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又稱Bell麻痹或面神經炎,為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症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無法完成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相近,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

基本信息

病因

受寒、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流行性腮腺炎、巨細胞病毒等)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可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由於面神經管為骨性腔隙,容積有限,如果面神經水腫明顯,則使面神經受到壓迫,可致不同程度軸突變性,這可能是部分患者恢復不良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

1.急性起病,數小時或1~3天症狀達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後乳突區、耳內或下頜角疼痛。

2.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為突出表現,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鼓腮和吹口哨漏氣,食物滯留於病側齒頰之間。

3.可伴有味覺喪失,唾液減少,聽覺過敏,患側乳突部疼痛,耳郭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皰疹。

查體可見一側面部額紋消失,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變平,病側口角低垂,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做鼓腮和吹口哨動作時,患側漏氣。不能抬額、皺眉,眼瞼閉合無力或閉合不全。閉目時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顯露白色鞏膜,稱Bell征。

檢查

1.神經電生理

對面神經病變預後的判斷有意義,包括興奮閾值測定、複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測定及面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2.影像學檢查

為除外橋小腦角腫瘤、顱底占位病變、腦橋的血管病等後顱窩病變,部分患者需做頭部MRI或CT檢查。

鑑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診斷並不困難。注意除外以下病因:

1.格林-巴利綜合徵

可有周圍性面癱,多為雙側性,少數在起病初期也可表現為單側,隨病程逐漸發展為雙側。應有其典型表現如對稱性四肢遲緩性癱瘓。

2.後顱窩腫瘤

侵犯顳骨的占位性病變如表皮樣瘤、皮樣囊腫,鼻咽癌侵犯顱底等均可引起面神經損害。應有隱襲起病、進行性加重的病程特點。

3.腦橋內的血管病

可致面神經核損害引起面癱,應有其他中樞神經受損體徵如交叉性癱瘓。

4.其他

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腫瘤可侵犯面神經,應有相應原發病病史。

治療

1.急性期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輕面神經炎症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防治併發症。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補充B族維生素,抗病毒治療。在莖乳孔附近行超短波熱透、紅外線照射或局部熱敷治療,有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神經水腫。

2.恢復期治療

病後第3周至2年內以促使神經功能恢復為主要原則,可繼續給予B族維生素治療,同時採用針灸、碘離子透入療法等治療。面肌活動恢復時應儘早做功能訓練,可對著鏡子皺眉、舉額、閉眼、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數次,每日數分鐘,輔以面部肌肉按摩。

3.後遺症期治療

少數患者在發病2年後仍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症,嚴重者可試用面-副神經、面-舌下神經或面-膈神經吻合術,但療效不肯定。

4.預防眼部併發症

因不能閉眼、瞬目,角膜長期暴露易發生感染,注意保護角膜、結膜,可採用抗生素眼藥水、眼膏點眼,戴眼罩等方法。

預後

約70%患者可完全恢復,20%部分恢復,10%恢復不佳。年輕患者預後好,老年患者伴乳突疼痛或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等預後較差。後遺症為面肌痙攣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