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沈從文

告別沈從文

本文是一篇新聞稿。文章從沈從文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寫起,接著贅述了沈從文先生的文學成就,用形象的語言對先生的品格給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最後,文章用一副對聯對先生的為人品格和為文成就作了精練的概括,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偉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以及失去這位作家的沉痛之情。

簡述

沈叢文照 沈叢文照

一個傳奇式文壇巨人長眠了。熟悉沈從文先生的親人、朋友,今天在八寶山公墓向他鞠躬告別,獻上鮮花,寄託哀思。

松枝和鮮花覆蓋著他的身體。他面容安詳,仿佛只是睡去。兩旁列著親屬和巴金等友人敬獻的花圈、花籃。

沒有顯要人物,沒有悼詞。播放的是先生喜愛的蕭邦的小夜曲和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曲。親友們儘量壓低了哭泣聲,像怕驚擾先生的夢魂。

沈老的夫人張兆和在花圈上寫著:讓音樂和鮮花伴隨我們的心。

多年以前,先生寫道:我和我的讀者行將老去。他的讀者遍及世界,他卻默默地走了。

告別沈從文先生,也告別了他所代表的一個時代。

六十年前,這位曾在沅水流域流浪多年的湘西青年,背著小包袱獨自來到了北京。當郁達夫在某個冬日敲開一間亭子間的門時,他看到的沈從文只穿著單衣,還流著鼻血,面前卻放著一堆厚厚的文稿。

不久,沈從文便以他那固有的山裡人的堅韌和倔強,在文壇上開闢了自己的領地。他把沅水流域幾百碼頭的人事哀樂、山光水色、歷史沿革搬進文學殿堂,構築出獨特的文學世界。

他自十二三歲離家,當過兵,當過水手,乾過書記員和稅收員。他只念了國小,卻成了大學的教授。正當他創作力旺盛的時候,卻突然從文壇上沉默了、消失了。留給人們的是無窮的懸念,無盡的遺憾。

圍繞著他,像光環一樣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他的傳奇的經歷、他的馬拉松般的戀愛、他的山裡人的熱情與幽默。當“文革”時他被派去打掃女廁時,他說:對我老頭真信任嘛!

我曾讀遍先生的著作,並幾次登門造訪,有一深刻的印象是他對水的熱愛。“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不可分。”他還曾這樣說:水的德行為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的任何離奇不經的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

先生對水的寫照,也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他的品格,幫助我們理解先生後半生在艱難的條件下為什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史學成就。

先生在美國的內妹張充和、漢思夫婦有一輓聯,概括了先生的一生: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文章賞析

這篇將事件(沈從文的悼念會)和人物(沈從文的一生)糅合在一起的新聞通訊,一改傳統通訊或突出寫人,或重點寫事的模式,不僅如此,作者還用貯滿詩情的語言,用生動的敘述和感人的場面來變現沈從文的為人,也藉此表達對沈從文先生的無限懷念的情感,文章充滿著詩思,詩性和詩情。

詩思也就是用詩性的想像來結構文章。這篇通訊雖然敘述的是沈從文先生追悼會的場面,追憶的是沈從文的一生,但文章表現的卻是先生的品格,所以就文章的結構而言,此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沈從文先生的悼念會狀況;第二部分通過追憶先生傳奇的一生。從追悼會的描寫過渡到追憶先生一生,作者只用一句話“告別沈從文先生,也就告別了他所代表的一個時代。”這樣的勾連是的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兩部分自然連在一起,同時兩個部分互相映襯,從而使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表現先生品質。

在具體結構安排看,也充滿詩性的想像。寫追悼會場面,作者並沒有竭力鋪陳其悲哀場景,而是竭力描寫追悼會場的氣氛:蕭邦小夜曲的安逸恬靜;親友們低沉的哭泣聲;靈堂四周的花圈花籃;靜臥在鮮花、松枝中的先生……寫先生一生通過概括性的敘述和細節的描寫來表現。

詩情是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作者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緣景寫情,或托物寄情。寫先生的一生,寫先生的品格就是在於表現人們對先生永遠懷念之情。文章中引用輓聯和先生自己的話主旨也在於抒情、寫意。將輓聯穿插在文章中,一方面可以增強文章的節奏和表現力,另一方面是的文章更具詩性的意味,詩性是這篇通訊的又一特色。

沈從文介紹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的時候,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沈從文1988年病逝於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