要建築

大殿的屋架是從焦橋袁家買的,還買了李家的一座祖先樓子(另一說是焦橋袁家的)又把它改成了萬歲樓子,上面寫著:“當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樣這座清真寺就好象有了護身符,教民的活動就有了保障,以免地方上的官吏和軍隊來取鬧和破壞。蓋大殿時就立了碑,立碑時的阿訇是張萬友。清真寺當時的地基北到城牆要,南到離大殿二十米的地方,西到離大殿四米左右的地方,東到街道中央,大約有四畝地。

宗教生活

周村清真寺的這些宗教生活,從建立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比較正常。回民們都有按時到清真寺來過禮拜和三大節日。如婚喪大事都到清真寺來舉行儀式,殺雞宰牛羊也都到清真寺來進行。

回民活動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回民的生產和生活,重視和支持回民的宗教活動,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人民政府每年都要撥款給回民所在的生產他,發展少數民族的農業生產。但十年浩劫中,清真寺嚴重地遭到了破壞,石碑和萬歲樓子被砸爛,清真寺被占,財產被查抄一空,張阿訇被剪掉鬍子遊了街,一切宗教活動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又逐漸得到落實,清真寺的一切宗教活動又恢復起一。一九八O年農曆九月十三日聖紀節,清真寺做了油箱子,挨家挨戶的送到回民手裡。當回民們又吃到油箱子時高興地說:“黨的民族政策又回來了!”從一九八一年四月起人民政府每月發給張阿訇四十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費。“文革”期間被停發的生活補助費,也已補發。一九八二年周村清真寺還做過一次修整,“文化大革命”丟失的東西,大隊也折價做了賠償。

一九八三年古爾邦節時,周村清真寺又正式開放了,淄博市委統戰部長、民委主任賈東明同志,周村區區長李樹勛,周村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周忠傑等同志都前來祝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